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丙申腊月初九传喜法师领众弟子朝礼岱山慈云极乐寺


农历腊月初九,佛陀成道日的第二天,传喜法师带领慧日禅寺、莲花源寺、月明寺众弟子,以及新发意出家的弟子,朝拜岱山慈云极乐寺。

乘渡轮,过泱泱东海,岱山便在眼前。

高高山顶立,深深谷底行。拾级而上,稠浓翠绿,古木苍劲,凭栏远眺,山绵海碧,尽在眼底。极乐寺依山而建,华然立于群山之间。慈云庵静安于一隅,古拙无华,融入乎自然,曾是师公悟公上人的净修之所。风来松涛生,怳忽可闻上人余音朗朗,法韵犹存。斑驳的赤柱、黛色的瓦檐,矮门石阶,暗香疏影,感受着圣者的加持。恍然似乎知晓,极乐寺就是高高山顶立,而师公上人和先贤大德们,则是深深谷底行。祖祖相传,至于今日。佛法的智慧,止断了无量众生的轮回疾行。

披绿荫及山岚,依青阶而上,道旁香樟松柏,参差植立,古意盎然。随廊腰而缦回,有峨峨宝殿,矗立于前,高啄檐牙,气势恢宏,这就是慈云极乐寺的大雄宝殿。在住持净友大和尚的引领下,传喜法师携四众弟子入殿参拜。

大雄宝殿内的西方三圣法相庄严,两侧是四十八尊阿弥陀佛。大殿背后,画着七宝池、八功德水,极乐世界恍然目前。极乐世界图的两边,分别画着《观无量寿佛经》的缘起,即阿阇世王的故事,以及《十六观经》的内容。整座大殿,皆围绕着阿弥陀佛、西方三圣,乃至依正庄严的极乐世界。这座大雄宝殿,以及整座极乐寺,皆是悟公上人一手设计的。

粉墙黛影,墨檐低垂,于此小小殿堂前,传喜法师回忆着对弟子们说,温暖的冬日,上人常带着他在这里晒太阳。天井之上,碧空如洗,白云悠渡。皦日朱辉洒下光影斑驳,温暖了这方四合院。光阴无隔,师徒二人晒太阳的温馨画面,在想象中鲜明而生动了起来。空气里,充满了佛陀的慈悲和关爱,弟子们沐浴在佛光之中,忏悔着无量劫来贪嗔痴的习气,累劫所造的恶业皆被清净。

木门单薄,屋檐低矮。三十余年前,佛教尚处恢复期,桂仑老法师重兴千年古刹七塔禅寺后,应悟公上人之邀,前往岱山弘法,当时就住在这间小屋中。老法师白天、黑夜坚持坐禅,过午不食,并将信众的供养以及自己的存单,用来买大殿的木头,以助佛寺重修。

“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宝光现佛如云集,此是如来刹自在”。仅十五平方米的“华藏世界”,位于慈云庵后殿的西厢房,是根据《华严经·华藏世界品》的描述,在墙壁和棚顶全部拼镶以几何形状的玻璃,巧妙设计成“光明洞彻常弥覆,十方佛影于中现”的华藏世界。阖门点灯,玻璃间以光的折射原理,幻化出无数尊大佛,一人礼佛,如万人稽首,恰似《普贤行愿品》中所说的“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触摸着剥落的门漆,遥忆那段艰苦而伟大的岁月,祖师大德以身弘教,在苦难中坚守,将星火绵延。再望今朝,云山苍苍,海水泱泱,古树蓊郁,寒梅迎春,历千劫而不古的释迦大道,正巍巍重兴于中华!启三藏,运百福,烛慧炬,拯群有,这正是过往及当今的善知识们呕心沥血的殊胜事业。

远处暗香扑鼻,缘幽径而行,穿过月洞门,一座二层小楼跃然眼前,这里便是悟公上人曾经的住处了。院内明净整洁,恬然疏淡,花木园景与十数年前无异,似乎二楼的房间里,仍有一位双耳垂肩、面若桃花的慈祥老僧,正声若洪钟地念着阿弥陀佛,为来往信众开示皈依。

一楼正厅里,有一位老和尚,紫磨金身,端然而坐,眉藏观音慈悲,腹含弥勒肚量,神栖三禅,超六尘而迥出,旨会一乘,只千古而无对。这是悟公上人生前亲自开光的金像,众弟子纷纷虔诚礼拜。抬头仰望师公金像,细细感受,如沐春风,光明净朗,感而泣之,哪里有生死分别?法性周遍,无量无

步入画栋雕梁的藏经楼,瞻仰顶礼悟公上人的舍利子,莹莹透着药师佛的琉璃光色,可除身病,亦去心疾。上人正是用他一生的修行与证量,慈悲与坚守,言传身教,告诉后世何为生命的真理,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无论贫富贵贱,每一个人终将面临死亡,是恶业满满、挣扎不舍而去,还是净业已成、自在洒脱而行,取决于短短几十年。勤修戒定慧,灭除贪嗔痴。路虽漫漫,一片诚心,一往无前,终达极乐。 

来到悟公上人的纪念堂,师伯净友大和尚向大家介绍师公的生平事迹和巍巍功德。

文革法难时期,上人菩提愈坚,悲心更重,感大圣韦陀伽蓝,屡屡现身劝慰。世人斥其“迷信大王”、“顽固分子”,剥其袈裟,抢夺法宝。在这非常时期,抱着以身殉教的决心,拒不还俗。自制小袈裟,披于衣内。荼毒批斗,念佛默默,和乐且闲,心无悁悁。照片中的袈裟,就是悟公上人在文革期间悄悄制成、穿在衣服里面的袈裟。

悟公上人平时常梵书六字大明咒,结缘给广大信众。照片中的袈裟、僧衣、引磬、念珠、手表、笔记、字典、眼镜、砚台、印章等,都是上人生前用过的物品。睹物思人,师公的音容笑貌宛若眼前。

天色渐晚,冷日微寒,师公悟公上人的加持却绵绵不绝,温暖如春。

临别之际,传喜法师与净友大和尚互赠礼物,明朗的笑容里,流露出纯厚的同门情谊,以及同为一代大德圣僧之高足的惺惺相惜。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司马迁仰慕孔子高德,认为虽不能达此至高境界,却明白了通往光明的方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上人硕德,今人视之,亦是如此。然而佛氏门中,高山虽高,却可以至。妙道玄凝,弘济万品,依法而得度者,不可尽数。诸佛菩萨,诸善知识,皆依妙道而成就,烁烁存乎万古。仰思前贤,何不识迷途而归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点赞推荐

佛陀会到那里去?一天风雨中,一个名叫郁低耶的苦行者来造访佛陀。阿难陀带领他到佛陀的寮房,把他介绍给佛陀认识。郁低耶坐下后,阿难陀给他送上一条毛巾拭干身上的雨水。郁低耶问佛陀道:沙行乔答摩,究竟世界是永..

有一次,佛陀借住在波婆城一位铁匠淳陀的芒果园中。身为主人的淳陀,因而有机会来见佛陀。见了面,问讯礼敬后,佛陀就问了:「淳陀!你喜欢哪一种修行人的清净修行法门?」「大德!西方的婆罗门,手拿棒杖、水瓶,头..

佛灭后的大师佛陀在七十九岁那一年的夏天雨季,到王舍城避雨安居。三个月安居期结束后,又出发往北方游化,一路上经过那难陀村、罗阅只城,进入离车族人居住的昆舍离城。当出昆舍离城,来到了竹林村时,已经到了隔年..

我1992年患上了血癌(白血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医治无效。两种恶病缠身,使我长期失眠、发烧、口腔溃烂、牙龈和鼻孔出血。严重时,行动困难,连站一刻钟都坚持不了。自己又下了岗,贫病交加,身心倍受折磨,真是生..

问:什么是无常? 赵朴初答: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这就是十一义中性无常义和刹那灭义。佛经中说:..

问:怎样处理好研教与念佛之间的关系?印光法师答:宜分做几期,某时研究,某时持诵。研究不得逾限。否则研究觉得有滋味,便成天研究。不但有妨念佛,或恐用心过度,因兹受伤。所谓翻嫌易简却求难,弄巧成拙深可怜也..

问:舍利子的由来。祖母往生后有383颗舍利子,她在世时,每月清晨只会念阿弥陀佛,和平时到寺院帮忙切菜。她心地善良,吃素,不晓得为何有舍利子?大安法师答:舍利子,就是修行人通过戒定慧的修行,所在身心啊,所..

问:财色名食睡没有断尽,请问可否往生?净空法师答:当然可以往生,这是带业往生,断尽就不带业了。虽然没有断尽,你要有能力把它控制住,不能让它发作,它发作就会造成障碍。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还想到..

人是怎么死的?佛我们身体说是四大组合:地、水、火、风,我们呼吸都属于风大。人要死的时候,地大先发生问题,在医院里可以看到人快要死的时候躺在那里,手脚都不能动了。所以,人要走的时候先是地大分散,身体重了..

纪晓岚的外祖母曹太恭人,曾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沧州有位官宦人家的妻子,不被丈夫宠爱,心中郁郁寡欢,都快要成为心病了。她的性情乖戾,夫妇俩更合不来。这时,恰好有一位修行高深的尼姑到来,她就前去向尼姑询问..

有一只小蜗牛,总是嫌自己背上的壳既笨重又不好看。它羡慕天上的飞鸟,有天空守护;它羡慕地下的蚯蚓,有大地为依。但是蜗牛妈妈告诉它:你不靠天,也不靠地,你要靠自己身上的壳。身上的壳虽不美丽,虽很笨重,却是..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今天,承蒙佛陀的光明,佛法的因缘,把我们聚会在这里,共同承受法雨的滋润。各位不辞辛劳来此听讲,本人深感荣幸。我在这里祈求佛陀加被各位福慧双增,身心如意。这次承台北佛教界邀约在国..

禅宗所说的悟,是摆下万缘、心无执著,既无可求、亦无可舍。一念能够摆下万缘,此一念就在悟中。顿证、顿悟是没有渐次、不假阶梯的,所以也没有必要顾虑到临终时悟与不悟的问题。禅的修持,切忌将心求悟、以心待悟。..

‘对立’不见得是坏事,有时候相反的两个立场,往往能激发出创意的火花。例如做学问,因为理念不同,彼此脑力激荡,反而能使真理越辩越明;即使是商场上,合理的同行竞争,往往能使消费者享受更多的利益。..

在日常生活里,大家都希望遇到贵人,盼望能有贵人相助。不过有些人在获得别人援助时,却常常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埋怨对方:你只帮了一点忙是不够的,应该继续帮下去才对!更有甚者,贵人已经出现在眼前了,却还..

我们越觉得物品殊胜庄严的时候,起的贪心就越大,所以就要先拿这些来做供养,断除对这些殊胜物质的贪着。殊胜的华鬘、伞盖、涂香、末香、烧香、音乐、衣服、酥油灯庄严美妙,以这些为代表,将天界、人间、龙宫以及其..

三恶道里的众生所感受的无法言喻的痛苦是常人根本无法想像的。太多太多的众生因嗔恨心等恶业转生到地狱。地狱有: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八热地狱像房屋一样层层累叠,最上面是复活地狱,最下面是..

我们皈依佛以后,不能皈依天魔外道,不能皈依世间鬼神,不能以他们为真正的皈依处,但是可以供奉他们。皈依是四种决心:以佛为导师、法为道路、僧为道友、上师为真正怙主的决心。我们对鬼神肯定没有这些决心,没有这..

我们要抓紧根本立场,时刻提起正念。一旦生出贪心,或贪快、贪神通、贪速效、贪灵感,魔便乘虚而入。有些人很聪明,但为什么有时也会魔里魔气?就是因为他对根本原则没有认识清楚;如果把根本弄清楚,魔的咒也不灵了..

除了生命现象的轮回外,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实情绪上的轮回。佛法讲一切唯心造,就是说明了一切外在环境的存在,也就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特别强调了我们作为生命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生活的环境和生命的表现形..

    《新闻资讯》感恩您转发支持新闻资讯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5/
    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23004/
    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txt/23004.txt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