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修道,从念念为对方著想,在每一个境界当中练这一句话


其实要帮得上团体,帮得上他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除非我们时时能够诚敬谦和、真诚恭敬、谦退,然后和睦;以团体的和谐,处处以大局为重,这样的心态。不然我们情绪伏不住,必然造成流弊,后遗症会出现。比方我们在家庭当中,哪一个太太不希望帮助自己的丈夫?都希望「助夫成德」,有帮夫运这样的态度。但事实上假如当太太的,抱怨的心不能够去除,遇到事情可能忍不住,开始complain(抱怨)。大家细细想想,我们在抱怨的时候是在帮丈夫吗?不是。不只帮不了,比方跟婆婆闹别扭,先生面对他整个家族的人事情况,包含他整个工作的人事情况,他的压力已经不轻;太太本来要来帮忙,助夫,可是这么一抱怨,先生还得要处理太太的情绪,又要再处理婆婆的情绪。甚至於太太一抱怨,还不是婆婆进来,连小姑都进来,亲戚被点名的六、七个,丈夫要去协调所有这些人事关系,他每一天还承受著许多人事,还有工作、经济的压力。所以事实上,在我们人生旅途当中,我们假如不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很难去理解对方。哪怕是最亲的夫妇,都不见得能体恤对方,进而去协助对方。能体恤对方,我们的言语会让对方感觉受到体恤,受到认同,受到支持,无形当中丈夫的压力就减一大半。可是假如最亲的人反而不能理解他,然后还制造更多人事上的问题需要他去解决,他相对的压力就会非常大。

所以圣哲人有讲到,虽然我们读圣贤书,都是读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我们有目标成就自己。进而,「亲民」是什么?是利益家人,延伸开来,利益家族、邻里乡党,利益社会,利益国家,更有机缘利益天下。像我们师长老人家,这么多国家的元首,向他请教治国之道,他可以利益天下。我们有利益他人的心,但不能这个心态变成我们觉得我们可以帮得上别人的忙,这个还要很冷静看。因为假如我们的性格不能调伏,不能以和为贵,以大局为重,人事关系当中我们的性格马上就容易起作用,一发脾气,在众人面前讲一句气话,后面要再来调整整个人和的关系。一句话出去一秒钟,调整这个人事的协调,可能就是百倍、千倍,甚至万倍的时间。所以古圣先贤让我们慎言,提醒我们「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所以,我们在这个时代,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讲,大部分是成年以后才学,跟师长老人家不一样,他们从小扎根。所以我们学了以后,确实有那分承担,而我们德行的根基都还不是很牢固。所以不能错估了自己的德才、德能,觉得可以帮了;其实更重要的功夫用在哪?用在不断的关照自己的心,不断革除自己的习气,不断调伏自己的性格,这个才是根本。不然可能我们想帮的事愈多,延伸出来的人事问题会愈多。因为我们用性格做事,我们用习性在做事情。确实出了很多力,可是假如我们没有内观,没有谦卑的态度,人家一给我们提意见,我们马上火气来了。比方说先生一提意见,「你不知道我付出很多吗?」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给你提醒一下。「我付出那么多,你连肯定都没有,还给我批评。」麻烦了,讲不通,这个叫「谁怕谁,乌龟怕铁锤」,没办法了。

所以假如我们的心态没有「要道」,没有「要情」,才有可能帮得上忙。「要道」,就是要别人行道。在家庭当中,团体当中一看,某某人怎么没有做好,他都已经学多少年了,怎么还这样。这个话假如又出去讲给别人听,是非就来了。所以不能要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首先自己要做对。「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我们现在没有正己,要看别人不对自己有怨,还抱怨出去,别人的怨又来,所以不能要道。不只不能要道,要宽恕别人的不足,「先人不善,不识道德」,他爷爷又没教,他父母又没教,怎么可以要求他?再来「要情」,要情就是我们只要付出有留在心中,就会想对方要回报我,付出愈多这个要情会愈强。突然有一天对方没有感谢你的付出,还提出批评,马上这个火山就要爆发,所有的旧帐全部都要翻出来,一样一样算。

其实坦白讲在这个时代经营家庭不容易,经营一个事业、经营一个因缘也不容易!为什么?第一个,自己自身的德能都不够,有压力,得要下很多功夫提升。再来,自己福报不够,众生的福报也比较薄,很多因缘不容易。福报为什么薄?福报跟心相感应,人愈厚道,心量愈大,这个时代、这个家庭就有福报!人心量小的时候,整个社会团体的福报就相对小。福报小,要做事难度就高。所以弘扬传统文化,像我们在大马,有这么多护法、社会大众支持,这太难得、太不容易,要很珍惜这种因缘。很多因缘很不容易,但是要起变化,这个因缘要继续维持,都是要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才办得到。所以不容易保持,很容易这个缘就不能成就了。《了凡四训》讲,「善事常易败,善人常得谤」。这些道理是让我们冷静的去了解现在的情况,而不是去怀疑或者指责任何人。为什么?因为传统文化已经断了好几代,所以大家的基础扎得没有那么牢,不能苛刻,不能要求。

其实不要说别人,我们就说自己就好。我们遇到任何事情,第一个念头是会为对方想,还是为自己。比方今天走在路上,突然有一个人撞到你一下,你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干嘛撞我。第二个念头,很痛!第一个念头,那是最准的,就是我们最习惯起的念头。假如突然有一个人撞过来,是他撞你,你马上扶著他,「对不起,你有没有受伤,痛不痛」,那你修养很好。他突如其来给你,你不只没有不舒服,马上是先跟他说对不起,有没有受伤,那是修养。你这么反应,保证对方说:「对不起,对不起,是我撞你的。」你那种没有先想自己都是想对方,你就感动他。其实都可以在我们每一天,每一个情境当中看出自己的第一念。比方在团体生活当中,可能我们做了一件事,别人误会了,「某某人,做哪一件事这样很不好。」结果说我很不好,人家来提醒我,某某人说你做这个事这样很不好。我又不是那个意思,他怎么可以误会我?您看,第一个念头就是要证明自己是对,就是受不得任何委屈,谁都不能误会我,这一口气咽不下去,下一秒钟要去找那个人理论了。假如有修养,第一个念头:虽然我没有那个意思,但是我这个行为造成别人的误会,可能是我做得不谨慎,可能是我做这件事的分寸确实没有拿捏好;我虽然是善意的,但是已经造成别人的误解,是我做事不够慎重,而且这个分寸确实没有拿捏好,我可以修正,免得因为自己的行为造成别人的误会。这第一个对自己来讲,受益非常大,因为我们会愈来愈谨慎每一个言语跟行为。其实人每一天讲的话几百句,没有藉由别人这一些提醒,增加我们的这种警觉性,有时候言语失误了,自己不知道。第一个自己得受用。第二个受用是什么?当别人误会,最后厘清,人家想他误会你,你不只没有不高兴,还反省调整自己。甚至去道歉说:「不好意思,让大家误解了,恼害了大家,是我不对,我做调整。」对方了解以后说:「他出发点都是这么好的,我误会他,他不只没生气,还来道歉。」德就能服人。

所以师长说,修道,从念念为对方著想。我们现在冷静,在每一个境界当中练这一句话。比方我们现在跟亲人、跟朋友、跟同事在谈话,突然要抱怨的事上来了,想到念念为对方著想。我先想,我讲这句话会不会增加他的压力?我能不能自己去处理,能不能自己去化解?再想想,他现在的处境如何?我能分担哪一些工作?念念为对方著想。其实说实实在在的话,人真的能扩宽心量把怨化掉,自己的受用很大。假如怨化不掉,又要批评,又要抱怨一场,其实又把自己的气又调动了好长一段时间。甚至於抱怨完,当天晚上又不好睡觉,为什么?不愉快又复习了一次。所以知人善任,在用人,这个都是有很多学问在其中。包含要用这个人,能够把他可贵的地方讲给大众听,让大众了解到,他的过去经历过那么多事,忍了很多的侮辱、委屈,这个人很能为大局著想,让大家对他生起一种信心,而不是一种嫉妒。这个都是一种铺垫。包含事先做一些安排,让他好去发挥他的所长,人情练达皆文章。

点赞推荐

佛陀会到那里去?一天风雨中,一个名叫郁低耶的苦行者来造访佛陀。阿难陀带领他到佛陀的寮房,把他介绍给佛陀认识。郁低耶坐下后,阿难陀给他送上一条毛巾拭干身上的雨水。郁低耶问佛陀道:沙行乔答摩,究竟世界是永..

有一次,佛陀借住在波婆城一位铁匠淳陀的芒果园中。身为主人的淳陀,因而有机会来见佛陀。见了面,问讯礼敬后,佛陀就问了:「淳陀!你喜欢哪一种修行人的清净修行法门?」「大德!西方的婆罗门,手拿棒杖、水瓶,头..

佛灭后的大师佛陀在七十九岁那一年的夏天雨季,到王舍城避雨安居。三个月安居期结束后,又出发往北方游化,一路上经过那难陀村、罗阅只城,进入离车族人居住的昆舍离城。当出昆舍离城,来到了竹林村时,已经到了隔年..

民国初年,章太炎先生遇到一件事情,这是他的女婿朱镜宙先生告诉我的。

大乘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世界如何变要看大众是什么想法。于是我们恍然大悟,影响别人思想的人,负的责任最大,能引导人正知正见这是佛菩萨,这是世间的大圣大贤。如果是以邪知见引导一切众生,走了错..

那天,佳芬跟妈妈吵架之后什么都没带,就只身往外跑。

在久远年代以前,有一个很有智慧的国王,名叫“镜面”。在他的国家里,除了他一人信奉佛法的真理之外,臣民们却信仰那些旁门左道,就好像怀疑日月的光明,反而去相信萤火的微亮一样。因此,这位国王常常感到很苦闷,..

从前,舍卫城中有一个富翁,名叫师质,信奉佛教。有一天,他准备了美好的饮食,虔诚地供养佛陀和僧众。佛陀受过供养,又开示一番,就领着众僧回到精舍。归来的半途,佛和僧众在河边的大树底下休息的时候,从树上跳下..

有一天早晨,黎明的曙光正向着大地开展的时候,佛陀在河畔散步。忽然,远远的地方,一个青年像发狂似的向着佛陀奔来,口中还不住叫着“我苦啊!我苦啊!”的声音。青年人走近了佛陀站的地方,佛陀用慈悯的眼光看着他..

旁白:话说学贯古今的苏东坡苏大居士一天正在修习禅定。(苏东坡徐徐出定,捻须而说)苏东坡:妙啊!妙啊!俊儿,俊儿!(俊儿上)俊儿:是,老爷!苏东坡:笔墨伺候!(俊儿端笔墨,递笔,东坡挥毫)俊儿:老爷,这..

如果你看到一颗流星,你能不能把它送给那个苦候已久的男孩。他会告诉你一个关于流星的故事。他曾经含着泪给我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个缘的开始。这个故事也是个缘的开始。缘使得那个男孩和那个女孩成为..

当这栋五层的楼房倒塌时,霜正在一楼的办公室里加班,吃着石给她送来的夜宵。他俩是一对新婚数月的小夫妻,恩爱非常。石比霜大八岁,从三年前认识起便对霜珠似宝地宠爱着。由于两人不在一个城市,几经努力仍无法调动..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修炼,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忽然有一天,..

一个个无情的误解,纷乱了幸福的脚步。当命运的死结终于用代价打开,一切都为时已晚。接婆婆来家安度晚年,结果却背离我们的初衷。结婚二年后,先生跟我商量把婆婆从乡下接来安度晚年。先生很小时父亲就过世了,他是..

2003年5月1日,土耳其东南部宾格尔省迪亚巴克尔地区发生里氏6.4级地震,不少建筑物倒塌,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土耳其中央政府和附近省份紧急向灾区派出了救援人员。5月2日清晨,当救援人员将一位身受重伤的孕妇从废..

无住是感应的原理感应,可以说是所有宗教信徒一致希望得到的体证。然而感应处处有,希求却是不可得。因为佛教认为感应是自然理则的运行,是不假外求,自然而有的;若不如是,都是颠倒妄想的魔境。说起感应,真是随处..

成孝法师往生净土前的业障今天我讲一下我对地藏法门这方面的认识,我从初学佛开始,到接触到这本经,我认为这是一本好经,但是对地藏经没有充分认识,忽略了这经的本身意义,就是一味的求愿往生,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庞氏姐妹亲见观音双双出家莫老(莫正熹老居士)继续又说出一段事:香港庇理罗士女书院,和皇仁书院,是同样出名的学院,有一个姓庞的女子,在该女书院读书毕业的。她听闻普陀山有观音现相之事,就从香港跑到上海,她..

我过午不食的经历心情激动,写得比较长,师兄们见谅。末学上周在佛前发愿过午不食,并祈请诸佛菩萨及龙天善神加持。除了实行过午不食的第一天有点不习惯以外,几天以来,由于三宝的加持,末学并没有感到饥饿或者精力..

诵持施送地藏经眼睛放光显神奇我读完地藏经有一个亲身体验,就是我一诵地藏经的时候我眼睛模糊,诵上的时候眼睛很清楚,诵下的时候我就是戴着老花镜,忽然有一天我梦见地藏王菩萨,我这个人悟性低,我也不知道,梦见..

    《大德居士》感恩您转发支持大德居士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大德居士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