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美丽叫沉静


我曾听五祖寺方丈见忍禅师讲过这样一个老故事:公元前四世纪,有一个原本十分繁荣的国家,自新国王继承王位掌管大权后,励精图治不眠不休,可国家却日渐衰弱萧条。新国王十分震惊,大惑不解,前往名山寺庙,寻求大师指点。国王来到一座古刹,看到大师静静地端坐在于石头之上,眺望着邻近的山谷。国王说明来意后,摒住呼吸虔诚地等着大师的教诲。大师却不发一言,微笑着示意随他下山。 山下有一条又宽又大的河。来到河边,大师面对河水冥思片刻,便在岸边架起一堆柴禾。天色暗了,柴堆被点燃,火苗愈来愈大。大师让国王跟他一起坐在火堆旁,默默地看着熊熊烈火划破夜空,直到黎明。天色渐亮,火焰慢慢地熄灭了。大师这才开口说话:“现在你明白你无法像前任国王一样,维持国家繁荣昌盛的原因了吗?”国王依然困惑:“请原谅我的无知,望大师开示。” 大师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道:“昨天一个晚上,熊熊的火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国王答说:“晚上呈现的火焰,那么强大威武,划破夜空的黑暗,似乎有着挑战万物、横扫一切障碍的力量。”

“那熊熊烈火过后,留下了什么?”

“目前只有一堆灰烬与一些余温而已。”

“那我们身旁的这条大河,经过了一个晚上,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河水静静地流着,很安静,几乎没有感到它的存在。”

“这条河流过之处,你看到什么景象?”

“绿油油的大地,盛开的花朵,欣欣向荣的大树。”

大师走到河边,望着缓缓流过的河水,不再说话,留下国王若有所悟地静静深思火可以向夜空挑战,但在烧尽所有的物品后只留下灰烬;水永无声息地流着,滋养绿油油的大地、盛开的花朵,还有欣欣向荣的大树。国王明白了:沉静是一种力量,一种胜过任何轰轰烈烈的力量!

“沉”是深沉,“静”是宁静;养德炼才,“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深沉无以深刻持久。有成语“虚怀若谷”,山谷幽深而宽广,若谷的胸怀能容纳万物却永不盈满,这是谦虚而深沉的美。

古人说:心静如止水。水是至柔的,“止水”是沉静的。至柔的人生,才时时和别人维持良善关系,处处想到能利益社会和众人。这是一种温柔而宁静的品质,是佛书上讲的“大慈大悲”,是一种仁慈的力量。“止水”,摒弃了表面上的热热闹闹,纷纷扰扰,随波逐流以及种种喧嚣和浮躁。“止水”之美,是一种宁静美。

大千世界,宇宙人间,高山流水,大漠云天,湖光如镜,秋波生烟,花开花落,月圆月缺……都蕴藏着无尽的美。感受这无尽之美须用心静观,而沉静方能静观,“万物静观皆自得”,如此,才有美丽的人生。

沉静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美丽。拥挤的世间,喧嚣的人群,沉静是一种至上的境界。倾听自己的心跳,感受思想的脉动,回归真实的自己;凝视亘古不语的大山,解读广袤无垠的大海,体味生命的渺小与普通及深刻与伟大,这就是沉静。

焦灼急躁不是沉静,愤愤不平不是沉静,耳红面赤的争执、歇斯底里的大喊大叫、三五成群的叽叽喳喳、咋咋唬唬的装腔作势、无趣无聊的自吹自擂、举止粗野的打打闹闹、扯着嗓子的宣泄怪叫、败则一蹶不振胜则高呼狂笑……这些与沉静永远无缘。

沉静是一种妙悟之境。黄昏之际,信步走入郊外的山中,于凝眸的一瞬,会惊觉红风衣在竹林中一闪而没,一路奔腾喧哗的瀑布竟了无声息,悬而不泻,这份沉静而神秘的感觉会不由自主地随鸟声而深入心中;卓立山顶,看一天暮色悄然奏成一支箫管,看突至的颖悟化作山下的灯火渐次点燃……这时,所有的困惑、烦恼如泥沙混浊的溪流,在沉静的愉悦里,在大自然的启迪与抚慰中,淡而化去。

沉静是一种准备,是一种积蓄,是再度宽阔浩瀚的序曲,是即将澎湃奔涌的前奏。沉静是沉淀,她过滤了混浊,把澄明还原进了那种叫深刻的东西。 沉静把生存和思索的空间拓展得无比高远,把思想的目光延伸到了地平线以及地平线以外的地方,在那里发现着、探寻着。

沉静把沉静者的胸怀横向地拉伸向他所能承受的限度如此的限度是一种素质又是一种享受,面对和向往着开阔,沉静构成了一种自觉的加速度状态。 沉静是内质,是文明,是发源地又是终点。在这两点之间,过程是漫长而遥远的,正是这样遥远的行程构成了努力的艰难中的痛楚、寂寞和美丽。走在通向沉静的羊肠小道上,无暇欣赏风景,如果说什么是风景的话,汗水、脚印乃至于迷茫就是风景,当它变得愈来愈清晰愈来愈美丽的过程就是境界升高的过程。不必担心无人欣赏,他们的欣赏和自己的欣赏比起来在某种程度上是微不足道的。 沉静是一种内涵,是高密度的质量的浓缩。她不追求外射,但无时无刻不在辐射着朴素的光辉,在援救了自己的同时又在浸润着比自己更需要援救的他人。比起热衷于教化的布道者们,沉静的拥有者是智慧的高迈而有抱负的,因为,他们选择和拥有了属于、回归和超越。 沉静是一种文化积淀。她的外化是甘于寂寞,不动声色;她的内核是沉着自信,默默进取,容纳一切又超越一切。当唐宋诗词的盛世繁华成为了遥远的绝响,“五四”飞扬的个性已成明日黄花;当那么多的文字垃圾伴随那么多自我感觉良好的互相吹捧在沾沾自喜,在沐猴而冠,有人嗟叹:那些追风逐云、浮光掠影,仅仅满足于踏花归来马蹄香的匆匆行者,如果没有一颗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沉静的心,何以克制浮躁,博采众长,将继承、移植、创新有机地融为一体,将智慧与诗思的芽苗长成俯瞰世界的参天大树? 沉静是一种人生的姿态。沉静不是出世,而是“采菊东篱下”的那份悠然。沉静不是冷漠,而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那份洒脱。 沉静与年龄无关,却与阅历结缘。阅世越多,体会越深。倘记忆之闸拉起,沉静会助你把持住一颗平常心。那些失之交臂的遗憾,那些有意无意的错失;那些目睹了他人春风得意后的艳羡、自卑、甚至嫉妒,都会在沉静的提示下一笑相忘。因为,一切都是句号,一切又是起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乐循环风水轮转,其妙谛不在结局,而在过程。只要自己曾全力付出,就安之若素,问心无愧。沉静在此时,于内是自持、自省、自重、自强;于外是安祥的气度、沉着的步履,是严师益友,以及一双脉脉无语的眼睛…… 走向沉静是一种选择,又是一场磨难。这是一场灵魂的搏斗,其对手是无形的、强大的,在很大程度上它就是你自己。和它斗争需要深刻地认识对方,这种认识比认识他人更困难。你得拷问自己,得向自己心灵深处发起进攻,向自己的道德文化和把握水准发出置疑,并毫不容情地加以鞭笞,甚至要鞭笞得体无完肤、狼狈不堪。 “静坐无所为,春来草自青。”惟有让流水平静下来,太阳和月亮才能在它的表面上显现倒影。当人沉静下来,才能看清所有干扰清晰思考,蒙蔽真实感情,影响智慧判断,以及阻碍自己找到答案的问题所在,才能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保留一处梦想可以停驻的宁静地方。 在没有人知道自己的付出时,不去表白。在没有人懂得自己的价值的时候,不去炫耀。在没有人理解自己的志趣时,活着自己活着自己的执着,活着自己的单纯,活着别人读不懂的痴醉,活着自己美丽的梦想,这不是淡泊而是沉静。沉静是不需要结果来慰藉自己的,沉静本身就是生命的麦子,是生活赋予的厚礼。

点赞推荐

佛陀会到那里去?一天风雨中,一个名叫郁低耶的苦行者来造访佛陀。阿难陀带领他到佛陀的寮房,把他介绍给佛陀认识。郁低耶坐下后,阿难陀给他送上一条毛巾拭干身上的雨水。郁低耶问佛陀道:沙行乔答摩,究竟世界是永..

有一次,佛陀借住在波婆城一位铁匠淳陀的芒果园中。身为主人的淳陀,因而有机会来见佛陀。见了面,问讯礼敬后,佛陀就问了:「淳陀!你喜欢哪一种修行人的清净修行法门?」「大德!西方的婆罗门,手拿棒杖、水瓶,头..

佛灭后的大师佛陀在七十九岁那一年的夏天雨季,到王舍城避雨安居。三个月安居期结束后,又出发往北方游化,一路上经过那难陀村、罗阅只城,进入离车族人居住的昆舍离城。当出昆舍离城,来到了竹林村时,已经到了隔年..

我1992年患上了血癌(白血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医治无效。两种恶病缠身,使我长期失眠、发烧、口腔溃烂、牙龈和鼻孔出血。严重时,行动困难,连站一刻钟都坚持不了。自己又下了岗,贫病交加,身心倍受折磨,真是生..

问:什么是无常? 赵朴初答: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这就是十一义中性无常义和刹那灭义。佛经中说:..

问:怎样处理好研教与念佛之间的关系?印光法师答:宜分做几期,某时研究,某时持诵。研究不得逾限。否则研究觉得有滋味,便成天研究。不但有妨念佛,或恐用心过度,因兹受伤。所谓翻嫌易简却求难,弄巧成拙深可怜也..

问:舍利子的由来。祖母往生后有383颗舍利子,她在世时,每月清晨只会念阿弥陀佛,和平时到寺院帮忙切菜。她心地善良,吃素,不晓得为何有舍利子?大安法师答:舍利子,就是修行人通过戒定慧的修行,所在身心啊,所..

问:财色名食睡没有断尽,请问可否往生?净空法师答:当然可以往生,这是带业往生,断尽就不带业了。虽然没有断尽,你要有能力把它控制住,不能让它发作,它发作就会造成障碍。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还想到..

人是怎么死的?佛我们身体说是四大组合:地、水、火、风,我们呼吸都属于风大。人要死的时候,地大先发生问题,在医院里可以看到人快要死的时候躺在那里,手脚都不能动了。所以,人要走的时候先是地大分散,身体重了..

纪晓岚的外祖母曹太恭人,曾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沧州有位官宦人家的妻子,不被丈夫宠爱,心中郁郁寡欢,都快要成为心病了。她的性情乖戾,夫妇俩更合不来。这时,恰好有一位修行高深的尼姑到来,她就前去向尼姑询问..

有一只小蜗牛,总是嫌自己背上的壳既笨重又不好看。它羡慕天上的飞鸟,有天空守护;它羡慕地下的蚯蚓,有大地为依。但是蜗牛妈妈告诉它:你不靠天,也不靠地,你要靠自己身上的壳。身上的壳虽不美丽,虽很笨重,却是..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今天,承蒙佛陀的光明,佛法的因缘,把我们聚会在这里,共同承受法雨的滋润。各位不辞辛劳来此听讲,本人深感荣幸。我在这里祈求佛陀加被各位福慧双增,身心如意。这次承台北佛教界邀约在国..

禅宗所说的悟,是摆下万缘、心无执著,既无可求、亦无可舍。一念能够摆下万缘,此一念就在悟中。顿证、顿悟是没有渐次、不假阶梯的,所以也没有必要顾虑到临终时悟与不悟的问题。禅的修持,切忌将心求悟、以心待悟。..

‘对立’不见得是坏事,有时候相反的两个立场,往往能激发出创意的火花。例如做学问,因为理念不同,彼此脑力激荡,反而能使真理越辩越明;即使是商场上,合理的同行竞争,往往能使消费者享受更多的利益。..

在日常生活里,大家都希望遇到贵人,盼望能有贵人相助。不过有些人在获得别人援助时,却常常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埋怨对方:你只帮了一点忙是不够的,应该继续帮下去才对!更有甚者,贵人已经出现在眼前了,却还..

我们越觉得物品殊胜庄严的时候,起的贪心就越大,所以就要先拿这些来做供养,断除对这些殊胜物质的贪着。殊胜的华鬘、伞盖、涂香、末香、烧香、音乐、衣服、酥油灯庄严美妙,以这些为代表,将天界、人间、龙宫以及其..

三恶道里的众生所感受的无法言喻的痛苦是常人根本无法想像的。太多太多的众生因嗔恨心等恶业转生到地狱。地狱有: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八热地狱像房屋一样层层累叠,最上面是复活地狱,最下面是..

我们皈依佛以后,不能皈依天魔外道,不能皈依世间鬼神,不能以他们为真正的皈依处,但是可以供奉他们。皈依是四种决心:以佛为导师、法为道路、僧为道友、上师为真正怙主的决心。我们对鬼神肯定没有这些决心,没有这..

我们要抓紧根本立场,时刻提起正念。一旦生出贪心,或贪快、贪神通、贪速效、贪灵感,魔便乘虚而入。有些人很聪明,但为什么有时也会魔里魔气?就是因为他对根本原则没有认识清楚;如果把根本弄清楚,魔的咒也不灵了..

除了生命现象的轮回外,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实情绪上的轮回。佛法讲一切唯心造,就是说明了一切外在环境的存在,也就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特别强调了我们作为生命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生活的环境和生命的表现形..

    《佛教故事》感恩您转发支持佛教故事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佛教故事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