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天地间 忽如远行客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生活最好的状态是什么,有人说淡然,有人说是精致,其实,生命最好的活法,就是顺其自然的生活。

初冬的清晨,终是有些薄凉,泡一杯花茶,看着那片片花瓣在水中舒展,心也开始变得温暖起来,就连这慢下来的时光,也在一首喜欢的曲子中,变得清淡平和。

光阴,总是会将最美妙的东西加在修炼它的人身上,它赐予我平常的烟火,世俗的生活,让我能静静的和喜欢的东西保持着疏离感,尽享赏心悦目的美好;让我有一颗朴素的心,于流年的急景中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安享生活的喜悦和温馨。

其实最好的心态,是平和,安稳,从容不迫;最好的活法,是顺其自然的生活。或许人生终无法做到纤尘不染,但心却可以清澈透明,因为简单,便可轻触到妥贴在尘世烟火中的那份暖。

生命,不需要活得有多精彩,只需将人生冷暖,安于辗转,用一颗平常心,穿过岁月的平平仄仄,于懂得处,体会生活的沉浮,阳光,一直很灿烂,天空很远,仿佛伸手,便能掬起一抹蓝。有阳光的窗,有花赏,有书读,便是美好的人生,既便粗茶淡饭,也必须让内心丰富,才能摆脱生活表面的相似。

有些遇见的美丽,是惊艳也是奢侈的,用心经历,或遗忘,便已足够,只需记得,今天的好,当下的暖。养一朵心花,虽有些孤寂,几分素洁和清冷却都是自己喜欢的模样,以简单而纯粹的心,收藏阳光里的情和意,这世间的一切回到最初是简洁,但也是丰盈的。

一首老歌,总会伴着一笺心事,一阕旧词,写就一段过往。人生山高水远,从最初的鲜衣怒马,到落款银碗里盛雪的闲章,要览过多少风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景致虽美,会心的也只是刹那,万千繁华,终不抵内心的自在和轻松。

走了这么久,终是学会了与光阴打坐,将风起云涌,当做春水潺潺,不惊不扰,心亦相安。

时光的信笺上,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沧桑涂上了水印,从看尽繁华到简约质朴,是一个回归简单的过程。年轻的时候,如煮一锅汤,就想放尽各种调料,恨不能弄出千般滋味来品,等到老了,就想煮一锅青菜汤,最好是无污染的野菜汤,也不刻意的放调料了,只清清淡淡就好。

人生,无论经过多少繁华,到最后,只想守着似水的流年,将日子过成白开水的味道。昨日窗前看初芽,今日床头数白发,花开花落间,再多的执念,都敌不过流年的一声远。

尽管,有些事做着做着就倦了;有些路走着走着就累了;有些心,靠着靠着就远了;有些人,走着走着就丢了,但我仍然是相信美好的,相信繁华过后,必有清宁供我养心;相信荆棘踏遍,必有安暖供我养身;相信聚散过后,必有圆月,照我晴窗;相信山穷水尽处,会有柳暗花明与我同行。

既便世界多了纷杂,少了永远,我庆幸,在这红尘辗转中,我没有丢了最初的那个自已。

行于尘世,最重要的是修炼自已的内心,让其变得强大起来,这样,无论风起雨落,潮来潮涌,都不会将它打的七零八落。红尘怎能都是净土,旅途怎能不染纤尘,在最深的绝望中,遇到的风景,便是最美的风景。

如果把人生比做一幅画,主打色一定是我喜欢的金黄色,不光因为它是秋天成熟的颜色,还因为它有着阳光的味道。一直相信,世间万物,都会以最美的姿态展现,既便偶尔会有不完美,也会因此而触摸到人生的真实可爱。

走在找寻阳光的路上,看一切美好在路上绽放,记住那些曾给过我们温暖的人,感谢一点一滴,一枝一叶,让心中种满阳光和雨露,用心甘情愿的态度,来过随遇而安的生活,只要心中藏有春天,无论何时,都能绽放最美的笑颜。

生命的路,要随缘而行,生活过于素简,没有高高低低,便是乏味的;人生过于简单,没有坎坎坷坷,是单一的,线条过于简洁,没有细致勾勒,是无层次感的,茶水过于寡淡,没有细细品味,是无回味的;文字过于单调,少了情感铺垫,是无法引人入胜的。

世间万物,须有血有肉,有浓有淡,有远有近,有悲有喜,有高有低,参差错落,方为美。人生,就是一场远行,最好的活法,不是要活得多么淡然,也不是要过得多么精致,而是要顺其自然的生活。

人生百年,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挥霍,时光,总是匆匆,太匆匆,要学会珍惜当下。亲人,是一世的缘份,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子欲孝而亲不待,多给父母些陪伴,便不会有憾;孩子是生命的延续,多给些关怀,便不会有悔;爱人是一生的相守,多给些温暖,便不会有怨。

我们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为了爱而来的,只有付出爱了,才会有回报,因为爱,从来都是相互的。

都说幸福如饮水,冷暖自知,有些人,每天都在追逐幸福的路上,却从来也没有感觉到幸福的存在;有些人,懂得收集点滴的温暖和感动,便会与快乐同行。幸福就是赠人的一朵花,眼前的一粥一饭,还有那些擦肩而过的笑脸,守着真诚和质朴,过简单的日子,其实幸福,一直都在。

每一天,我都是揣有怀想的,祈望,能有一颗明净秋水的心,牵着一个人的手,闻满街市井,握一路懂得,看一行山水,让心绪安然。不再去想,那年巷子口走失的那个人,是否还会与我温柔相见;也不再去问,那树上开的花,是否还是去年的那一朵。

日子,带着平淡一天天远走,而我,只是默默相送,与光阴道着寻常,再执着的人,有一天也会因岁月的无常而变得淡然若水,一切,冷暖自知。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总会有看不完的风景,抵达不了的岸,爱不完的人,而我们,一直在路上。

点赞推荐

佛陀会到那里去?一天风雨中,一个名叫郁低耶的苦行者来造访佛陀。阿难陀带领他到佛陀的寮房,把他介绍给佛陀认识。郁低耶坐下后,阿难陀给他送上一条毛巾拭干身上的雨水。郁低耶问佛陀道:沙行乔答摩,究竟世界是永..

有一次,佛陀借住在波婆城一位铁匠淳陀的芒果园中。身为主人的淳陀,因而有机会来见佛陀。见了面,问讯礼敬后,佛陀就问了:「淳陀!你喜欢哪一种修行人的清净修行法门?」「大德!西方的婆罗门,手拿棒杖、水瓶,头..

佛灭后的大师佛陀在七十九岁那一年的夏天雨季,到王舍城避雨安居。三个月安居期结束后,又出发往北方游化,一路上经过那难陀村、罗阅只城,进入离车族人居住的昆舍离城。当出昆舍离城,来到了竹林村时,已经到了隔年..

我1992年患上了血癌(白血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医治无效。两种恶病缠身,使我长期失眠、发烧、口腔溃烂、牙龈和鼻孔出血。严重时,行动困难,连站一刻钟都坚持不了。自己又下了岗,贫病交加,身心倍受折磨,真是生..

问:什么是无常? 赵朴初答: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这就是十一义中性无常义和刹那灭义。佛经中说:..

问:怎样处理好研教与念佛之间的关系?印光法师答:宜分做几期,某时研究,某时持诵。研究不得逾限。否则研究觉得有滋味,便成天研究。不但有妨念佛,或恐用心过度,因兹受伤。所谓翻嫌易简却求难,弄巧成拙深可怜也..

问:舍利子的由来。祖母往生后有383颗舍利子,她在世时,每月清晨只会念阿弥陀佛,和平时到寺院帮忙切菜。她心地善良,吃素,不晓得为何有舍利子?大安法师答:舍利子,就是修行人通过戒定慧的修行,所在身心啊,所..

问:财色名食睡没有断尽,请问可否往生?净空法师答:当然可以往生,这是带业往生,断尽就不带业了。虽然没有断尽,你要有能力把它控制住,不能让它发作,它发作就会造成障碍。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还想到..

人是怎么死的?佛我们身体说是四大组合:地、水、火、风,我们呼吸都属于风大。人要死的时候,地大先发生问题,在医院里可以看到人快要死的时候躺在那里,手脚都不能动了。所以,人要走的时候先是地大分散,身体重了..

纪晓岚的外祖母曹太恭人,曾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沧州有位官宦人家的妻子,不被丈夫宠爱,心中郁郁寡欢,都快要成为心病了。她的性情乖戾,夫妇俩更合不来。这时,恰好有一位修行高深的尼姑到来,她就前去向尼姑询问..

有一只小蜗牛,总是嫌自己背上的壳既笨重又不好看。它羡慕天上的飞鸟,有天空守护;它羡慕地下的蚯蚓,有大地为依。但是蜗牛妈妈告诉它:你不靠天,也不靠地,你要靠自己身上的壳。身上的壳虽不美丽,虽很笨重,却是..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今天,承蒙佛陀的光明,佛法的因缘,把我们聚会在这里,共同承受法雨的滋润。各位不辞辛劳来此听讲,本人深感荣幸。我在这里祈求佛陀加被各位福慧双增,身心如意。这次承台北佛教界邀约在国..

禅宗所说的悟,是摆下万缘、心无执著,既无可求、亦无可舍。一念能够摆下万缘,此一念就在悟中。顿证、顿悟是没有渐次、不假阶梯的,所以也没有必要顾虑到临终时悟与不悟的问题。禅的修持,切忌将心求悟、以心待悟。..

‘对立’不见得是坏事,有时候相反的两个立场,往往能激发出创意的火花。例如做学问,因为理念不同,彼此脑力激荡,反而能使真理越辩越明;即使是商场上,合理的同行竞争,往往能使消费者享受更多的利益。..

在日常生活里,大家都希望遇到贵人,盼望能有贵人相助。不过有些人在获得别人援助时,却常常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埋怨对方:你只帮了一点忙是不够的,应该继续帮下去才对!更有甚者,贵人已经出现在眼前了,却还..

我们越觉得物品殊胜庄严的时候,起的贪心就越大,所以就要先拿这些来做供养,断除对这些殊胜物质的贪着。殊胜的华鬘、伞盖、涂香、末香、烧香、音乐、衣服、酥油灯庄严美妙,以这些为代表,将天界、人间、龙宫以及其..

三恶道里的众生所感受的无法言喻的痛苦是常人根本无法想像的。太多太多的众生因嗔恨心等恶业转生到地狱。地狱有: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八热地狱像房屋一样层层累叠,最上面是复活地狱,最下面是..

我们皈依佛以后,不能皈依天魔外道,不能皈依世间鬼神,不能以他们为真正的皈依处,但是可以供奉他们。皈依是四种决心:以佛为导师、法为道路、僧为道友、上师为真正怙主的决心。我们对鬼神肯定没有这些决心,没有这..

我们要抓紧根本立场,时刻提起正念。一旦生出贪心,或贪快、贪神通、贪速效、贪灵感,魔便乘虚而入。有些人很聪明,但为什么有时也会魔里魔气?就是因为他对根本原则没有认识清楚;如果把根本弄清楚,魔的咒也不灵了..

除了生命现象的轮回外,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实情绪上的轮回。佛法讲一切唯心造,就是说明了一切外在环境的存在,也就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特别强调了我们作为生命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生活的环境和生命的表现形..

    《佛学入门》感恩您转发支持佛学入门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佛学入门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2/
    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22051/
    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txt/22051.txt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