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削发为尼 当家照顾一群孤残儿童


90后大学生削发为尼,当家照顾一群孤残儿童。

清源山脚下,一个因为庙小、偏僻而鲜为人知的小寺,生活着一个特殊的家庭:一位1990年出生的女尼,带着一群孤残儿童,每日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她要念经,要当电工、水工,要当家长辅导孩子读书写作业,要当农民自己种菜,要当主妇上街买菜、做饭……

她的日子,要一直靠四处借债过活,只有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这三天观音圣诞,才有灯油钱收入。

她也和年轻人一样,手机不离手,喜欢玩微信,爱刷朋友圈,为了吸引更多人帮助这群孩子,还尝试着在微信上发文章求关注,但效果不佳。

她22岁时就大学毕业,家境不错,做过销售,做过会计,23岁突然跳出父母安排的生活轨迹,在这个寺庙里带发皈依佛门,1年后削发为尼,和她皈依的师父妙瑜姑,守着这个小寺及寺里收养的孤残儿童。

这里是福宁禅寺,如果可以,去看看那里的孩子!

福宁禅寺(资料图)

90后大学生削发为尼

2013年农历九月二十九那天,闽南的一间寺庙,阳光穿透云层,照进大殿。

24岁的闽南人王梅(化名),双手合十,跪在观音像前,大殿上的影子,长发及腰。

站在她面前的剃度师问她:“想清楚了吗?”

她回头看了看身后等待进行仪式的众人,说:“剃吧。”

“那么多人站在身后,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时隔3年,回忆着剃度时的心情,她说,“千丝落尽时,我脑里是空空的”。

这个会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削发为尼后,回到泉州,开始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皮囊而已

福宁禅寺背靠清源山。庭院放生池里养着十几尾鲤鱼,七八棵树放肆地在倚墙生长,枝叶伸到墙外。因寺庙小、位置偏僻,造访寺庙的信众多是本村村民,寺里收养几名孤残儿童。

“小姑娘很面善”,40多岁的住持妙瑜姑被疾病缠身,回忆当年情景,她只记得零星片段。

那一天,夜色沉暮,一位熟识的居士走进寺院,身后跟着一个小姑娘,眉清目秀,休闲装。妙瑜姑邀请两人进屋泡茶,居士拿着一本佛经请教她。

这个小姑娘,就是后来的法悦师父。

年轻的法悦师父会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记者一路上琢磨着。今年3月19日,一名常到寺庙帮忙的大叔,他看到几名孩子需要帮助,便决定带着记者去看看。

第一次见面,她从西街匆匆赶回,进屋还能带来一阵凉风。她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皮肤并未特别打理。坐下两三分钟,她又冲出去,屋外传来流浪狗棕棕的呜咽声——她在训狗狗们。

之后,不断有信众、朋友上门拜访,她上身微微前倾聆听,再耐心地一一回应。也许觉察到我的不耐烦,眨着大眼睛,微微颔首:“不好意思,明天是放生日,有点忙。”

初次见面,她是个很好的倾听者,等信众走光后,才露出倦色。我们也不好意思多打扰,匆匆作别。妙瑜姑告诉我第二天是放生日,欢迎我们去,记者随口应下。法悦师父见有兴趣,笑着嘱咐我们:“明早9点放生仪式开始,欢迎前来。”临走前,我们互扫微信。

第二天早上8点,我裹着被子呼呼大睡,一通电话打来:“你没来吗?”前一刻犯迷糊的我,瞬间清醒,穿上衣服顾不得洗脸冲出门去,心中对法悦师父无比的愧疚。公车上,我在微信留言:“对不起,师父。”她回道,“慢慢来,不着急,迟到了悄悄进大殿即可”,附加一张大笑脸。她的周到和细心让我暖心。

为何出家?法悦师父不愿多讲。妙瑜姑住持只说一句话:“是缘分所至。”

有居士感慨她太年轻,而她总是笑着回答,“那些未能兑现的才华未必是件可悲的事情”。她说,一年来,她总有一个直觉,在某一个早晨醒来,会诵读并参透所有经文。努力耗尽,锐气耗尽,可时光和才智并未荒废。宽松的海清挂在她身上,不说话专心念经的她,沉默时候有着超越年纪的庄严。平时,她很少照镜子,只有在刮头发茬时,才会端详镜中的自己,她说快想不起来出家前的模样。

妙瑜姑说,法悦师父俗家家境不错。法悦师父则婉拒了我试图打探她过往的许多问题。不过,过去的事已不重要。

正如,她在朋友圈所写:凡所有的现象,都会有它的因,如果我过去造了善的因,现在得到快乐的果报。所有得到的一切,都是自己在过去埋下的种子,都是过去自己寄给自己的快递。

妙瑜姑说,法悦师父刚来时,除了做饭、念经外,电工、水工什么活儿都会干。寺庙经济困难,为了省钱,只能用CPU管把水从后山水井引到前院。去年夏天,水管爆裂,寺院生活用水中断。请水管工工钱一天至少要100多元,法悦师父撸起袖子,跑到后山实地勘察,当天下午买来十几节铁管,一个人扛到后山,再用钳子、扳手结成一根长水管。妙瑜姑则每天送饭,法悦师父吃完饭继续干活,“从那时开始,人都变黑了”。

寺里收养的孩子秀娟说:“第一次见姐姐,白皮肤,大眼睛,很美。”

不过,法悦师父不在乎,“皮囊而已”。

法悦师父正在教孩子们做作业

微信达人

“别看她平时大大咧咧,一副女汉子的样子,其实心思很细腻。”好友文子说,有次,孩子们喜欢吃一位老居士做的豆瓣酱料,她便专门去请教老居士怎么做。学成后端出锅,文子说了句“很好吃”。法悦师父说,做得不多,没有多余分量让她带走。隔了几天,法悦师父打电话说,多做了几碗酱料,让她去拿。

文子和法悦师父去年认识,那时文子当义工,在医院照顾病重的寺庙老住持,她是妙瑜姑的师父,法悦师父叫她阿太。“她是行动派,不喜欢夸谈。”有天,文子的女儿笨笨生病,白天电话里法悦师父催她赶紧带女儿去看病。晚上10点多,敲门声响起。一开门,法悦师父一手提药,一手提零食站在风里。

文子说,她是被法悦师父身上的认真劲吸引的。有次,午课完毕,跪得脚麻的文子刚起身,法悦师父按住她,说她拜佛姿势不对。法悦师父一遍一遍跪下,示范正确姿势。周围的老居士们看不下去,劝法悦师父说:“算了,可以啦。”法悦师父还执著地纠正文子的姿势。文子笑着摇头:“我不怪她,执著才可爱。”

福宁禅寺庙小,位置偏僻,信众多是本村村民。法悦师父认识每一个来寺庙拜佛的信众。据《洋塘杨氏族谱》记载:“杨氏先祖镇荣公,明朝嘉靖年间在闽东福宁洲为官。其第三子从福宁洲迁到洋塘居住(也就是现在洋塘村的始祖——振厚公)。”杨氏族居这里后,重修了寺院,取名福宁寺。

法悦师父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认识这座寺庙,或者来关心寺里的孩子们。去年,她把史料和寺庙现有情况结合起来,写成文章,配上寺庙照片,发表在网上,可效果并不理想。或许因为寺庙人气的不足,对于出现在寺庙的年轻人面孔,她总是特别地注意,比如记者一行。

和法悦师父接触前后已三个礼拜。接触中,和她聊起生活迷茫,她便开导我;向她抱怨生活坎坷,她就说些佛陀的故事给我听。她脸上带着笑容,让我产生莫名的信任感。我们心下感慨,相近的年龄,法悦师父的气场足以绕赤道好几圈了。她乐于分享佛经所感,但对于其他,只寥寥数语。

30多岁的杨淑在村里学校旁经营一家商店,她也是法悦师父眼里的年轻人。她独自撑起娘家,养活孩子。法悦师父叫她女强人,她总流露出对杨淑的敬佩,“经营寺庙是一门学问,得向别人多学习”,她想为福宁禅寺注册公众账号,闲暇时刷朋友圈,汲取新鲜知识。

妙瑜姑身体差,以前每个月放生没有固定时间。现在,每月至少要做两次放生。她在微信里建立微信群,放生前会提前通知,以便信众及时来参加。有时,信众拿来的鲫鱼太大,寺院放生池小,她得带着信众去西湖公园放生。有时,她发现哪位信众没来,还会打电话喊她们起床。

佛教鼓励共修,妙瑜姑说:“一个人独修,如盲人瞎马走夜路;一群人共修,如众人划桨开大船。”于是,法悦师父建立共修群,每次确定共修时间发布在群里。

有时她很潮。去年双十二,她转发了一个抢红包的链接,“福利就得分享,信众会喜欢”。

和我们说话时,身旁的老三小恬悄悄问了句什么。“I don′t know”,法悦师父挑眉耸肩回道。

她经常蹦几个英文单词出来,如“why”,“who care”,她喜欢称孩子们为“baby”。她不觉得出家人一定要正襟危坐,至少孩子们喜欢她这样。

杨淑打趣她,“文化程度高就不一样”。每次给孩子辅导英语作业时,她总忍不住抱怨:“早知道现在教别人英语,上大学时应该好好学。”

埋身柴米油盐和佛经

法悦师父说,她从不见报,之前拒绝不少媒体采访。因为这次带我们去找她的大叔常帮助寺庙,所以她才没拒绝我们的采访。她不想出名,更不想别人认为她在炒作。即使之前她在网上发表的文章中,也并没有提及自己,只希望能有更多人来关注寺庙和孩子们。

听居士讲,寺院长大的孩子最终的归宿还是寺院。对于这些孩子的未来,法悦师父是矛盾的:一方面她希望孩子们好好上学,有出息;另一方面她也知道寺院的条件有限,很难供养他们念大学。不过,在她看来,最重要的是做一个善良的人。

四处借债精打细算

法悦师父不喜早睡,晚上常熬夜看佛经。

寺庙大殿墙角书柜里,拥挤地堆放着各种经书,有的有幸安置在书柜里,有的只能占据着客厅的桌子。每天,法悦师父都要念不同的经书。

每天清晨6点30分早课完毕后,她便开着电动车去集市买菜。她顶着光亮的头,着一件黄色僧服,在热闹的集市上,总能引来异样的目光。

没皈依前,她如所有妙龄女子一样,和朋友逛街买衣服、看电影、听流行歌曲、唱KTV。现在的她把自己埋在柴米油盐和佛经里,和妙瑜姑一样。

妙瑜姑带着法悦师父在寺院后山种些时令蔬菜,但寺院孩子多,不够吃,更多时候依靠自己买。有时居士们会送些自家地里的蔬菜。法悦师父常在朋友圈分享菜肴的制作方法,如“5分钟学做100种好吃的素菜”。她照着网页一点点学。妙瑜姑生病无法下床做饭,法悦师父得做两种饭:一种适合妙瑜姑吃的易消化的食物,一种适合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吃的饭食。

去年年底,信众们要为法悦师父过生日,虽然她嚷着说不过生日,但几位信众还是给她订了一个蛋糕。法悦师父接受了蛋糕,并把蛋糕分给孩子们,毕竟孩子们平时很难吃到,她自己一口也没吃。文子则送她一束花,她悄悄把花束上的卡片收藏至今。“她是个心善又长情的人。”文子说。

有朋友听说她出家,只在朋友圈问问,但从没见过面。剃度后,她重新结交朋友,多是佛教徒。有的已过耄耋,有的还是孩童。有次,她看见老同学在朋友圈上面表现出来的状态很差,自己不方便现身,就找到认识老同学的现在朋友,去开导老同学。

“对人好,就是结善因。”有次,小恬干妈袁女士拜佛后,电动车刹车出问题。袁女士阻止她帮忙修理,改口说车挺好的。可法悦师父已拿来工具包,挽起袖子,蹲在地上开始检查。简单修理后,她叮嘱袁女士最好去维修店好好检查。“怎么能让师父做这种事呢!”离开时,袁女士一脸抱歉。

“她是学会计的,来寺院帮我精打细算,”妙瑜姑说,寺庙一直靠四处借债过活。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农历六月十九、农历九月十九这三天是观音圣诞,才有灯油钱。

法悦师父每天睁眼想到的第一件事是怎样省钱。“妙瑜姑是能够指引我修法的师父”,说起对师父的情感,她说,她们既像亲人,又像师徒,但是又超越这些。每次妙瑜姑有病不去治时,她都急得直掉眼泪。

一个人当三个家长

寺里每顿饭大家都坐在一起吃。每次吃饭时,法悦师父先盛饭给妙瑜姑,她说这是示范长幼有序。孩子们在厨房安静地排队盛饭。饭桌上的配菜:一盘炒白萝卜、两碗酱料、一盘笋干、一盘萝卜干,主食:稀饭。

“萝卜营养好,要多吃,”法悦师父趁小恬低头喝粥,飞一片萝卜进小恬碗里,小恬皱着眉头一脸恳求地望着她。双方对峙几秒后,小恬在法悦师父严厉的目光中败下阵,迅速塞一整片萝卜进嘴巴,再吞下一大口粥。法悦师父笑着点头,又夹起一片萝卜,慢慢靠近小恬。小恬如临大敌,捂着碗口,又不敢挪走碗。萝卜片从饭碗上空掠过,最终落入法悦师父自己碗中。

小恬如释重负的表情,逗得法悦师父哈哈大笑。法悦师父反复唠叨多吃蔬菜,长得快,长得高。“我现在可唠叨了,我自己都嫌弃,可就怕小孩子记不住呀,”她笑了,脸颊的痘痘红艳艳的。她想不通自己做的素菜这么美味,孩子们为什么总爱去学校门口买1元一份的白水面条呢,“一点营养都没有,又不卫生”。

小恬天生唇腭裂,被父母遗弃在福利院,养到3岁时,她又被送到寺里,妙瑜姑带她做了修补手术。宝鑫则是被父母寄养在寺庙,是这里唯一的男孩,也是最让法悦师父操心的孩子。

老师常打电话说,宝鑫在学校捣蛋。上周,老师又打电话告状,宝鑫揪前面女生的头发。还在生病的妙瑜姑立刻找来竹条,竹条每落在宝鑫手掌一下,她就要咳嗽一下,随着动作起伏越大,她咳嗽得直不起身来。法悦师父把妙瑜姑扶进屋子,宝鑫看见妙瑜姑的病容,哭得更厉害。

“男子汉不要哭,”法悦师父低下身子,用袖子擦净宝鑫脸上的泪水,“你是寺院长大的孩子,要做表率,怎么能欺负女同学呢”!她半搂着他。小恬跑过来,重复了一遍法悦师父的话,宝鑫这才破涕为笑。

寺院经济拮据,只能保证孩子们正常吃穿用度,零用钱对他们来说是种奢侈品。关键时刻,如孩子晚上10点还没写完作业意味着晚睡,第二天上课肯定没精神。她会鼓励孩子们,10点之前写完作业奖励2元零花钱,期末考试主科都上80分的,奖励3元。

其实,小恬、宝鑫、秀娟的家长会都由法悦师父参加。每次来到学校,她最怕遇上学生下课。学生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说:“呀,尼姑下山了。”她不以为意,只怕会影响3个孩子。幸运的是,孩子们很懂事。家长会结束,她留下来从老师那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淘气不听话的,她只能双手合十,请老师体谅寺院的孤儿,多费心思。教师节时,她不忘给老师发条祝福短信,感恩老师平时的照顾。

法悦师父手机微信里有小恬、宝鑫、秀娟三个家长群。老师常把作业发到群里。有次,秀娟的数学老师在家长微信群留作业。那晚9点多,刚回到寺里的法悦师父猛拍脑门,来不及吃饭,开着电动车赶到阿太的寺庙,阿太住处门外有道1米多高的矮墙。她不想惊动阿太,右手支在矮墙上,左手挽住前襟,斜身一跃,“啪嗒”轻松落地。

原来,16岁的秀娟正读初一。去年夏天,大病后的阿太,身体虚弱。法悦师父安排在附近读书的秀娟和阿太住在一起,方便照看。

秀娟看着来人,惊讶地瞪大眼睛。法悦师父做出噤声动作,把手机递给秀娟,示意她快速抄下。回去时,夜晚山路两旁没有路灯。电动车依靠前视灯的朦胧灯光,摇摇晃晃地行驶着。来回折腾1个小时。秀娟说,如果她不认真学习,觉得对不起姐姐。“我不怕挨打,只怕姐姐失望的眼神。”

除了日常作业,法悦师父希望孩子们能像别的孩子一样,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法悦师父说,村里孩子多,得知文子经营一家培训机构后,她和妙瑜姑商量后决定让文子在空置的老房开国学班,免费教孩子们读书,寺里的孩子和村里的孩子都能学点东西。(记者花蕾刘淑清谢明飞编辑陈世国沈桂花视觉肖美瑞叶炎平)

点赞推荐

佛陀会到那里去?一天风雨中,一个名叫郁低耶的苦行者来造访佛陀。阿难陀带领他到佛陀的寮房,把他介绍给佛陀认识。郁低耶坐下后,阿难陀给他送上一条毛巾拭干身上的雨水。郁低耶问佛陀道:沙行乔答摩,究竟世界是永..

有一次,佛陀借住在波婆城一位铁匠淳陀的芒果园中。身为主人的淳陀,因而有机会来见佛陀。见了面,问讯礼敬后,佛陀就问了:「淳陀!你喜欢哪一种修行人的清净修行法门?」「大德!西方的婆罗门,手拿棒杖、水瓶,头..

佛灭后的大师佛陀在七十九岁那一年的夏天雨季,到王舍城避雨安居。三个月安居期结束后,又出发往北方游化,一路上经过那难陀村、罗阅只城,进入离车族人居住的昆舍离城。当出昆舍离城,来到了竹林村时,已经到了隔年..

我1992年患上了血癌(白血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医治无效。两种恶病缠身,使我长期失眠、发烧、口腔溃烂、牙龈和鼻孔出血。严重时,行动困难,连站一刻钟都坚持不了。自己又下了岗,贫病交加,身心倍受折磨,真是生..

问:什么是无常? 赵朴初答: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这就是十一义中性无常义和刹那灭义。佛经中说:..

问:怎样处理好研教与念佛之间的关系?印光法师答:宜分做几期,某时研究,某时持诵。研究不得逾限。否则研究觉得有滋味,便成天研究。不但有妨念佛,或恐用心过度,因兹受伤。所谓翻嫌易简却求难,弄巧成拙深可怜也..

问:舍利子的由来。祖母往生后有383颗舍利子,她在世时,每月清晨只会念阿弥陀佛,和平时到寺院帮忙切菜。她心地善良,吃素,不晓得为何有舍利子?大安法师答:舍利子,就是修行人通过戒定慧的修行,所在身心啊,所..

问:财色名食睡没有断尽,请问可否往生?净空法师答:当然可以往生,这是带业往生,断尽就不带业了。虽然没有断尽,你要有能力把它控制住,不能让它发作,它发作就会造成障碍。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还想到..

人是怎么死的?佛我们身体说是四大组合:地、水、火、风,我们呼吸都属于风大。人要死的时候,地大先发生问题,在医院里可以看到人快要死的时候躺在那里,手脚都不能动了。所以,人要走的时候先是地大分散,身体重了..

纪晓岚的外祖母曹太恭人,曾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沧州有位官宦人家的妻子,不被丈夫宠爱,心中郁郁寡欢,都快要成为心病了。她的性情乖戾,夫妇俩更合不来。这时,恰好有一位修行高深的尼姑到来,她就前去向尼姑询问..

有一只小蜗牛,总是嫌自己背上的壳既笨重又不好看。它羡慕天上的飞鸟,有天空守护;它羡慕地下的蚯蚓,有大地为依。但是蜗牛妈妈告诉它:你不靠天,也不靠地,你要靠自己身上的壳。身上的壳虽不美丽,虽很笨重,却是..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今天,承蒙佛陀的光明,佛法的因缘,把我们聚会在这里,共同承受法雨的滋润。各位不辞辛劳来此听讲,本人深感荣幸。我在这里祈求佛陀加被各位福慧双增,身心如意。这次承台北佛教界邀约在国..

禅宗所说的悟,是摆下万缘、心无执著,既无可求、亦无可舍。一念能够摆下万缘,此一念就在悟中。顿证、顿悟是没有渐次、不假阶梯的,所以也没有必要顾虑到临终时悟与不悟的问题。禅的修持,切忌将心求悟、以心待悟。..

‘对立’不见得是坏事,有时候相反的两个立场,往往能激发出创意的火花。例如做学问,因为理念不同,彼此脑力激荡,反而能使真理越辩越明;即使是商场上,合理的同行竞争,往往能使消费者享受更多的利益。..

在日常生活里,大家都希望遇到贵人,盼望能有贵人相助。不过有些人在获得别人援助时,却常常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埋怨对方:你只帮了一点忙是不够的,应该继续帮下去才对!更有甚者,贵人已经出现在眼前了,却还..

我们越觉得物品殊胜庄严的时候,起的贪心就越大,所以就要先拿这些来做供养,断除对这些殊胜物质的贪着。殊胜的华鬘、伞盖、涂香、末香、烧香、音乐、衣服、酥油灯庄严美妙,以这些为代表,将天界、人间、龙宫以及其..

三恶道里的众生所感受的无法言喻的痛苦是常人根本无法想像的。太多太多的众生因嗔恨心等恶业转生到地狱。地狱有: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八热地狱像房屋一样层层累叠,最上面是复活地狱,最下面是..

我们皈依佛以后,不能皈依天魔外道,不能皈依世间鬼神,不能以他们为真正的皈依处,但是可以供奉他们。皈依是四种决心:以佛为导师、法为道路、僧为道友、上师为真正怙主的决心。我们对鬼神肯定没有这些决心,没有这..

我们要抓紧根本立场,时刻提起正念。一旦生出贪心,或贪快、贪神通、贪速效、贪灵感,魔便乘虚而入。有些人很聪明,但为什么有时也会魔里魔气?就是因为他对根本原则没有认识清楚;如果把根本弄清楚,魔的咒也不灵了..

除了生命现象的轮回外,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实情绪上的轮回。佛法讲一切唯心造,就是说明了一切外在环境的存在,也就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特别强调了我们作为生命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生活的环境和生命的表现形..

    《新闻资讯》感恩您转发支持新闻资讯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5/
    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17217/
    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txt/17217.txt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