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高大师的简介生平


安世高大师简介

安世高大师(约西元二世纪),安息国人,名清,字世高。系安息国(今依朗)太子,博学多闻,信仰佛教,后让位给叔父,出家修道。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西元148年),行经西域诸国,而来到我国洛阳,从事译经的工作,至东汉灵帝建宁三年(西元170年)共二十余年。其翻译的经典,义理明晰,文字允正,可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也是将禅观带入我国的第一人。

安世高大师生平

◎安息国太子传奇◎

安世高年幼时,即以孝行闻名全国,禀性聪敏仁慈,又勤奋好学,因此,精通各国的典籍,对于天文、地理、医药、异术,没有不通达,甚至还擅长飞禽走兽的语言。有一天,安世高走在路上,仰头看见一群飞翔的燕子,忽然转身告诉同伴说:‘燕子说,等会儿一定有送食物的人来。’不久,他的话果真应验了,众人都感到非常奇异,一传十、十传百,安世高俊逸的美名,遍传整个西域。

安息国王逝世后,安世高更深深地思惟人间苦空无常的道理,更厌恶色身的系缚,以及世界国土的危脆,对于荣华富贵,都视为敝屣。服孝之后,就让王位给叔父,专心致志出家修道。安世高出家之后,精进不懈,于是博通经藏,尤其擅长阿毗昙学,并常常讽诵修行禅经,能穷尽其中的奥妙。不久,便四处云游,度化有缘,历经许多国家,最后来到我国。他的才华、悟性高人一筹,凡是听闻过的事物,皆能通达,居住在我国,很快即通晓华语。于是,他展开翻译佛经的工作。

◎千里跋涉偿宿债◎

安世高的前生是出家人,当时有一个同学,嗔恨心特强,托钵乞食时,若施主不称合自己的心意,往往心怀嗔恨。安世高(前生)常常对他诃责和劝谏,但是同学总是本性难移,依然我行我素。经过二十多年,安世高(前生)向同学告辞:‘我必须到广州,了结宿世的业力。你于明达经藏和精进不懈两方面,都远超过我,但是你的本性容易发怒嗔恨,死后一定会投生为丑恶的形体。如果我得道成就,一定来度你。’安世高(前生)刚到广州,正是寇贼作乱的时候。

走在路上,遇到一位少年,唾手拔刀说:‘真逮到你了!’安世高(前生)微笑着说:‘我过去生亏欠你一命,所以千里跋涉,特地前来偿还宿债。你现在非常地忿怒不平,这本来就是过去生所积存的怨气。’于是,安世高(前生)伸长脖子挨刀,没有丝毫恐惧的样子。那位少年挥动快刀,也没有丝毫迟疑,迅速地杀了安世高(前生)。街道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没有不心惊肉跳的。安世高(前生)的神识,回到安息国,投生为安息国的太子,此时,即安世高。

◎共亭神庙美少年◎

安世高游化中国,完成译经的工作,已经是东汉灵帝末年,此时关雒的局势纷扰不安,于是安世高决定到江南,临行时说:‘我应当途经卢山,去度化昔日的同学。’共亭湖旁有一座神庙,庙里香火鼎盛,神祇具有强大的灵感和威力。经商的船只,只要向庙神祈求平安,在烟波浩瀚的湖面,都能够获得神祐。曾经有些人向庙神祈求翠竹,但庙神没有允许,那些人竟然随意盗取,船只方才开航,马上翻船,而竹子飘回原处。从此,凡是在共亭湖航行的船只,没有不敬畏庙神,每每具足供养礼拜一番。

安世高来到共亭湖,同行的三十余艘船只,他们全部备礼到神庙祈求福祉。共亭湖庙神藉着庙祝宣说旨意:‘船上有一位修行的沙门,你们延请他到庙里来。’众人非常惊愕,慌慌忙忙到船上请来安世高。庙神对安世高说:‘我与你前生都是出家学道,我喜好布施,但是生性常发怒嗔恨。今世成为共亭庙神,周围方圆千里,都是我所统治。因为前生布施的功德,所以今世奇珍宝玩非常丰厚;也因为前生嗔恨的罪业,所以今世堕落为神灵。我现在看到曾经是同学的你,实在悲欣交集。我的寿命已经快要结束,假如在共亭湖死亡,那么我庞大丑陋的形体,必定将污染清澈的湖水,因此我决定在山西的草泽间待死。

然而我深怕死后难免会堕入地狱,现在我有绢布千疋,还有许多珍奇宝物,希望你代我立坛修法、营造塔寺,使我能够投生到善道!’安世高说:‘我特地前来超度你,为什么你不显现原形呢?’庙神说:‘我的形体非常丑陋,如果现身,众人一定很恐惧。’安世高说:‘你尽管现身,众人不会责怪你的!’于是,庙神从床座后面,探出头颅。原来是一只大蟒蛇,庞大的身躯,令人无法测察它究竟有多长?大蟒蛇游行到安世高的膝边,安世高对它念诵梵语赞呗,大蟒蛇悲泪如雨,须臾间隐身不见。安世高取得绢布宝物,向庙神辞别而去。当舟楫扬帆出发,大蟒蛇又现身在高山上眺望,众人向它挥手,它方才黯自离去。

安世高所搭乘的船只,一帆风顺到达豫章(今江西省),立即取出庙神的绢布宝物,来建造佛寺。自从安世高离开后,不久庙神大蟒蛇便死亡。黄昏时,有一位美少年,登上船板,长跪在安世高面前,并接受安世高的祝愿,刹那消失无踪。安世高告诉同船的人说:‘刚才出现的美少年,正是共亭庙神,他已经舍离丑恶的蟒形了!’从此,共亭神庙不再有灵验的事迹。后来人们在山西草泽中,发现一只巨大的死蟒蛇,头尾全身合计数里之长,传说那地方即今江西浔阳郡的蛇村。

◎因果报应不虚假◎

安世高超荐大蟒蛇以后,又到达广州,寻找前生杀害自己的少年。当时的少年,已经是白发皤皤的老人,乍见安世高,有着似曾相识的感受,但总想不起来。安世高对老人述说数十年前偿命的事,并追叙多生以前的业缘。此时,二人冤恨已消,握手言欢。安世高说:‘我还有残余的罪报,现在我应当赶往会稽(今浙江省),来偿还过去世的命债。’老人察觉安世高必定非泛泛之辈,又聆听因果循环的道理,不觉跪下来向安世高忏悔罪业。老人追随着安世高往东游化,终于到达会稽。刚刚进入市镇,恰巧遇到一片打杀的乱事,霎时只见滋事者误打安世高的头部,安世高即刻倒地身亡。老人亲眼看到如此的业报,又忆起往日亲身执刀报仇的情景,不觉毛骨悚然,深信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老人从此精进学佛,并现身说法,叙述亲身的因果经历。凡是听到安世高的业缘故事的人,没有不悲恸惕励,对三世因果的道理深信不移!

◎译经创作属空前◎

安世高来自安息国,是王族出身,因此,凡是从西域来我国的人都称他为安侯,故我国经录家也就沿用这种称呼。天竺国(印度)人自视甚高,自称书籍是天书,语言是天语,其音调字义诡奇拗折,与我国的文字语言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佛经初传来我国,译述方面错误百出。由于安世高精通华语,对于佛经的翻译,有很高的造诣,可说是居各种译经之冠。当时,佛教传入我国内地,已有相当时期,在宫廷内和社会上都有许多信仰的群众。他们信仰佛教,虽然偏重于祭祀祈福,但也有切实修行的需求。

因此,安世高就为他们译出有关止观法门的种种经论,而这也正是安世高所专精的部分。安世高的汉译佛经,是一种空前的创作,内容和形式都有特色。就译文的内容而言,纯粹译出他所专精的经典;就译文的形式而言,偏重于直译,力求保存经典的本来面目。安世高既通晓华语,又采取直译的方式,故能正确地掌握经文的原意,且说理明白,措辞稳当,不铺张、不粗俗,恰到好处。从安世高翻译的经典中,所呈现的学说思想,几乎是属于部派佛教上座部的系统。安世高重点式地翻译了‘定’与‘慧’两方面的学说,而实际上即是止观的法门。定学即禅法,慧学即数法,故安世高翻译的经典以禅法、数法最为完备。

关于禅法,安世高是依禅师僧伽罗刹的传承,用四念住贯穿五门(即五停心观)而修学。关于数法,安世高谨守毗昙家的规模,采用‘增一’、‘集异门’等标准。安世高在我国共二十余年,译有《八大人觉经》、《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阿毗昙五法行经》、《大比丘三千威仪》、《坚意经》、《处处经》、《道地经》等约三十四部四十卷(一说三十五部,四十一卷)。不过,关于安世高的译经内数,历来的经录家各有不同的说法。

◎别传纷纭添佳话◎

关于安世高的生平事迹──其他也有不同的记载。据《安世高别传》记载──晋武帝太康末年,安世高来到桑垣,把经卷和弥封的信函放在某座佛寺,并说:‘第四年才可以打开密函。’不久,安世高游化到扬州,委托别人贩卖一箱宝物,取得的金钱,用来买一名奴仆,叫做福善。安世高表示:‘福善是我的善知识。’后来,带领奴仆到豫章,超度共亭庙神,为庙神建筑佛寺之后,福善奴仆竟然用利刃刺杀安世高,安世高即刻圆寂。桑桓地方的人民听闻到恶耗,便打开安世高先前的密函,发现写道:‘尊吾道者居士陈慧,传禅经者比丘僧会。’此日,正是安世高预言的第四年。此外,《荆州记》、《宣验记》、《昙宗塔寺记》……都有不同的描述。安世高大师神妙的传奇故事,实令人刻骨铭心。示现人间的幻身,如今杳然无踪;风波浪涛间,却依然回荡着无尽的经呗梵唱。焚香阅读金经时,你是否曾倾听安世高大师亘古的清音?……

点赞推荐

佛陀会到那里去?一天风雨中,一个名叫郁低耶的苦行者来造访佛陀。阿难陀带领他到佛陀的寮房,把他介绍给佛陀认识。郁低耶坐下后,阿难陀给他送上一条毛巾拭干身上的雨水。郁低耶问佛陀道:沙行乔答摩,究竟世界是永..

有一次,佛陀借住在波婆城一位铁匠淳陀的芒果园中。身为主人的淳陀,因而有机会来见佛陀。见了面,问讯礼敬后,佛陀就问了:「淳陀!你喜欢哪一种修行人的清净修行法门?」「大德!西方的婆罗门,手拿棒杖、水瓶,头..

佛灭后的大师佛陀在七十九岁那一年的夏天雨季,到王舍城避雨安居。三个月安居期结束后,又出发往北方游化,一路上经过那难陀村、罗阅只城,进入离车族人居住的昆舍离城。当出昆舍离城,来到了竹林村时,已经到了隔年..

我1992年患上了血癌(白血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医治无效。两种恶病缠身,使我长期失眠、发烧、口腔溃烂、牙龈和鼻孔出血。严重时,行动困难,连站一刻钟都坚持不了。自己又下了岗,贫病交加,身心倍受折磨,真是生..

问:什么是无常? 赵朴初答: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这就是十一义中性无常义和刹那灭义。佛经中说:..

问:怎样处理好研教与念佛之间的关系?印光法师答:宜分做几期,某时研究,某时持诵。研究不得逾限。否则研究觉得有滋味,便成天研究。不但有妨念佛,或恐用心过度,因兹受伤。所谓翻嫌易简却求难,弄巧成拙深可怜也..

问:舍利子的由来。祖母往生后有383颗舍利子,她在世时,每月清晨只会念阿弥陀佛,和平时到寺院帮忙切菜。她心地善良,吃素,不晓得为何有舍利子?大安法师答:舍利子,就是修行人通过戒定慧的修行,所在身心啊,所..

问:财色名食睡没有断尽,请问可否往生?净空法师答:当然可以往生,这是带业往生,断尽就不带业了。虽然没有断尽,你要有能力把它控制住,不能让它发作,它发作就会造成障碍。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还想到..

人是怎么死的?佛我们身体说是四大组合:地、水、火、风,我们呼吸都属于风大。人要死的时候,地大先发生问题,在医院里可以看到人快要死的时候躺在那里,手脚都不能动了。所以,人要走的时候先是地大分散,身体重了..

纪晓岚的外祖母曹太恭人,曾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沧州有位官宦人家的妻子,不被丈夫宠爱,心中郁郁寡欢,都快要成为心病了。她的性情乖戾,夫妇俩更合不来。这时,恰好有一位修行高深的尼姑到来,她就前去向尼姑询问..

有一只小蜗牛,总是嫌自己背上的壳既笨重又不好看。它羡慕天上的飞鸟,有天空守护;它羡慕地下的蚯蚓,有大地为依。但是蜗牛妈妈告诉它:你不靠天,也不靠地,你要靠自己身上的壳。身上的壳虽不美丽,虽很笨重,却是..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今天,承蒙佛陀的光明,佛法的因缘,把我们聚会在这里,共同承受法雨的滋润。各位不辞辛劳来此听讲,本人深感荣幸。我在这里祈求佛陀加被各位福慧双增,身心如意。这次承台北佛教界邀约在国..

禅宗所说的悟,是摆下万缘、心无执著,既无可求、亦无可舍。一念能够摆下万缘,此一念就在悟中。顿证、顿悟是没有渐次、不假阶梯的,所以也没有必要顾虑到临终时悟与不悟的问题。禅的修持,切忌将心求悟、以心待悟。..

‘对立’不见得是坏事,有时候相反的两个立场,往往能激发出创意的火花。例如做学问,因为理念不同,彼此脑力激荡,反而能使真理越辩越明;即使是商场上,合理的同行竞争,往往能使消费者享受更多的利益。..

在日常生活里,大家都希望遇到贵人,盼望能有贵人相助。不过有些人在获得别人援助时,却常常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埋怨对方:你只帮了一点忙是不够的,应该继续帮下去才对!更有甚者,贵人已经出现在眼前了,却还..

我们越觉得物品殊胜庄严的时候,起的贪心就越大,所以就要先拿这些来做供养,断除对这些殊胜物质的贪着。殊胜的华鬘、伞盖、涂香、末香、烧香、音乐、衣服、酥油灯庄严美妙,以这些为代表,将天界、人间、龙宫以及其..

三恶道里的众生所感受的无法言喻的痛苦是常人根本无法想像的。太多太多的众生因嗔恨心等恶业转生到地狱。地狱有: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八热地狱像房屋一样层层累叠,最上面是复活地狱,最下面是..

我们皈依佛以后,不能皈依天魔外道,不能皈依世间鬼神,不能以他们为真正的皈依处,但是可以供奉他们。皈依是四种决心:以佛为导师、法为道路、僧为道友、上师为真正怙主的决心。我们对鬼神肯定没有这些决心,没有这..

我们要抓紧根本立场,时刻提起正念。一旦生出贪心,或贪快、贪神通、贪速效、贪灵感,魔便乘虚而入。有些人很聪明,但为什么有时也会魔里魔气?就是因为他对根本原则没有认识清楚;如果把根本弄清楚,魔的咒也不灵了..

除了生命现象的轮回外,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实情绪上的轮回。佛法讲一切唯心造,就是说明了一切外在环境的存在,也就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特别强调了我们作为生命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生活的环境和生命的表现形..

    《佛教故事》感恩您转发支持佛教故事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佛教故事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