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伏心魔,坚持修学


最近一段时间,我修学的劲头不足,力量越来越小,小组共修和班级共修都不爱去,集体活动也不想参加。刚好又有其他事,就请假了。但是以后的共修怎么办?才修学六个月,就这样一直找借口不去么?我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态?是因为身体不适?还是不习惯学习环境、学习时间、共修的模式?还是跟师兄们合不来?

我想都不是,是我的内心出了问题,才会找这些借口来搪塞。那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呢?

在北京站的候车室里,我默默地琢磨着……这时,我发现旁边有一位女士,手指上还系着一个电子计数器。哦!她也是学佛的,我不禁对她生起亲切之感。但是,她不停地用手捋着自己的短发,还时不时地观赏手腕上款式复杂的手表,接着又低头看着自己的衣服。这样的动作一直循环着,好像很浮躁、烦乱,没有佛弟子那种安住的感觉。那个计数器就像饰品一样摆在她的手上。

看着那个计数器,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有没有也把学佛当做装饰人生的饰品呢?

记得导师在微博里有这样一段话,“在学佛逐渐成为时尚的今天,不少人把它当做提高生活品位的标签之一,就像品茶焚香那样,可以把玩,可以炫耀。但我们要知道,如果不能将生命重心从自我转向三宝,不能对佛法僧产生信赖感和归宿感,不能全身心地和法相应,自然会和自我相应,和烦恼相应。所谓的学佛,就会流于形式,渐行渐远。”

我看出这位女士因为沉浸在物质给予的愉悦中,却让计数器形同虚设。那么经常购买各种珠宝手钏,却与同修们渐行渐远的我,跟她又有何区别呢?再想想自己这段时间的心态,是不是因为已经成为三级修学的学员就满足了,就开始得过且过,不求甚解呢?是不是感觉自己学到一些知识,人生观有了一些改变,就沾沾自喜呢?是不是因为运用佛学知识和朋友聊天,被称为“大师”而忘乎所以呢?

自惭形秽的我,随着检票口的人流慢慢前行着。悲伤中想起了男友安慰我的话:“你已经放下化妆品,放下服装,放下美食……你已经进步很大了,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了,慢慢来吧!”

那么我学佛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为何不喜欢参加共修呢?

导师在《学佛与做人》里说过,“学佛的人里面,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平时忙于学习和工作,生活单调乏味,周末到佛堂来聚一聚,找朋友聊聊天,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增加一个项目。如果是带着这样的目的来学佛的话,那么学佛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另一种是把学佛当做生命最重要的部分。比起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比起自己在世上所拥有的一切,学佛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因而,学佛是用整个生命在实践,他们甚至可以为此放弃一切。”

想想自己的生活、工作不太忙,生活也相对枯燥。共修不但可以打发时间,丰富业余生活,还能认识很多朋友。所以当共修失去新鲜感,并感觉已经解决许多人生问题的时候,共修地点就不再是我想去的地方了,我开始寻找另一个能够愉悦自己的环境。这不正是导师所说的学佛人里的第一种类型么?当学佛并不是唯一选择的时候,就会出现“无法坚持”的状态。

导师在《我的判教观》中提到,“佛法的基础之道”首先是皈依三宝,其次是正确发心。发心是皈依后对学佛目标的确立。我们必须清楚,学佛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现世福报,还是解脱轮回,或是成就菩提?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所作努力才能行之有效,才能与目标直接挂钩。

而我学佛的发心,只是停留在用佛法智慧指导人生和追求现世福报这一肤浅的层面。解脱轮回想都没有想过,更何况成就菩提。

那么,怎样才能生起菩提心呢?

为了解决问题,火车上,我拿出导师的《玄奘的精神》,希望以此来激励自己,并给自己更多学佛的信心和力量。

西行途中,玄奘克服身体的极限,战胜内心的障碍,经历了数不清的艰辛和危险。学成归来后,又不顾疾病缠身,毅然投入到浩大的译经工程中。

导师说“为什么玄奘会有‘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的决心?因为他已确认,真理才是人生最为重要的。哪怕为求法付出生命,他也在所不惜。”

“当我们没有精神追求时,很容易把物质追求最大化。正是这种物欲的极度膨胀,带来了心灵的扭曲,以及种种社会问题。而玄奘三藏正是精神追求的典范,他以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向我们诠释了精神追求的意义所在。”

读到这里,我想起“教界篇”中,导师从人生佛教的意义、佛教弘扬面对的问题、佛弟子的责任、宗教是否有能力改善社会人心,一直讲到自己的学佛经历、高僧大德的人生目标等,从各个方面让我了解到三级修学模式是导师几十年反复思考和探索的智慧结晶,也让我知道佛教在当代社会的弘扬不只是教界和僧团的事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圣教兴衰,佛子有责。”

“从佛教角度来说,一切困难其实都是我们内在心魔的外化。玄奘取经的过程,就是不断战胜心魔的过程。”而我学佛的过程,也是不断战胜心魔的过程。心魔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我、阻碍着我走向解脱之路,而共修不只是为了个人利益,不只是为了出勤率,是为了更高的人生追求。

写到这里,我终于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在今后的日子里,要以觉醒为目标,以帮助一切众生从迷惑走向觉醒为己任。学习玄奘大师,学习高僧大德,学习导师,学习一切为追求真理、追求佛菩萨生命品质的先贤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克服困难,降伏心魔,坚持修学。

点赞推荐

星云大师(资料图)星云大师,是现代一位很有智慧的高僧,为弘扬佛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收集了星云大师的六个精彩问答,希望对读者的人生有益。1、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一个来访者问:法师,我想问一个不太..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广东南山寺2009年1月8日至15日念佛七法会开示录(1-14上午) 修行的定位感恩常住三宝慈悲,感恩诸位法师慈悲,感恩诸位同修慈悲,阿弥陀佛!大家好!修行定位有两个方案。第一是规范人行为的改良;第二是生命进化的改..

文殊八字咒简介文殊八字咒来自《密教大辞典》中解说。灾除难的文殊八字咒,依《真言事典》第69咒的解说:此尊身金色放光明,乘坐狮子,右手持剑,左手执青莲花,花顶立五股杵。头顶上有八髻,表示胎藏的八叶或八佛顶..

古人说:quot;静中工夫十分,动中才有一分;动中工夫十分,睡梦中只有一分;睡梦中工夫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临头,又只有一分。quot;因此,动中有十分的功夫,在病中就只能够有两三分;病中有十分的工夫,到了生死..

问:师父教我们不执着,但如不执着,事情如何能办好?广钦老和尚答:办事情不执着并不是随随便便做,而是要尽心做,但做过就没事了。如果心一直挂碍,放不下就是执着,不执着才能办好,如执着反而办不好,执着就没有..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轻微,如何容易得生安养?答:余门学道,须赖行人自力。念佛往生,全赖弥陀愿力。自力难,故累劫未成。他力易,故一生可致。是以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十念一念,..

这个“习”字,早先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小鸟依靠树林的意思。这个小鸟常常要练习飞,它不能离开树林,等它练习得疲倦了,它要依靠这个树林,这是习的过程。等到它学会了,翅膀也长硬了,它就可以遨游天空。我们从出生..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发生在五台山。在2016年12月8日这天的傍晚,当时我受五台山常住安排去五台山佛经免费流通中心,协助流通中心这边的莲友给居住在五台山的散住僧发放供养物品。忙乎..

玄奘法师画像(资料图)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莫属。因小说《西游记》的缘故,“唐僧”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撇开小说的虚拟,仅从佛教自身发展的历程来说,玄奘法师..

怎样令人生过得有意义人们生存的暂时目标大都是希望能够获得幸福,而幸福并不仅只是丰衣足食、结婚生子,或是获得名闻利养,享受荣华富贵。幸福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快乐的精神。常有弟子问:“人们生存的目标是..

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经典。__佛说经,都是有人请问问题,佛答复弟子的问题。后人集结后,形成了佛经。所以说,佛经其实,是给我们人生答案的经典。__这部经,在佛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在寺院里面,是..

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为什么被称“地藏”?为什么叫“地藏”呢?因为地能生长万物。“藏”是宝藏,一切的宝藏都在地里边。这个藏,也可以说是藏起来,就是隐藏起来,一切宝藏万物,都可以在地里埋藏起来。又有无量无边这么..

暖相:让智慧温暖自己 暖法念初住,善根顺缘生。圣道火现前,焚烧诸惑根。人们常说暖相,到底“暖”是什么意思?心一旦安定下来,品尝到修行的喜乐,暖法就会慢慢出现,你也会得到暖相。得到暖相之后,念头就慢慢少..

人生苦短,放下这几件事,祝你早得清净,值得一看!

01、《法华经如来神力品》云∶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若我以是神力,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祗劫,为嘱累故,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

学习即修心梁乃崇教授时间:92年3月3日地点:厦门精舍记录:蔡素媛、叶国瑞整理:羊忆玫、梁玉明昨天我们讲到两本书,一本是《夏山学校》另一本是《瑟谷传奇》,都是讲有关儿童、青少年教育的书,书里提出来的都是很..

    《菩提书院》感恩您转发支持菩提书院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菩提书院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28/
    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36159/
    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txt/36159.txt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