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辩经略说一二


早在释迦摩尼佛时期,当时佛陀在提婆达多挑拨之下与外道六师辩论,后来那烂陀寺就建立了一系列关于经、律、论三藏辩经的传统。当时主要是佛学院班智达们与外道在关于经论教理上的辩论。

辩经这种方式也延续自古印度。公元792年,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莲花生、寂护等高僧,入藏宏法。当时在西藏也有不少汉僧,领头的叫大乘和尚。

据说当时藏王希望留下最为清净的传承,即在这些僧众之间摆开了一场论战擂台,誓要一见高低。结果汉僧不敌印僧,败下阵来。落败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汉传佛教比印度佛教有差异,而是因为两家修习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汉僧修习禅宗,讲究的是顿悟,是心领神会。这种注重灵性和感性思维的方法,敌不过擅长逻辑思维的印度佛教。这次打擂,史称“拉萨论争”,并由此开创了藏传佛教辩经的先河。

辩经指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辩论佛教教义的学习课程。藏语称“村尼作巴”,意为“法相”,是藏传佛教学僧攻读显宗经典的必经方式。多在寺院内空旷之地、树阴下进行。

辩经是佛学用语,专指对佛教理论的辩论。即出家人学习佛经后,为了加强对佛经的真正理解,采用一问一答或一问几答或多问一答的方式交流所学心得和所悟佛法,就如我们的学术讨论。它是学僧学习佛经的一个方式。学习的步骤及进度为先学显宗,然后学习密宗,显宗主要以(因明、般若、中观、戒律、俱舍)为主,学完这些经典通常需要2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大量深奥的佛学典籍仅靠自己修习恐怕很难将它们完全记住,所以辩经这种相互问答促进的方法非常有利于修习,同时也是除转世灵童之外,学经僧依次升级为高僧(除戒律清净外,要能宣、辩、著,这是藏传佛教中的高僧所需具备的特点)途径。

辩经的起势是拍手,即每次提问时,先退后几步,跟着右手把念珠一甩,套到左臂上,前跨步,右手高高举起,用力一拍左手,一个炸雷般的拍手声便响在了坐着的学僧头上或额前。拍手有两个作用,一表示我现在向你提问,请你赶快回答并向其致敬;一表示在气势上要威慑对手。据说如果被提问者回答不上,那么提问者可以击掌或甩念珠以示警,有时也会用手牵弄臂上的佛珠寻求佛祖的支持;答辩者则要集中精力,充分展现自己口才和学识,除机智回应外,还得试图驳倒对方,答辩者如果应对得体的话,即引起围观喇嘛的喝采;若词不达意或义理不通的话,即遭满堂哄笑。

在辩经中,其他动作都是有意义的,比如在每一个提问前都要先说一个“啼”,再将右手向后高高扬起,和左手相拍发出清脆的响声,然后将右手向下伸向对方后拉起。那一声“底”相当于开启智慧,因为在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而他的心咒是“嗡 阿热巴杂拉啼”,“啼”音可以启请心中的文殊菩萨,开启我们的智慧。高扬的右手说明文殊智慧就在身后。二手相击,有三层正意:一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二为掌声代表无常,一切都稍纵即逝;三为清脆的响声击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驱走你的恶念。右手向下后又拉回,是希望通过自己内心的善念和智慧,把在苦难中的众生救出来。

僧侣在寺庙里接受的佛学教育类似于我们的普通学校,从小学、初中上起一直可以读到硕士、博士。在僧徒7岁时出家受戒成为沙弥,然后经过两年的学习,到十岁时才正式开始学习五部大论,逐次学完十三个班级到定出“堪布”名号时,大约已经二十三或是年近四十岁。在宁玛派中,年轻僧众经过辩经,由“觉本”助理老师升为“罗本”(老师),获得“堪琼”助理堪布位,再经过数年的学经,将可参加“堪布”的考试。凡是获得相当于佛学学位的僧人,戒律清净才有资格参升为“堪布”称号的考试。在藏传佛教格鲁派中还有最高学位——“格西拉然巴”(相当于博士后)的考试和辩经活动。辩经升位佛学学位是藏传佛教传统的佛学升位方式。

在佛学院中考取学位等级的制度,伴随着辩经考试制度的出现而产生。所授学衔的高低,视寺院的规模大小,地位高低、所设学院的多少及课程设置而定。为使考辩制度趋于完善和正规化,规定了一些各寺院普遍实用的条例和遵循的具体原则。如辩经内容,辩经仪式,辩经者所具备的条件,辩经双方注意的事项等等。辩经内容主要根据立宗者的立论而定。辩经时需具备辩证三方,即立宗者、对辩者和裁判三方人士。辩论者双方的三要素:智慧具足、心机熟练、经籍通晓。辩论四根本:主张、见解、戒禁和我论。辩论三过失:内容过失、思维过失和语言过失。为了防止骄傲自满、辩论过失,特规定辩论七美德:即气度轩昂、语气温雅、语不伤人、道理犀利、不懈不骄、不舍正理以行狡诈爱恶、成就自他两利,郑重从事等。各寺视自己的实际情况也相应制定出了考辩细则,要求僧人参照执行。

辩经有形式和层次上的区分,有平时在学院内同班级学僧相互学习辩论(属平时练习阶段的辩经)、每一学期结束或法会上全寺性的辩论(属中层次辩经活动)、考取某一种较高学位时的辩经(较高阶段的辩经)几种。寺院把辩经活动作为衡量一个学僧或喇嘛学识水平、辩论才能和思路迟钝敏锐的重要手段。要求以逻辑学的法则为主要内容,结合佛教的基本理论进行辩论,作为入门,然后逐步深入,推广到其余的几部论典。在双方辩论时,有论(立宗)的一方,就是以某一论典的内容立一种见地,并为维护这种见地的正确性而进行辩论。其特点是立辩者(立宗者)为一人或三人,席地而坐,只能就对方提出的主题和各种问题有理有据,引经据典地认真答辩。答辩时要言简意赅,既不能任意发挥,也不能反诘。另一方是对辩者,即是向立论者围绕立论主题进行发难的一方。问难者可能是一人,或几个人,总是站在立论者前面问难,发问的内容巨细、高深莫测,就看答辩者的知识面和应辩能力。对辩一方有时击掌发问,有时挥舞佛珠、僧帽、手拉立论者的袈裟或拍打他的身体,场面气氛热烈而紧张。如果立论者精通经典,且循循善辩,使问难者理尽词穷,这时观众鼓掌称善,辩论得胜。如果对所立之论不甚通达,或不善言辩,被问得张口结舌,问难者乘一时高兴而拍掌高呼,甚至以行动语言过失而作出各种奚落和揶揄的姿态,场外众僧随之起哄,使立论者十分难堪。所以为了在大庭广众面前不失面子,学僧在平时学经、辩经时,在经师的指导下十分刻苦,争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相关学位或晋升高一级班次。

辩经形式

辩经为西藏佛学院的最大特色,辩经者由较优秀僧人担任,其方式各寺不同,主要可分为对辩和立宗辩两种形式。

①对辩。藏语称“作朗”。辩者二人,其中一方提问,另一方回答,且不许反问;告一段落后再反过来,直至一人无法问出。

②立宗辩。藏语称“当贾狭”。辩者无人数限制,立宗人自立一说,待人辩驳,多坐于地上,只可回答不可反问;问难者称“达赛当堪”,即“试问真意者”,不断提出问题,有时一人提问,有时数人提问,被提问者无反问机会。立宗辩过程中问难者可高声怪叫,也可鼓掌助威,舞动念珠、拉袍撩衣、来回踱步,也可用手抚拍对方身体等做各种奚落对方的动作。

凡当答者被问倒时,周围观看者会大声嘘倒台,辩者要帽子,直至下次辩倒问方时方能重新佩冠。我们常会见到有时在辩论时,世俗上的人会兜圈顾左右而言他,令人忘了本来辩论的主题。在佛法辩论上,辩者则只可答「是」、「不是」或「不定」三种可能之一,绝不可能以胡言应付过去,所以胜负结果是很明显的。即使对不懂藏语的观众而言,整个辩经过程也不枯燥。单单观看问者那种近乎电视节目中饰演律师的演员那种咄咄逼人的声威及有如京剧「造手」般的辩经手势,已经令人大开眼界了。

点赞推荐

星云大师(资料图)星云大师,是现代一位很有智慧的高僧,为弘扬佛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收集了星云大师的六个精彩问答,希望对读者的人生有益。1、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一个来访者问:法师,我想问一个不太..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广东南山寺2009年1月8日至15日念佛七法会开示录(1-14上午) 修行的定位感恩常住三宝慈悲,感恩诸位法师慈悲,感恩诸位同修慈悲,阿弥陀佛!大家好!修行定位有两个方案。第一是规范人行为的改良;第二是生命进化的改..

文殊八字咒简介文殊八字咒来自《密教大辞典》中解说。灾除难的文殊八字咒,依《真言事典》第69咒的解说:此尊身金色放光明,乘坐狮子,右手持剑,左手执青莲花,花顶立五股杵。头顶上有八髻,表示胎藏的八叶或八佛顶..

古人说:quot;静中工夫十分,动中才有一分;动中工夫十分,睡梦中只有一分;睡梦中工夫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临头,又只有一分。quot;因此,动中有十分的功夫,在病中就只能够有两三分;病中有十分的工夫,到了生死..

问:师父教我们不执着,但如不执着,事情如何能办好?广钦老和尚答:办事情不执着并不是随随便便做,而是要尽心做,但做过就没事了。如果心一直挂碍,放不下就是执着,不执着才能办好,如执着反而办不好,执着就没有..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轻微,如何容易得生安养?答:余门学道,须赖行人自力。念佛往生,全赖弥陀愿力。自力难,故累劫未成。他力易,故一生可致。是以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十念一念,..

这个“习”字,早先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小鸟依靠树林的意思。这个小鸟常常要练习飞,它不能离开树林,等它练习得疲倦了,它要依靠这个树林,这是习的过程。等到它学会了,翅膀也长硬了,它就可以遨游天空。我们从出生..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发生在五台山。在2016年12月8日这天的傍晚,当时我受五台山常住安排去五台山佛经免费流通中心,协助流通中心这边的莲友给居住在五台山的散住僧发放供养物品。忙乎..

玄奘法师画像(资料图)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莫属。因小说《西游记》的缘故,“唐僧”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撇开小说的虚拟,仅从佛教自身发展的历程来说,玄奘法师..

怎样令人生过得有意义人们生存的暂时目标大都是希望能够获得幸福,而幸福并不仅只是丰衣足食、结婚生子,或是获得名闻利养,享受荣华富贵。幸福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快乐的精神。常有弟子问:“人们生存的目标是..

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经典。__佛说经,都是有人请问问题,佛答复弟子的问题。后人集结后,形成了佛经。所以说,佛经其实,是给我们人生答案的经典。__这部经,在佛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在寺院里面,是..

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为什么被称“地藏”?为什么叫“地藏”呢?因为地能生长万物。“藏”是宝藏,一切的宝藏都在地里边。这个藏,也可以说是藏起来,就是隐藏起来,一切宝藏万物,都可以在地里埋藏起来。又有无量无边这么..

暖相:让智慧温暖自己 暖法念初住,善根顺缘生。圣道火现前,焚烧诸惑根。人们常说暖相,到底“暖”是什么意思?心一旦安定下来,品尝到修行的喜乐,暖法就会慢慢出现,你也会得到暖相。得到暖相之后,念头就慢慢少..

人生苦短,放下这几件事,祝你早得清净,值得一看!

01、《法华经如来神力品》云∶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若我以是神力,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祗劫,为嘱累故,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

学习即修心梁乃崇教授时间:92年3月3日地点:厦门精舍记录:蔡素媛、叶国瑞整理:羊忆玫、梁玉明昨天我们讲到两本书,一本是《夏山学校》另一本是《瑟谷传奇》,都是讲有关儿童、青少年教育的书,书里提出来的都是很..

    《藏传法师》感恩您转发支持藏传法师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藏传法师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6/
    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37500/
    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txt/37500.txt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