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父亲:寻求精神的一方净土


平凡的学佛人 (资料图)

父亲刚刚过了六十四岁生日。他面容清瘦,头发花白,戴一顶八角小毡帽。人家开始称呼他“老爷子”,而我也终于察觉到父亲已步入老年。

温暖自己也温暖着别人

父亲皈依佛教已有十多年,坚持茹素,每天早晚礼佛念佛不辍。除此之外,他还做许多简单的家务,帮我们打牛奶、买馒头、烧开水……。同样是平凡而平静的生活,父亲与我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所度过的每一天都是修行的生活——他不断地修正自我、磨砺灵魂,言谈举止中散发出善良柔和的气息,温暖自己也温暖着别人。

父亲绝少生气,更不发怒,心境恬静犹如晴空。待一切人莫不采取谦卑柔顺的态度。出去买东西,遇到商贩待他有礼、货真价实,他总是感恩而愉快。遇到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的情形,他也绝不争论。许多人终其一生为家庭儿女辛劳,进入老年会有些坏脾气,比如脾气执拗、倚老卖老,当然,这也在情理之中。父亲却不是这样,在家里,他最和蔼。居家过日子,琐琐碎碎,难免会磕磕碰碰,谁都有恼火的时候,唯独父亲却从不发火,宽容一切人和事。父亲曾对我说:步入老年,一想到能陪伴亲人的时日渐少,终有一别,就愿意尽自己的心力给至亲的人留下更多的温暖和爱。听了父亲的话,我不由含泪反驳说:“既然这样,就该越老越对亲人们凶悍无理,直至去世,儿女们已经忍无可忍,所以毫不留恋、如释重负。”父亲听了我的一番谬论,脸上现出不可思议的表情,随即以他一贯的诚恳态度微笑着说:“你说的这种方式,我实在做不到。”

我是独生女儿,我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三十二岁。如今父亲年过花甲,而我也步入而立之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父亲的了解和理解日渐加深。每每回顾父亲的人生,不由生出良多感慨。

清贫怡然的日子

父亲生于贫寒之家。童年经历了饥馑之灾,在最需要营养的年龄吃过草籽树皮;少年经历了失学之憾,在最宝贵的求学时光终日在饥寒中割草拾粪;及至弱冠之年,双亲先后去世,迷茫苦闷之极,在建筑工地上做过苦力,在小手工作坊编过竹筐。直至高考恢复,人生才驶入正常航道。父亲在高考恢复第一年考取了一所师专,毕业后回家乡在一所中学任教直至退休。令父亲终身抱憾的是,祖父母过世很早,未能看到他上学、工作、成家、养儿育女。

早年穷苦的生活并没有使得父亲对金钱和物质产生贪恋之心,反而培养了他淡泊的心境,对物质的要求也仅限于温饱。教学之余,他写字、画画、读书、篆刻、打拳,兴趣广泛。从小到大,我看到很多为人父者忙于事业和应酬,疏于和孩子交流,而我的父亲却陪我度过了许多温暖快乐的童年时光。尤为难得的是他那种全身心投入的态度,全无半点敷衍与不耐烦。父亲画画时也给我一支毛笔,一角宣纸,画竹子时只用墨,竹子的远近疏密全用墨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画山水要先用炭条打上淡淡的底再用墨笔勾勒,最后色彩点染;画花卉是直接用色彩铺陈。他教我认识各种颜色,教我用不同的色调和配出另一种颜色。父亲弹五弦琴时,我来唱歌,最拿手的曲目是《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父亲有几把刻刀,自己篆刻印章作为书画落款之用。他刻了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一大盒,也不忘给我刻一枚。但刻的不是字,而是一匹奔腾的骏马,因为那一年是马年。今年又逢马年,想起那枚小小的印章,色泽温润,触手生凉,是我童年最珍爱的宝物。虽然它最终遗失在了岁月的某个角落,但二十四年前的记忆依然温暖着我的心。

秋日风景 (资料图)

父亲常带我到离家不远的小公园去。最美的是秋天,迭藏河的清波时时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树林被秋霜点染,秋叶明丽如花。父亲带我在林间小道边采集野菊花的种子,和我一起捡红叶。落在地上的叶子难免都有一点点瑕疵,而那树梢尚未落下的叶子,映着金色的秋阳,红得那样醉人。我在树下仰望,年届四十的父亲为了满足女儿的愿望,脱鞋爬树去帮我摘那最美的秋叶。故乡的气候寒冷,春天总是转瞬即逝。为亲近这难得的春光,每年冰雪解冻,父亲就早早筹划带我和母亲去郊外春游。在天气晴好的周末,父亲推出自行车,先抱我坐到车前的横杠上,然后蹬起车,母亲快跑几步跳坐到车子后座上,我只感到车子微微一个趔趄,随即便稳稳前行了。父亲一边蹬车,一边招呼我和母亲:“坐好啰,出发啰!”于是一路沿着洮河边的柏油路,碧水抚着河岸,隔岸的杨柳微微露出绿意。我们在朝阳的山坡上折下含苞待放的杏花,在自行车清脆的铃声中,把春天的气息带回家。父亲给我扎过许多风筝。那时候没有人卖风筝,小孩子们都是拿张报纸糊个“方片儿”风筝,形状粗笨、颜色黯淡。父亲为我扎的风筝则不同,竹篾子是自己拿菜刀剖开的,用又轻又薄的宣纸糊了,再用他画花卉的颜料染色绘画,画的最多的是蝴蝶,有时用上金粉,美极了。风筝一拿出门就有人围上来看,别说小孩,大人都羡慕不已,我更是自豪的不得了。

记忆中的父亲老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裤子在屁股部位用缝纫机补出蛛网状一圈圈的补丁。一个人造革的黑色包也是补了又补。日子无疑是清贫的,但并不苦,反倒生出隽永的怡然。他有种天生的浪漫情怀,把日子过得风轻云淡、诗情画意。父亲画的画儿在熟人中间有点名气,时而会有朋友索画,快过年时街坊们找他写对联、画窗花,他也是有求必应。父亲画的窗花很写意,几簇兰叶,几枝桃花,不是大红大绿的民间画法,而是带点文人气。父亲也写诗,但从不示人,也不投稿。小时候我偷偷拿出他的绿皮笔记本看过,可是看不懂,大约是不认识的字太多了。等我长大了,那笔记本也不见了,已经被他烧了。后来我读文学史,看到一个词“潜在写作”,像父亲这样纯粹抒发自我情感而不去与外界交流的写作应该是属于“潜在写作”的一种吧。

寻求精神的出路

如果日子就一直这么过下去,也是很幸福的,但是我们一家的命运却因父亲的一场重病而转折。父亲病中我们所经历的种种艰辛自不必细说,几经磨难,幸得老天垂怜,父亲的病情终于好转,但依然需要终生服药。一场病让父亲把以前的种种爱好都放下了,不写也不画了,五弦琴不知去向,还有一把剑也送人了。他的藏书也是烧的烧、送的送,以前的一班朋友也疏远了。回想起那段时间,父亲说:“每天早上醒来都会觉得无限苦闷烦恼,人生的种种苦难,命运的不可测,灵魂的孤苦无依。以前的种种爱好如若浮云,可以赏玩怡情却难消更深层的生命的困惑。”一场病,让父亲失却了精神的依傍,不知所从。他于是尝试着在哲学和宗教中寻求精神的出路。读了一些哲学典籍,也读了《新旧约全书》、《古兰经》,对其中一些观点是认同的,但却难以安心。苏东坡说“此心安处是吾乡”。我常常想,是否每个反思生命、观照心灵、上下求索叩问人生意义的人都是在寻求安心之所呢?求之不得则辗转反侧,若有幸求得,便可无憾、无惧、坦然从容。

偶然的机缘,父亲找到了他可安心的心灵之乡。父亲有位秦姓同事,相交不深。偶尔闲谈,父亲说想找些有关佛教的书籍来读,秦老师就面带微笑朗声诵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一刹那间,《心经》中的字字句句都击中了父亲的心,让他为之震撼,进而喜悦油然生起。之后,父亲开始信佛念佛,发愿往生净土。轮回中漂泊的游子,听闻那一声佛号,宛若一叶小舟可摆渡于苦海之中,父亲的心从此安然。

父亲曾经多次和我谈及丰子恺所说的人生三层楼。

丰子恺先生1948年11月在厦门的时候,曾应邀为厦门佛学会作过一次题为《我与弘一法师》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他明确提出了所谓的“三层楼喻”。他说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慈父孝子,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界也很多,即所谓的“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世界就不过这三种人。

我深知他的用意是希望我能够早日“更上一层楼”。然而很惭愧,我虽然抱着钦羡之心,时而向其他两层楼张望一下,却依然滞留于琐屑生活中斤斤计较而难于自拔。我想,很多人终其一生或许也只是在物质的层面茫然地生活着。而父亲这一生,虽平凡渺小,却有足够的勇气去关怀自己的精神世界,观照自己的灵魂生活。

凡夫终其一生,意义何在?或许只是为了编织下一期生命的因,因果循环,生生不息,环环相扣。在无止境的轮回中,我们很难有一瞬间停下脚步回顾或者前瞻,只是这样茫然地前行。而父亲是幸运的,他是那个曾经停下脚步思考过的人。他尽力去避免愚妄之因,他坚信佛陀的愿力。而我也坚信,在轮回之外,必有一方净土。在那里,所有虔诚纯洁的灵魂可以离苦得乐。

点赞推荐

星云大师(资料图)星云大师,是现代一位很有智慧的高僧,为弘扬佛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收集了星云大师的六个精彩问答,希望对读者的人生有益。1、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一个来访者问:法师,我想问一个不太..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广东南山寺2009年1月8日至15日念佛七法会开示录(1-14上午) 修行的定位感恩常住三宝慈悲,感恩诸位法师慈悲,感恩诸位同修慈悲,阿弥陀佛!大家好!修行定位有两个方案。第一是规范人行为的改良;第二是生命进化的改..

文殊八字咒简介文殊八字咒来自《密教大辞典》中解说。灾除难的文殊八字咒,依《真言事典》第69咒的解说:此尊身金色放光明,乘坐狮子,右手持剑,左手执青莲花,花顶立五股杵。头顶上有八髻,表示胎藏的八叶或八佛顶..

古人说:quot;静中工夫十分,动中才有一分;动中工夫十分,睡梦中只有一分;睡梦中工夫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临头,又只有一分。quot;因此,动中有十分的功夫,在病中就只能够有两三分;病中有十分的工夫,到了生死..

问:师父教我们不执着,但如不执着,事情如何能办好?广钦老和尚答:办事情不执着并不是随随便便做,而是要尽心做,但做过就没事了。如果心一直挂碍,放不下就是执着,不执着才能办好,如执着反而办不好,执着就没有..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轻微,如何容易得生安养?答:余门学道,须赖行人自力。念佛往生,全赖弥陀愿力。自力难,故累劫未成。他力易,故一生可致。是以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十念一念,..

这个“习”字,早先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小鸟依靠树林的意思。这个小鸟常常要练习飞,它不能离开树林,等它练习得疲倦了,它要依靠这个树林,这是习的过程。等到它学会了,翅膀也长硬了,它就可以遨游天空。我们从出生..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发生在五台山。在2016年12月8日这天的傍晚,当时我受五台山常住安排去五台山佛经免费流通中心,协助流通中心这边的莲友给居住在五台山的散住僧发放供养物品。忙乎..

玄奘法师画像(资料图)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莫属。因小说《西游记》的缘故,“唐僧”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撇开小说的虚拟,仅从佛教自身发展的历程来说,玄奘法师..

怎样令人生过得有意义人们生存的暂时目标大都是希望能够获得幸福,而幸福并不仅只是丰衣足食、结婚生子,或是获得名闻利养,享受荣华富贵。幸福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快乐的精神。常有弟子问:“人们生存的目标是..

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经典。__佛说经,都是有人请问问题,佛答复弟子的问题。后人集结后,形成了佛经。所以说,佛经其实,是给我们人生答案的经典。__这部经,在佛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在寺院里面,是..

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为什么被称“地藏”?为什么叫“地藏”呢?因为地能生长万物。“藏”是宝藏,一切的宝藏都在地里边。这个藏,也可以说是藏起来,就是隐藏起来,一切宝藏万物,都可以在地里埋藏起来。又有无量无边这么..

暖相:让智慧温暖自己 暖法念初住,善根顺缘生。圣道火现前,焚烧诸惑根。人们常说暖相,到底“暖”是什么意思?心一旦安定下来,品尝到修行的喜乐,暖法就会慢慢出现,你也会得到暖相。得到暖相之后,念头就慢慢少..

人生苦短,放下这几件事,祝你早得清净,值得一看!

01、《法华经如来神力品》云∶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若我以是神力,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祗劫,为嘱累故,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

学习即修心梁乃崇教授时间:92年3月3日地点:厦门精舍记录:蔡素媛、叶国瑞整理:羊忆玫、梁玉明昨天我们讲到两本书,一本是《夏山学校》另一本是《瑟谷传奇》,都是讲有关儿童、青少年教育的书,书里提出来的都是很..

    《其他文章》感恩您转发支持其他文章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其他文章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4/
    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39073/
    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txt/39073.txt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