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金玉:欲向文殊叩法门


五台圣境(资料图)

文殊菩萨,音译为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主智慧,故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在《心地观经》中释迦佛即向文殊菩萨赞曰:“汝今真是三世佛母,一切如来在修行地,皆曾引道初发信心,以是因缘,十方国土成正觉者,皆以文殊而为其母。”

一、文殊乃诸佛之母

文殊是以菩萨身示现的,以般若佛智来辅佐释迦法化。佛教中有“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的说法,文殊为诸佛之母,实际是将文殊与般若等同。但佛教中也有“一佛出世,万佛护持”的说法,所以文殊虽已成佛,却不居佛位,以菩萨身份来辅佐释迦佛。《菩萨处胎经·文殊身变化品》中说:“本为能仁师,今乃为弟子。佛道极广大,清净无增减。我欲现佛身,二尊不并立。”在《广清凉传》中也有这样的赞颂:“释尊降世,说法度人。大圣文殊,现菩萨身。佛不并化,助道能仁。金口宣言,证号往音。”

文殊智慧即般若法门。文殊菩萨在大乘佛教里主司智慧,是佛智的代表和般若的化身。文殊信仰的核心内涵和深层意蕴就是文殊智慧。智慧形态的文殊所突出的主要是“心灵感悟”与“精神解脱”。可以说,文殊菩萨就是佛教中的“智慧女神”。

作为大乘法会上“智慧第一”的首席菩萨和“法王子”,文殊辅助释尊的教化,以“不二法门”、来彰显大乘空宗的妙义。文殊法门殊胜,一行三昧,令大众开大智慧,勤修禅定,入三昧力而早成佛智。在《华严经·净行品》中,文殊菩萨无尽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为众生开示净行法门,进入妙吉祥境界。

文殊菩萨有很多引人深思的故事。在《维摩经》中,维摩居士示疾,佛遣派各大弟子,前往问疾。十大弟子皆言:曾被维摩诘诃斥,不敢前往。最后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谓维摩诘问疾。’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被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于是,文殊菩萨率领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入毗耶离城,到维摩诘室,两位古佛见面,旗鼓相当,遂展开一番妙论,令随文殊菩萨前往的八千天子,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共演诸佛不二法门时,令随往大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还有权巧方便、捉剑逼佛的故事。文殊菩萨不但本其无上智慧,辅助释尊,演说大乘妙法,广度众生,甚至为成熟众生,不惜惊世骇俗,持剑逼佛。《大宝积经》中说,当时会众中,有五百菩萨,已得四禅,成就五通,由宿命通,得知自己往昔生中,曾作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毁佛塔寺,破和合僧等罪,心生忧悔,分别罪相,无时或忘。故于甚深法忍,不能证入。文殊菩萨为成熟五百菩萨,令止分别心,得悟无生法忍。于是即从座起,整衣袒肩,手执利剑,直趣世尊,欲行逆害。佛告文殊:“‘汝住汝住,不应造逆,勿得害我……。’佛因而说诸法如幻,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诸相虚妄,但由内心分别执著,见有诸相。时五百菩萨闻法,观察诸法如幻,是故于中,无人得罪,无罪可得,谁为杀者,而复遭殃,因知宿罪如幻,而证入无生法忍。欢喜踊跃,说偈赞曰:‘文殊大智人,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剑,驰逼如来身,如佛剑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可见文殊菩萨,成就众生的权巧方便。非大智大慧,焉能如是。

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曾颂扬文殊菩萨曰:

文殊菩萨德难量,久成龙种上法王。

因怜众生迷自性,特辅释迦振玄纲。

为七佛师体莫测,作菩萨母用无方。

常住寂光应众感,万川一月影咸彰。

二、文殊菩萨应化道场

五台山相传为文殊菩萨应化道场。早在东晋十六国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即北魏泰常六年,天竺沙门佛陀跋陀罗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中《菩萨住处品》载:“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此经把清凉山定为文殊师利所居之地。唐景龙四年(710),菩提流支译出的《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中说:“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大地)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国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中国古称震那国,五台山亦在中国的东北方,尤其是上述二经提到的“清凉山”、“五顶”山,恰好符合五台山“五峦巍然”、气候清凉的特征。由此武则天在位时法藏所著《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五就说:“清凉山,则是代州五台山也。于中现有古清凉寺,以冬夏积雪,故以为名。此山及文殊灵应等,有传记三卷。”正式确认清凉山就是五台山,而五台山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唐华严宗四祖澄观在所撰《华严经疏》中更直截了当地圆满了这一说法:“清凉山,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于中现有清凉寺,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将清凉山等同于五台山,把五台山确定为文殊菩萨道场这一衍化过程,从北魏开始,一直到澄观撰《华严经疏》止,可以说基本结束。从此,五台山文殊信仰在中国佛教史上独标一帜,影响越来越大。

文殊为释迦牟尼佛的九代祖师,亦称诸佛之母,在佛教信仰中地位极尊,五台山因了文殊道场的缘由,也就受到了僧俗信众的信仰、历代帝王的崇建以及王公武将文臣的护持,成为汉、藏、满、蒙各民族尊奉、海内外知名的佛教圣地。《大唐神州感通录》中说:“古来求道之士,多游此山。”法藏在《华严经传记》中指出:“案别传云:文殊师利菩萨,常于彼讲华严经故,自古以来迄乎唐运,西域梵僧,时有不远数万里,而就兹顶谒者,及此土道俗,亦尘轨相接。……然地居边壤,特甚寒烈,故四月以前,七月以后,坚冰积雪,嵩皓弥布,自非盛夏之日,无由登践。勖哉怀道之士,可不庶几一往乎?”五台山不仅是汉地僧俗朝圣之地,也是外来僧侣敬仰之处。

所谓人闻五台山名,踏五台山地,得五台山石,此人超四果圣人,为近无上菩提者。敦煌文献《五台山圣境赞》中说“浮生踏着清凉地,寸土能销万劫灾。”我们知道五台山在佛教界所享有的崇高地位不只是因其“以山辟最早、境地最幽、灵贶最赫,故得名独盛”,主要是因其系弘扬般若法门的文殊菩萨之应化道场,在佛教中所占据的特殊位置而使然。文殊菩萨,道证一真,德超十地,是七佛之师,诸佛之母,重于劝发菩提心,重于如实空性的发扬,表征着佛陀的真实本怀。五台山是清凉地、欢喜地,是菩提地、成就地。如《五台山歌》中唱道“高山万仞,五台罗列,文殊古道场。多少梵宇,多少琳宫,供养大法王。佛经万卷,牙鉴玉轴,满架尽琳琅。高僧头陀,水边林下,都是福田乡。还有那,层峦叠障,云起千般样。更不少,奇花异草,有色又有香。拍手哈哈,不知几生,修得住清凉。稽首文殊,不知几时,心地得清凉。”

历史证明,五台山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独特的汉藏寺院格局,成为汉、藏、蒙、满、土各民族友好往来的基地,历代中央政府以五台山佛教信仰为纽带,通过对宗教领袖的册封、佛教寺院的崇建,缓和了民族矛盾,进而达到对蒙藏地区及周边信仰藏传佛教的各民族的有效统治。五台山佛教对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友好往来,对元代以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编辑:孟淅)

点赞推荐

星云大师(资料图)星云大师,是现代一位很有智慧的高僧,为弘扬佛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收集了星云大师的六个精彩问答,希望对读者的人生有益。1、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一个来访者问:法师,我想问一个不太..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广东南山寺2009年1月8日至15日念佛七法会开示录(1-14上午) 修行的定位感恩常住三宝慈悲,感恩诸位法师慈悲,感恩诸位同修慈悲,阿弥陀佛!大家好!修行定位有两个方案。第一是规范人行为的改良;第二是生命进化的改..

文殊八字咒简介文殊八字咒来自《密教大辞典》中解说。灾除难的文殊八字咒,依《真言事典》第69咒的解说:此尊身金色放光明,乘坐狮子,右手持剑,左手执青莲花,花顶立五股杵。头顶上有八髻,表示胎藏的八叶或八佛顶..

古人说:quot;静中工夫十分,动中才有一分;动中工夫十分,睡梦中只有一分;睡梦中工夫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临头,又只有一分。quot;因此,动中有十分的功夫,在病中就只能够有两三分;病中有十分的工夫,到了生死..

问:师父教我们不执着,但如不执着,事情如何能办好?广钦老和尚答:办事情不执着并不是随随便便做,而是要尽心做,但做过就没事了。如果心一直挂碍,放不下就是执着,不执着才能办好,如执着反而办不好,执着就没有..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轻微,如何容易得生安养?答:余门学道,须赖行人自力。念佛往生,全赖弥陀愿力。自力难,故累劫未成。他力易,故一生可致。是以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十念一念,..

这个“习”字,早先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小鸟依靠树林的意思。这个小鸟常常要练习飞,它不能离开树林,等它练习得疲倦了,它要依靠这个树林,这是习的过程。等到它学会了,翅膀也长硬了,它就可以遨游天空。我们从出生..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发生在五台山。在2016年12月8日这天的傍晚,当时我受五台山常住安排去五台山佛经免费流通中心,协助流通中心这边的莲友给居住在五台山的散住僧发放供养物品。忙乎..

玄奘法师画像(资料图)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莫属。因小说《西游记》的缘故,“唐僧”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撇开小说的虚拟,仅从佛教自身发展的历程来说,玄奘法师..

怎样令人生过得有意义人们生存的暂时目标大都是希望能够获得幸福,而幸福并不仅只是丰衣足食、结婚生子,或是获得名闻利养,享受荣华富贵。幸福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快乐的精神。常有弟子问:“人们生存的目标是..

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经典。__佛说经,都是有人请问问题,佛答复弟子的问题。后人集结后,形成了佛经。所以说,佛经其实,是给我们人生答案的经典。__这部经,在佛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在寺院里面,是..

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为什么被称“地藏”?为什么叫“地藏”呢?因为地能生长万物。“藏”是宝藏,一切的宝藏都在地里边。这个藏,也可以说是藏起来,就是隐藏起来,一切宝藏万物,都可以在地里埋藏起来。又有无量无边这么..

暖相:让智慧温暖自己 暖法念初住,善根顺缘生。圣道火现前,焚烧诸惑根。人们常说暖相,到底“暖”是什么意思?心一旦安定下来,品尝到修行的喜乐,暖法就会慢慢出现,你也会得到暖相。得到暖相之后,念头就慢慢少..

人生苦短,放下这几件事,祝你早得清净,值得一看!

01、《法华经如来神力品》云∶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若我以是神力,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祗劫,为嘱累故,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

学习即修心梁乃崇教授时间:92年3月3日地点:厦门精舍记录:蔡素媛、叶国瑞整理:羊忆玫、梁玉明昨天我们讲到两本书,一本是《夏山学校》另一本是《瑟谷传奇》,都是讲有关儿童、青少年教育的书,书里提出来的都是很..

    《新闻资讯》感恩您转发支持新闻资讯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