佛说:人的欲望如被风旋起的尘埃


身在红尘 心向菩提(网络图)

欲与心

年轻时,常觉得自己品位不高。因为,总会不自觉地想女人。漠漠人流中,一袭红裙走过,那可爱的红脸蛋,柔美的嗓音,婀娜的身姿,总能让人如沐春风、心动不已。却羞于启唇。只是在内心自我批判,我是多么丑陋啊。

后来,我发现,所有的男人都不高明。那年,到山间参加笔会,几位中老年作家聚在我房间喝酒,高了,大谈女人。一位常爱秉笔直书社会弊病的老作家说:“那个女子胸脯那么

大,露得那么多,刺入我眼中,再也拔不出来了,怎么办?冲上去?”

所有人都哈哈大笑。盈面的酒色里,肆无忌惮地品头论足,设想了很多走近的办法。这些,或许只是笑谈而已,但我分明看到了欲望的河流在身边翻滚。

回来后,把这场谈话当作趣事来谈。来采访的女记者说:“没啥稀罕,女人也常在一起谈男人。看到身边有英俊的男人走过,总要回头看几眼。”

我又一次瞪大了眼。

读佛经。佛说,众生从欲来,有情都是怀抱情欲,为欲望之城所困,并因为情欲动心而投胎再来,轮回不已。并在《四十二章经》中感叹,如果世界上再有如此厉害的第二件东西吸引众生,众生的解脱就无望了。

合上书,我想起了那几位真诚的老作家和那个女子。那女子并不见得很美,只是年轻、清香如新叶。胸脯露得像白炽的太阳。在青葱的山林间走,难怪炫目了。不知她有没有因此而遭到无妄的情感之灾?也不知她是迎接,还是躲避?

这真是人欲横流的时代。在人欲的冲撞中,有人舍弃了古老的说教,开始“顺其自然”。即使如此,欲望过后的另一波欲望怎么办?欲海无边,何处是彼岸呢?

日日坐禅。苦苦寻找答案。随着禅定日深,我渐渐体验到了心定的力量。心静无波后,如同撑把阳伞,在漫天的飞雪中独自漫步,周边白雪纷飞,却淡然不动。脱离了欲望,苦乐不系于别人的那番自主、自在和宁静自足,如一缕暖阳,在萧萧风雪中,笼罩着自身,温煦怡人。

“红尘堆里学山居,风尘何曾染人,人染风尘耳。”藕益大师这番话,真是过来人语。是啊,在茫茫红尘,闹市之中,谁不想清寂如同山居。其实,真的不是外界的风尘、繁华、钱财、声色来沾染我们,而是我们自己的欲波未平,心不由自主地随它飘荡,难弃难离,无依,无归。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自净其意,这是所有问题的根。自净其意的人,名利如风中的山川之声,不会让他随声起舞,他会随缘地静静生活,安心地做自己的事,所有的纷争自然远离;声色不会影响他,该爱时他会去爱,爱去了,他也不会遗憾、留恋,依然静江东流。

他也爱美,但美得庄严,美如净月,带着微笑,检点自己的行为、装饰和言谈,不为别人眼里、心里留刺。一如身配璎珞、宝相庄严的菩萨,美丽、端庄而不妖娆,照亮了所见的人。一如一杯香茶,香染了自己,也香染了他人。

这就是菩提,就是觉——自己从欲海里觉悟,又觉悟他人的觉。因为他知道,身体的欲望如被风旋起的尘埃,人则是被欲望胁迫的孩子,但每个人都有一颗清净庄严的真心。定下心来,那种清净庄严会消落凡欲的风尘、云翳,宁静自己,照彻天地。

静(网络图)

心中的刺

伏案工作至深夜,非常疲惫时,我常爱到网上漫游。特别是逛陌生人的空间,看各种各样漂亮的、高雅的或搞笑的图片,听听别人选来的音乐。哀伤的、沉静的或者欢快的歌声,如孤独的夜侣在夜空里徘徊,引我走近一颗颗陌生而又鲜活的心灵,红尘里蓬勃的炊烟,将身心的疲惫一丝丝消散。

也不尽然。很多时候,我发现人们在诉苦。特别是女人,十有八九,都会倾诉感情所带来的苦,所带来的哀怨和遗憾。我就在想,难道真的是如人们所说,整日泡网的女人,大多是痛苦寂寞的“恐龙”?还是自古以来,每个人心中都有痛,只是过去无缘表达?

笑容有多深 伤害就能有多深

现实总是太残忍 梦不再单纯 总是乱纷纷

一个女人的内心 有谁能看得真

自问我从来没有负过任何人 哪个女人不想爱得安安稳稳

我想一辈子只爱一个人 在我心里只留下一根针

可是这不断的聚散离分 总在捉弄我脆弱的灵魂

每一段回忆都像一根刺 一点一点堆成一个字

多深刻的伤痕 多美丽的花纹

随时都会带来隐隐的疼(《刺心》)

听到这样的歌曲,我就会关了空间,静静地点起一支烟,仿佛看到无边的酸苦如云翳,弥漫了无数人窗外的明月。

这苦,这逼人的无奈,来自哪里?又去向何方?

想起了佛陀在世时遇到的一位老妇人。老人只有一个儿子,却年纪轻轻就夭折了。面对僵硬的遗体,老人痛苦得要疯了,在街上见人就问,你能不能救活我的儿子?能不能救活我的儿子?佛陀见她这样,非常悲悯。告诉她,我能救活你的儿子,但你要讨回一碗米做药引,是从来没有死过人的家里的米。老人就沿街去讨,讨遍了整个村子,却失望而归。告诉佛陀,我没办法讨来这碗米,因为每家都死过人。佛陀就告诉她,可见生生死死是寻常事,人间的一切都是这样,每个人都会经历拥有的欢喜、失去的失落,既然这样,你又何必那么痛苦呢?

老人一下子悟了。

年轻时,也曾捧着一颗真挚的心,不畏艰辛,四处去讨这碗不死的米:海枯石烂的誓言,身心长存的理想,名垂千古的憧憬,常让我心动不已。慢慢地,终于发现,水流的时候,风飘的时候,一切的一切都在慢慢风蚀、消弭。

何止是我呢?《楞伽经》中,大意菩萨问了佛陀一百零八个问题:情感的由来、思想的纷纭、日月的运行、世界的形状、歌舞伎乐、功名王位、修道涅架等等,如何来,如何住?

我发现,这正是我想问的,它涵盖了世界的方方面面。暗夜里,一边磕磕绊绊地读古老的文字,一边急切盼望着佛陀睿智的回答。然而,佛陀的回答却很简短,他说,这一切都是假象,都是众生的妄想习气所熏、所幻化来的,如同春日里变幻的阳焰,如同沙漠上的海市蜃楼,不能长存。因为执著,所以痛苦。弃去执著,就清净了,就远离了生死酸楚。

这回答,短得似乎让人失望,但想想,他确实抓住了问题的根。

曾有位邻居,爱人在流产后,一边走,一边哭。他安慰了半天,无效,就大声呵斥道:“孩子没有了,再造。哭什么?”爱人听到此言,不哭了。’

邻居虽然是位青年农民,但他却有一颗聪慧的心,从粗糙的生活里,明白了生死短暂、不住妄想、离开执著就是解脱的甚深智慧和奥秘。

这世界上,如果每个人都能明白,世事如云,任其自然卷舒,或许,心中就没有那么多久久难忘的刺了吧?

点赞推荐

星云大师(资料图)星云大师,是现代一位很有智慧的高僧,为弘扬佛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收集了星云大师的六个精彩问答,希望对读者的人生有益。1、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一个来访者问:法师,我想问一个不太..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广东南山寺2009年1月8日至15日念佛七法会开示录(1-14上午) 修行的定位感恩常住三宝慈悲,感恩诸位法师慈悲,感恩诸位同修慈悲,阿弥陀佛!大家好!修行定位有两个方案。第一是规范人行为的改良;第二是生命进化的改..

文殊八字咒简介文殊八字咒来自《密教大辞典》中解说。灾除难的文殊八字咒,依《真言事典》第69咒的解说:此尊身金色放光明,乘坐狮子,右手持剑,左手执青莲花,花顶立五股杵。头顶上有八髻,表示胎藏的八叶或八佛顶..

古人说:quot;静中工夫十分,动中才有一分;动中工夫十分,睡梦中只有一分;睡梦中工夫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临头,又只有一分。quot;因此,动中有十分的功夫,在病中就只能够有两三分;病中有十分的工夫,到了生死..

问:师父教我们不执着,但如不执着,事情如何能办好?广钦老和尚答:办事情不执着并不是随随便便做,而是要尽心做,但做过就没事了。如果心一直挂碍,放不下就是执着,不执着才能办好,如执着反而办不好,执着就没有..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轻微,如何容易得生安养?答:余门学道,须赖行人自力。念佛往生,全赖弥陀愿力。自力难,故累劫未成。他力易,故一生可致。是以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十念一念,..

这个“习”字,早先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小鸟依靠树林的意思。这个小鸟常常要练习飞,它不能离开树林,等它练习得疲倦了,它要依靠这个树林,这是习的过程。等到它学会了,翅膀也长硬了,它就可以遨游天空。我们从出生..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发生在五台山。在2016年12月8日这天的傍晚,当时我受五台山常住安排去五台山佛经免费流通中心,协助流通中心这边的莲友给居住在五台山的散住僧发放供养物品。忙乎..

玄奘法师画像(资料图)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莫属。因小说《西游记》的缘故,“唐僧”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撇开小说的虚拟,仅从佛教自身发展的历程来说,玄奘法师..

怎样令人生过得有意义人们生存的暂时目标大都是希望能够获得幸福,而幸福并不仅只是丰衣足食、结婚生子,或是获得名闻利养,享受荣华富贵。幸福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快乐的精神。常有弟子问:“人们生存的目标是..

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经典。__佛说经,都是有人请问问题,佛答复弟子的问题。后人集结后,形成了佛经。所以说,佛经其实,是给我们人生答案的经典。__这部经,在佛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在寺院里面,是..

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为什么被称“地藏”?为什么叫“地藏”呢?因为地能生长万物。“藏”是宝藏,一切的宝藏都在地里边。这个藏,也可以说是藏起来,就是隐藏起来,一切宝藏万物,都可以在地里埋藏起来。又有无量无边这么..

暖相:让智慧温暖自己 暖法念初住,善根顺缘生。圣道火现前,焚烧诸惑根。人们常说暖相,到底“暖”是什么意思?心一旦安定下来,品尝到修行的喜乐,暖法就会慢慢出现,你也会得到暖相。得到暖相之后,念头就慢慢少..

人生苦短,放下这几件事,祝你早得清净,值得一看!

01、《法华经如来神力品》云∶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若我以是神力,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祗劫,为嘱累故,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

学习即修心梁乃崇教授时间:92年3月3日地点:厦门精舍记录:蔡素媛、叶国瑞整理:羊忆玫、梁玉明昨天我们讲到两本书,一本是《夏山学校》另一本是《瑟谷传奇》,都是讲有关儿童、青少年教育的书,书里提出来的都是很..

    《其他文章》感恩您转发支持其他文章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其他文章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4/
    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39414/
    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txt/39414.txt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