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宁法师:一位法师的动人分享:当我踏入了寺院的山门


走进佛门(网络图)

一、我们何以不快乐

我们生活在两个极其复杂的世界。

一个世界,是关于我们的外在,比如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地位、职业,我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等。另一个世界是我们内心的精神世界,只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

从小到大,我们几乎都被教育要用一生去探索和认识我们所处的外在世界。我们需要获取,需要拥有,需要幸福快乐,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与我们的意愿背道而驰的是,很多人在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依然活得不快乐、不幸福;那是为什么呢?

古人即有快乐之说,而几千年后的现在,很多人追求快乐,却不知道快乐的真正含义。所谓“快乐”,真正的意义在于“乐”字上。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我们所得到的人间之“乐”,都源于我们的感官刺激。我们的眼睛看到美好的东西,耳朵听到悦耳的声音,舌头尝到美味的食物,我们追求感官的欲望。但这些刺激来得快,去得也快,转瞬即逝。当我们满足了一个欲望以后,新的欲望又升起,得到满足的心情很快就会消失。因为我们的欲壑太大了,这样患得患失,让我们感到很痛苦,很不幸福。其实真正的快乐是本来就具有的,是一种不需再求的安然状态。当人们迷失自我原本安乐的心时,就产生了恐惧不安,有了欲壑,想求外面的东西来填补此壑而获得片刻的满足,然如挑雪填井,片刻即失,于此轮回,俳徊在苦海中。所以佛说苦海众生!

在佛教中,我们所拥有的外部世界,我们所追求的那些快乐,都被称为无常。无常即为变数,而变数随时都有可能消失。就像汶川地震一样,很多人在一瞬间失去家园,失去自己辛辛苦苦所拥有的一切。这就是无常。每个人都会感觉到万物的无常,因此我们即使拥有了很多,内心还是会躁动不安。即使拥有让人羡慕的工作、地位或者家庭,我们依然会觉得灵魂是躁动的、漂浮的,无法安住。因此,想要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就必须探索被无常困扰之外的那个世界——我们的内心。

二、走人心灵的山门

我们的心灵是无形的。为了认识我们无形的心灵,佛教创造了一个有形的道场。

几乎每个人都曾因为各种原因进入过道场,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明白道场的含义。因此,很多人只是路过,很多人只是求拜。事实上,道场是包容万物的宝山,错过它,就会错过很多人生之道。进佛殿,其实是走进心灵的山门,重新认识迷失了的自己,回归生命之初的心灵。

所谓“青灯古佛”的说法,源自那些古老的道场。而这些古殿多在崇山峻岭之中,以便佛教中人清静修炼。因此,佛殿又被称为“山”;而禅教之门,被称为“山门”。在中国的佛殿中,山门常被建成殿堂式建筑,称为“山门殿”或“三门殿”,是我们进入道场必须要经过的路径。

佛教山门(网络图)

三、心无所住的自我

根据佛教的道义,道场的山门有三重:无住、空和无相。无论我们先踏人的是现实中道场的哪个门,你的心灵所踏入的那个悟道之门首先叫做无住门。

《金刚经》有云: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现实中的我们,大多心有所住。有人一生为情所困,无法摆脱,连古人都感慨“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足见为情所困,很苦。有人把自己的心住在财富中,被财富所累。在我们过于追求利益的社会中,许多人拥有财富,但是活得也不快乐,他们论为了财富的奴隶,被财富左右了人生。还有些人把自己一生的精力住在了权力上,拼命地获取权力,但最后又被权所累。

无论是情、利还是权,我们就这样把心完全安放在上面,从而忽略了自己和人生的真正意义。

关于心无所住,禅宗历史中的六祖慧能大师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慧能大师曾经是一个樵夫,以砍柴为生,养活自己和老母亲。有一天,他去卖柴之时,听到一个书生正在诵念《金刚经》。当他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时,慧能大师突然感悟,立志要到湖北黄梅传授《金刚经》的弘忍大师身边求佛法。也正因这句话,中国禅宗历史上出现了“南能北秀”这两个禅宗法门,同时也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关于禅的理念之争。弘忍大师的大弟子神秀跟随师父修行多年,对人生深有感悟,因此作了一个偈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表达了自己对禅的理解,对修行的感悟。但是慧能听到这个偈句后,觉得它还没有真正表达出人的本性和自己的本来面目,于是也作出一个偈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无形无我,才无所住。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自我,不要固定在一些外在的事物上。因为无所住,所以它并不是如同“树”或者“台”这种深受束缚的事物,因此,它才不会被千扰,不会被尘污覆盖。这正是对禅的顿悟。而神秀的偈句意在修行,我们总会被一些俗事尘埃所困扰,不能做到“本来无一物”,从而让心灵躁动迷失。因此我们就需要“时时勤拂拭”,排除那些不该属于我们的“心灵之住”,将我们的心安放在当下,达到身心合一,保证心灵的纯净。

四、空而不空的释怀

走过无住门,我们进入的第二个心灵之门,叫做空门。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空门的概念,在书中或者影视作品中,一个人灰心失望的时候,被情感所伤或者事业失败的时候,往往会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因此,空门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逃避。事实上,佛教中所讲的空门,叫做“空而不空”。

历史上,文学家苏东坡是个喜爱参禅之人,经常和朋友佛印禅师讨论佛法,一次,身居官位的苏东坡前去听佛印禅师讲佛法,可当他到达的时候,屋中座无虚席。于是佛印禅师问:“你来听法,没有座位,你要坐在哪里?”

苏东坡明白佛印禅师正与自己讲禅语,于是说:“我有座位,我可以坐和尚的四大之身。”

佛印笑了:“东坡居士,如果你能回答我的问题,我就让你坐我的这个四大之身,如果你回答不了,那么就请你把官带留下。”

苏东坡表示同意。于是佛印禅师说:“佛门讲身为四大,四大皆空时,你坐哪里?”

苏东坡无话可说。于是,他的腰带至今还留在镇江的金山寺内。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佛教中,有“四大”的说法,但很少有人知道“四大”的含义。事实上,佛门中所称的四大,指人身体的组合。第一大,称为地大,是我们身体中坚硬的部分,包括骨骼、头发、肌肉、指甲等;第二大,称为水大,是我们身体中的血液、分泌物、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水分等;第三大,称为火大,是我们身体的温度;第四大,称为风大,是我们的呼吸。四大和合组成一个人,一旦分开,人体也就消亡了,一切归于空。

广而阔之,地、水、火、风、空这五大元素组成了世界的万物。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树木,无一不是由地、水、火、风组成的。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而我们所能感觉到的温度的变化,便可以称之为火。火使空气产生流动和变化,这样就形成了风。与此相对,地的下面是地下水,水之下是火,火之下是风。在佛教的世界观中,正是因为地球中心是空的,才产生可以导致火山喷发的地下火和将火吹出来的风。由此可见,从地心到宇宙,地、水、火、风、空组成了万物。而在佛教中,这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最终也都会归于空。

同样,万物都有佛教中称为“生住异灭”的规律。植物出生而存在,到了秋天慢慢变化,冬天死亡。人也有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从生到老病而死,生住异灭。即使矿物也有成住坏空的规律,有形成的阶段,也有因年代久远而被外物或自身所损耗消减,最后完全消失,归于空无。

历史上的金代禅师酷爱兰花,因此庭院里栽种了几百盆品种各异的兰花,闲暇时他便悉心照料它们。

一天,金代禅师有事外出。一个弟子给兰花浇水时,不慎将摆放兰花的架子绊倒,整架的兰花都打翻在地,一片狼藉。这个弟子知道禅师爱兰如命,心中异常惶恐。等禅师回来时,弟子便去认错,甘愿接受禅师的任何处罚。

金代禅师并不生气,反而心乎气和地安慰弟子: “我喜爱兰花,因为可以用香花供佛,同时也能美化寺院环境。但我喜爱兰花可不是为了生气。世上万物无常,不可执著于自己心爱的事物难以割舍啊!”

有无相生,阴阳互转,是这个宇宙发展的基本规律。有来自于无,无中生出有,有又归于无,这就是佛教的空观。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正因如此,我们身边的事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包括我们自身,都没有不变的存在,总有一天都会归于空,终究尘归尘,土归土。我们无法留住手中的水,又怎能抓住无常?任何东西都无法保留、无法长久,终究会消失。因此,走过空门,我们就需要明白,既然四大皆空,我们就不必对身边事物和我们自己太过执著,对自心内外的一切抱着享有而不是占有的心态,这也就是“四大皆空”,不可执著的概念。

进佛门(网络图)

五、众生无相的真实

佛教中的最后一个山门,叫做无相门。

无相,源自梵语“anbnitta”,有无形无相之意。 《大宝积经》云: “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若空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以无相故,彼得清净。若空无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

《金刚经》曰: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很久以前,一座山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和一个小徒弟。有一天,山上来了一位达官贵人,为庙中捐了很多财物,老和尚热情地接待了他。

不久之后,山上来了一个书生,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饿得几乎晕倒。老和尚见此状况,马上叫小徒弟将他扶进庙里,同时吩咐端上最好的茶,准备最好的斋饭。

小徒弟心中不解,为庙中捐了很多财物的达官贵人自然有资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斋饭,而如今,一个不知从哪儿来的“叫花子”,师父为何还如此厚待他?于是,书生住在庙中的时间里,小徒弟从来都是冷言相对,并经常瞒着师傅,将馊掉的斋饭端给书生。

书生告辞后,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尊菩萨像,然后叫来小和尚,告诉他这是自己用千金请柬的菩萨。

于是,小徒弟每天认真地给菩萨上香,虔诚地念经。

一个月后,老和尚又将那泥菩萨削琢咸一只猴子,放回原处。小徒弟发觉菩萨变成了一只猴子,吓了一跳, 当然也不再去上香了。老和尚问起此事,小和尚惶恐地回答:

“师父,那菩萨变成一只猴子了!”

于是,老和尚拿过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萨塑像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小徒弟的面前。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头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经,不再理他。

老和尚的敲打终于使小徒弟顿悟。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不过是一团相同的泥巴而已,只是被塑造成了不同的表相。

相,恐怕是世界上最能影响我们的东西。我们往往执著干我们所认识到的那个“相”,慢慢迷失了自己,迷失于世界,迷失了那无形无相的道。

一个年幼的女孩曾经被老师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嘲笑:

“你知道吗?你是个丑八怪啊!你不信?回去照照镜子吧,大家都是这么说的!”

这句话在女孩的心里存留了很久。即使她长大后事业有成,老师的那句话依然是她心中不可碰触的阴影。只要拿起镜子,她就会立刻想起:我仍然是个丑八怪,丑陋的小孩,不会有人理我,我不会有任何快乐。

多年以后,在敦煌小雷音寺的山门前,一个样貌平和的居士告诉她,她面前的这个门叫做“无相门”。佛祖慈悲,怜悯众生,进入此门者,再无相貌美丑、地位差异之分,佛祖面前,众生一律平等。

于是在无相门前,女孩释然,随后潸然泪下。

所谓相,是指因缘合和所生之法。我们往往都有一个我相,看别人有一个人相、众生相,看万物也都有其相,正如被我们看作老板的人是老板相,做官的人觉得那是官相。但事实上,这些所谓的相都不过是表相而已,只是暂时存在,随时都可能变化消失。做官的心术不正,转眼就可能论为阶下囚;面目丑陋的人,并不代表他不能快乐或成功。但我们往往过于执著于认识到的那个相,自卑于自己相貌的人,可能会郁郁终日;做老板的人在企业里十分强势,在家中也执著于老板这个相,依然过于强势,那么对于自己的亲人来讲,他就无法融进他们的心中。做官的人也是如此,如果到哪里都颐指气使,执著于官相,必然会让人生厌。

事实上,我们不论处于怎样的地位,我们的相只不过是我们所扮演的一个角色,并不是我们自己。对角色太投入;就会迷失自我,陷入角色而不可自拔,直至痛苦不堪。佛教中的无相门,正是告诉我们:一切皆是表相,包括我们自己。放下我们所谓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才能看到真正的本相、本我,还原我们的本来面目。

那么,因执著于我相而在山门前哭泣的女孩,是不是你呢?

点赞推荐

星云大师(资料图)星云大师,是现代一位很有智慧的高僧,为弘扬佛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收集了星云大师的六个精彩问答,希望对读者的人生有益。1、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一个来访者问:法师,我想问一个不太..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广东南山寺2009年1月8日至15日念佛七法会开示录(1-14上午) 修行的定位感恩常住三宝慈悲,感恩诸位法师慈悲,感恩诸位同修慈悲,阿弥陀佛!大家好!修行定位有两个方案。第一是规范人行为的改良;第二是生命进化的改..

文殊八字咒简介文殊八字咒来自《密教大辞典》中解说。灾除难的文殊八字咒,依《真言事典》第69咒的解说:此尊身金色放光明,乘坐狮子,右手持剑,左手执青莲花,花顶立五股杵。头顶上有八髻,表示胎藏的八叶或八佛顶..

古人说:quot;静中工夫十分,动中才有一分;动中工夫十分,睡梦中只有一分;睡梦中工夫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临头,又只有一分。quot;因此,动中有十分的功夫,在病中就只能够有两三分;病中有十分的工夫,到了生死..

问:师父教我们不执着,但如不执着,事情如何能办好?广钦老和尚答:办事情不执着并不是随随便便做,而是要尽心做,但做过就没事了。如果心一直挂碍,放不下就是执着,不执着才能办好,如执着反而办不好,执着就没有..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轻微,如何容易得生安养?答:余门学道,须赖行人自力。念佛往生,全赖弥陀愿力。自力难,故累劫未成。他力易,故一生可致。是以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十念一念,..

这个“习”字,早先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小鸟依靠树林的意思。这个小鸟常常要练习飞,它不能离开树林,等它练习得疲倦了,它要依靠这个树林,这是习的过程。等到它学会了,翅膀也长硬了,它就可以遨游天空。我们从出生..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发生在五台山。在2016年12月8日这天的傍晚,当时我受五台山常住安排去五台山佛经免费流通中心,协助流通中心这边的莲友给居住在五台山的散住僧发放供养物品。忙乎..

玄奘法师画像(资料图)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莫属。因小说《西游记》的缘故,“唐僧”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撇开小说的虚拟,仅从佛教自身发展的历程来说,玄奘法师..

怎样令人生过得有意义人们生存的暂时目标大都是希望能够获得幸福,而幸福并不仅只是丰衣足食、结婚生子,或是获得名闻利养,享受荣华富贵。幸福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快乐的精神。常有弟子问:“人们生存的目标是..

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经典。__佛说经,都是有人请问问题,佛答复弟子的问题。后人集结后,形成了佛经。所以说,佛经其实,是给我们人生答案的经典。__这部经,在佛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在寺院里面,是..

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为什么被称“地藏”?为什么叫“地藏”呢?因为地能生长万物。“藏”是宝藏,一切的宝藏都在地里边。这个藏,也可以说是藏起来,就是隐藏起来,一切宝藏万物,都可以在地里埋藏起来。又有无量无边这么..

暖相:让智慧温暖自己 暖法念初住,善根顺缘生。圣道火现前,焚烧诸惑根。人们常说暖相,到底“暖”是什么意思?心一旦安定下来,品尝到修行的喜乐,暖法就会慢慢出现,你也会得到暖相。得到暖相之后,念头就慢慢少..

人生苦短,放下这几件事,祝你早得清净,值得一看!

01、《法华经如来神力品》云∶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若我以是神力,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祗劫,为嘱累故,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

学习即修心梁乃崇教授时间:92年3月3日地点:厦门精舍记录:蔡素媛、叶国瑞整理:羊忆玫、梁玉明昨天我们讲到两本书,一本是《夏山学校》另一本是《瑟谷传奇》,都是讲有关儿童、青少年教育的书,书里提出来的都是很..

    《汉传法师》感恩您转发支持汉传法师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汉传法师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3/
    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36354/
    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txt/36354.txt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