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当一个家庭里面都是互相怨恨的话,这个凶相已露,家风不可能好的


我们讲到的「谨慎为保家之本」,不只在这些欲望当中要谨慎,甚至於自己的起心动念都是要跟道义相应的。因为我们的小孩都很敏感,跟我们相处在一起,我们的念头不好,都会影响到他们的人格。起心动念要谨慎,还有一言一行要谨慎。所以言语的谨慎也相当关键。在孔夫子的教诲当中,四个科目很重要: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言语占在第二位重要位置。那我们自己言语有没有谨慎?也值得我们来观照。所以言语应该要注意到这些地方。

「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抱怨带来记恨,宽容乃是智慧」。我们都知道「家和万事兴」,假如不宽容很刻薄,那家怎么会和?能懂得宽容的人,那都是能为大局著想,那是智慧。我们看到这句可以感受得到,你看一个言语的态度是抱怨还是宽容,那所造成的影响差别就很大!抱怨带来的是对方的记恨,当一个家庭里面都是互相怨恨的话,这个凶相已露,家风不可能好的。我们冷静的来观照,我们自己有没有常讲抱怨的话?当我们常讲抱怨的话,上一代的恩怨会留在谁的心田里面?我们都不够谨慎,说话一出去了,也搞不清楚会造成什么结果,一言一行都像一颗种子,就种在自己的人生,也种在孩子的心田,恶的种下去了,以后会感恶果。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人在学习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要懂得仁爱,懂得对人关怀;很多年轻人心理有障碍,我怎么对人都爱不起来,对人都信任不起来?他的障碍从哪里来?追本溯源就是他在家里面,他父母不谨慎,常常婆婆哪里不好、小叔哪里不好、小姑哪里不好,把这些抱怨的话都在孩子的面前讲。孩子面对自己最亲的亲人都记得对方的不好,甚至於母亲的这个记恨也影响孩子,所以面对自己的奶奶,或者是面对自己的姑姑、叔叔都有那一分恨意。你看这个孩子的人格能健全吗?这个孩子连自己最亲的人都关怀不起来、都信任不起来,他怎么又去信任别人?所以少成若天性。我们是让孩子一辈子对人都是一种怨恨会幸福,还是让他对每个人会感恩才是会幸福?这都要看得很清楚!

我就回想到我整个成长的过程,听到母亲在跟我们谈的一些话,我们也是很感恩母亲的教诲。像小的时候就常常告诉我们,她说:你们在很小的时候,晚上哭闹,不好好睡觉,妈妈隔天就要教书,体力上也负荷不过来,所以爷爷就会叫我先去睡,然后爷爷帮忙我带你们;爷爷本来是用手摇摇篮,后来爷爷想睡觉了,接著就用脚摇摇篮,都睡著了,还可以用脚在那里摇摇篮,功夫都练成了。你看当母亲讲到这一段的时候,那时候我们二、三岁,不可能有这个记忆,可是母亲一遍一遍的把爷爷、把长者对我们的关爱,给我们娓娓道来,这对我们的心灵、对我们的人格影响很大,我们就很自然的都会记住这些长辈对我们的恩。能记自己家人对我们的恩,自然踏出这个家门,也能记一切人对我们的帮助恩德。也会说到像我的叔叔、我的姑姑他们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生病了,送到医院,他们在病房外非常焦急,急到都掉下眼泪来了。这些话对我们的心灵都是很触动,所以我们跟几个叔叔还有姑姑的感情就特别好。不只不说抱怨的话,都要说感恩的话,让自己、让小孩都是活在感恩的世界里面。

「多说宽容的话」,能够成为一家人都是非常难得的缘分,所以我们珍惜这个缘分,彼此能宽恕,彼此爱护。我们宽容他人,绝对不是求别人来对我们好,那是做人的一种态度。所以宽容能够让家庭和乐,也能够让整个团体和乐。以前的这些读书人都知道人和的重要,所以他在朝为官,不只不会讲这些抱怨的话,不会讲这些是非的话,他们时时都是能够以和为贵。在宋朝有一位宰相叫王旦,他的肚量很大,他的太太曾经有一次心里想,从来没有看过王旦生气,所以他的太太就想要试试看他脾气到底好到什么程度。就安排她家里的女仆人,端著一个热羹汤给他,到他的面前就故意不小心,然后就把这羹淋在他的朝服上,他穿著朝服正准备要去上朝。结果倒在他的朝服上,这个王旦马上站起来,然后说到:有没有烫到你的手?你看他肚量这么大,不只没有生气,反而马上就是想到对方的手有没有烫著。真的,一个人有这么大的修养,他家里的人个性再不好,一定都会被他给折服,都会被他给感动了。有这样的德行,一定赢得妻子、赢得家人对他的佩服,自然效法他。所以他能齐家,他也能治国。

他当宰相的时候,另外一个臣子寇准,常常都会对他所做的事给予一些批评,给皇帝谏言,批评王旦这里做不好,那里做不好。后来皇帝就对著王旦讲:寇准都常常讲你的坏话。这时候假如是我们,我们会怎么做?假如这个时候,我们也奏寇准,也奏他一笔,也说他的坏话,那朝廷里面很可能就失和了,那就枉费我们在朝为官。在朝为官最重要的就是利益朝廷、利益人民才对。王旦当下就说:皇帝,我当宰相这么久,一定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寇准是为了国家好给我批评,所以我要虚心接受。这一席话讲完,皇帝的内心会不会很感动?佩服这个臣子!这个话再传到寇准的耳朵里面,寇准对王旦的不满都烟消云散。王旦完全不计较,甚至於还是自我反省。

后来寇准有一天就跟王旦讲:能不能推荐他当宰相?就自己去要宰相来当。在我们一般人想可能会觉得:哪有人自己主动去要宰相的?其实我们真的冷静想想,宰相好不好当?每天日理万机,压力是很重的。所以寇准去要求当宰相,并不是去贪这个功名、贪这个富贵,而是他真正有能力,也想去为国家付出。但是王旦就回答他:宰相不是这样要得来的。泼了他冷水,结果寇准心里就有点不舒服。后来寇准还被皇帝贬了,贬到青州去,贬到离朝廷很远的地方去当那里的小官。其实寇准是很正直的官,有时候进谏,皇帝不能接受,就被贬得很远。然后刚好王旦年纪也大了,临终的时候,皇帝就问:谁能够当宰相?王旦马上说:寇准。当皇帝听到寇准的名字,眉头都皱起来,其实皇帝也怕很正直的臣子,因为这些正直的臣子一看到他的错误,马上直言不讳就给他批评下去。所以面对这样的忠臣,心脏还要很有力量,不然那会受不了。

曾经皇帝跟寇准他们在商量国家大事的时候,皇帝这个性子压不下来,很烦燥说:不要讨论了,明天再说。皇帝就站起来,走了几步路,这个寇准就追过去,把皇帝拉住,然后再拉回来,对著皇帝讲:现在讨论的事情攸关人民的安危,假如今天不讨论完,很可能就有人会饿死,所以今天你一定要讨论完才可以走。然后就把皇帝压在位子上坐好。你看,几个皇帝能忍受这么正直的大臣?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可贵的地方,宋朝的皇帝很有修养,面对这种忠臣不敢乱发脾气。其实这个原因也在於他宋朝开国的皇帝,对读书人尊重。宋太祖赵匡胤他们都是很喜欢读书人,宋太宗他们都很热爱这些古圣先贤的教诲,所以间接对读书人也很尊敬,也感来宋朝出了非常多的这些忠臣烈士。这也是来自於他们宋朝开国的皇帝种下了尊敬读书人的因,感来这么多好的忠臣协助。种因得果,这是丝毫不爽的。

皇帝一听到寇准,也不大愿意把他找回来。接著又跟王旦讲:难道只有寇准,没有其他的人吗?王旦就说:除了寇准以外,臣就不知道有谁了。接著就走了。大家想想,这皇帝后来会用谁?明明很不愿意,为什么用寇准?因为皇帝的旁边都有太史在记录,都跟在皇帝旁边记录,王旦叫皇帝用寇准,假如他不用了,他对历史没有办法交代,到时候用得不好,把国家给搞乱了,那他就留下万古的骂名,所以有碍於要对历史交代,不得已用寇准。结果寇准来了之后,也很认真治理国家的政事,然后就对皇帝讲:皇帝,很感谢你对我的重用。皇帝就说:又不是我要用你的,你知道是谁要用你的吗?寇准也猜不到。后来皇帝说:就是王旦临终前推荐你的。我们可以想像,那个寇准想,我都讲他的坏话,他不只没有跟我计较还提拔我。你看王旦那种肚量,那种宽容的德行,留在寇准的心中,那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甚至於这一分德行的感动,会让寇准以后也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他人。

你看我们很多的人走上教育这条路,都是因为教导他们的老师那么有爱心,感动他们,所以他们也要传承老师这一分精神。我曾经也遇过一个校长,他非常的认真、非常负责,他很小母亲就去世了,你看一个孩子那么小就失去母亲,对他的心灵是很大的一种创伤。刚好他小学的老师非常有爱心,所以他那种难受就转移了,把这个老师当作自己的母亲看待,老师也很照顾他。然后老师还安排一个智力比较差的女同学跟他一起坐,让他用心去照顾这个同学。他一来感受到老师的爱心,二来老师的安排又让他扩宽他的心量,所以后来他也走上教育的路,现在也是当校长。你看那个精神都能够承传下去。

所以我们人生的价值在於我们这些好的德行、好的精神能否承传给子孙?能否承传给这个世间的人?假如我们当老师了,那就承传给更多的学生;我们是当一个企业主、企业家,我们这些精神对社会那种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服务精神,能不能留给我们这些部属、员工,让他们继续承传下去,这就是我们这一生的价值。这是我们讲到宽容不只让家庭和乐,在同朝为官的时候,也能够让整个政治风气能够和乐,为大局著想,这是人生相当重要的一个态度;不能为大局著想,意气用事,那很可能小事都会变成大事。这是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

「少说讽刺的话,多说尊重的话;讽刺显得轻视,尊重增加了解」。我们一起把它写下来,「少说伤害的话,多说关怀的话;伤害造成对立,关怀获得友谊。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商量的话;命令只是接受,商量才是领导。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批评造成隔阂,鼓励激发潜能」。在《论语》里面讲「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所以一个言语的态度,对跟不对产生真的是天壤之别。

我们看到「少说讽刺的话」,闽南话说:不要给人家漏气。成就一件事情已经不容易了,行百里路半九十,所以我们应该是多给人家鼓舞,而不是去讽刺。而这个讽刺的话让孩子听了,或者是让其他的人听到了,对对方就轻视不尊重。所以对人尊重很重要,因为「敬人者,人恒敬之」,但是假如我们习惯讲讽刺的话,那给同仁以至於给下一代的影响,就是他们很难对人恭敬。一对人失去恭敬心,他就很容易对人无礼,他就不知道会增加多少无形当中的阻力。所以我们人跟人相处,对人都要一分真诚、一分信任。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我们都相信每个人本善,都有无穷的智慧、能力可以开发出来,所以我们站在一个协助成就的角色上,不要去讽刺别人。因为讽刺显得轻视,别人一定很难受,但是尊重增加了解,彼此尊重那就容易信任、交心,然后就能够给与他很多中肯的劝告。所以不要用讽刺的,用尊重、用一分诚意去谈话。

「少说伤害的话,多说关怀的话」,这个伤害的话,俗话讲的「恶语伤人恨难消」,这个伤害的话就好像刀子一样,伤到了人家的内心,痛如刀割,他可能这些伤害的话,一辈子都没有办法释怀。所以人跟人这么难得的缘分,不要因为一时言语的失当,造成彼此一生互相的遗憾,这样就很不好。多说关怀的话,所以好语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都觉得很寒冷,老祖宗这些教诲都在提醒我们讲话要厚道。所以人家不好处,人家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要帮人家掩藏几分。不只不能去宣扬,还要帮人家掩藏,他已经不错了,他已经很尽力了,我们不要太苛责。这是在言语当中形成一种对人的厚道、宽容。所以其实一个人积德,一个人损福,往往都在这个嘴巴,能够很厚道的就积福,很刻薄的就损福。

再来,「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商量的话」。商量能够集思广益,能够博览众长,因为我们一个人看事情很可能会有所疏漏,这个时候能够心胸宽广,广纳雅言,也能够把事情办得比较稳妥。我们尊重别人的意见,也能赢得他人对我们的支持,所以商量才是用德行来领导。

最后一句,「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其实像我们从事教职的人,假如一个孩子犯错了,我们就批评,而且很刻薄的话,那可能这个孩子一辈子信心都起不来,所以这言语不可不慎。像我的语文是比较差的,所以当时候老师说:同一个家庭教出来的孩子,为什么语文程度差这么多?这句话让我的信心足足十几年都提不起来。你看,高中的时候考语文考倒数第二名,大学联考考五十九分,语文还是没及格;是后来遇到我的师长,讲到文言文里面的这些智慧,是老祖宗对我们后代子孙最大的恩德,而且是透过文言文这个工具才能够承传下来,所以把我们的障碍去除掉了,珍惜祖宗的恩德,才提起这个信心。因为祖宗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我们也可以成圣成贤。我们念《弟子规》,从头念到尾最有精神的是哪一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你看这都是古圣先贤鼓舞我们的,就能把我们的潜能激发出来。所以真的要多讲鼓励的话。

其实我在求学过程当中,都不算是很优秀的学生。我的小学导师,还有我小学自然科老师,他们都非常鼓励我。我记得我在念高中的时候,两位老师刚好到了我们学校,那我很欢喜去找老师谈话。谈著谈著,我这位自然科老师叶老师,他现在也在小学当校长,你看会鼓舞学生的这些老师,他们也都很有成就!因为他们有这一分爱心对学生,他们的福分也愈来愈厚。这位叶老师他就跟我的小学导师说:这礼旭他是属於大鸡晚啼!你看这句话我已经从高中时代一直记到这里!我们常常对自己比较气馁的时候,突然想到老师这句话,大鸡晚啼。所以我们不能自暴自弃,还要继续砥砺自己向上奋斗。后来我在读古书的时候,读到楚庄王的一个典故。楚庄王他的故事里面有提到,因为楚庄王他是厚积薄发,三年不飞,刚好有一个臣子比喻他像大鹏鸟一样,说这只大鹏鸟是三年不飞,三年不叫,但是一飞就能冲天、一鸣就能惊人。大鸡晚啼,慢慢积累我们的实力。所以老师这句话就这样一直留在我们的心田里面。

后来我到很多地方去讲中国文化,然后也回去找我的老师,我的导师姚老师他现在也在小学任教,我们师生两人谈得很愉快,老师也非常支持我继续来弘扬这些文化,弘扬伦理道德教育。我还拿了一些经书送给我的老师,我们在吃饭的过程聊得很开心,这个服务人员就走过来说:你们是什么关系,怎么这么和乐?我说:这是我的老师。服务人员就说:现在老师跟学生这么好的很难得。后来我把书送给老师,老师就说:从今天开始,我是不是要叫你师兄?我跟老师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就是老师。但是老师最欢喜的就是自己的学生对社会能尽一些心力、能有贡献。这是老师最欣慰见到的。

我们刚刚讲的这一段是言语当中的学问要谨慎。其实不只这五条,我们能静下心来观照自己讲话的心态,一有不对,就应该要修正,一定是跟善相应,一定是跟厚道相应,这样的言语才是正确的。

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四集)2007/4/8台湾桃园孔庙档名:52-180-0024

点赞推荐

佛陀会到那里去?一天风雨中,一个名叫郁低耶的苦行者来造访佛陀。阿难陀带领他到佛陀的寮房,把他介绍给佛陀认识。郁低耶坐下后,阿难陀给他送上一条毛巾拭干身上的雨水。郁低耶问佛陀道:沙行乔答摩,究竟世界是永..

有一次,佛陀借住在波婆城一位铁匠淳陀的芒果园中。身为主人的淳陀,因而有机会来见佛陀。见了面,问讯礼敬后,佛陀就问了:「淳陀!你喜欢哪一种修行人的清净修行法门?」「大德!西方的婆罗门,手拿棒杖、水瓶,头..

佛灭后的大师佛陀在七十九岁那一年的夏天雨季,到王舍城避雨安居。三个月安居期结束后,又出发往北方游化,一路上经过那难陀村、罗阅只城,进入离车族人居住的昆舍离城。当出昆舍离城,来到了竹林村时,已经到了隔年..

民国初年,章太炎先生遇到一件事情,这是他的女婿朱镜宙先生告诉我的。

大乘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世界如何变要看大众是什么想法。于是我们恍然大悟,影响别人思想的人,负的责任最大,能引导人正知正见这是佛菩萨,这是世间的大圣大贤。如果是以邪知见引导一切众生,走了错..

那天,佳芬跟妈妈吵架之后什么都没带,就只身往外跑。

在久远年代以前,有一个很有智慧的国王,名叫“镜面”。在他的国家里,除了他一人信奉佛法的真理之外,臣民们却信仰那些旁门左道,就好像怀疑日月的光明,反而去相信萤火的微亮一样。因此,这位国王常常感到很苦闷,..

从前,舍卫城中有一个富翁,名叫师质,信奉佛教。有一天,他准备了美好的饮食,虔诚地供养佛陀和僧众。佛陀受过供养,又开示一番,就领着众僧回到精舍。归来的半途,佛和僧众在河边的大树底下休息的时候,从树上跳下..

有一天早晨,黎明的曙光正向着大地开展的时候,佛陀在河畔散步。忽然,远远的地方,一个青年像发狂似的向着佛陀奔来,口中还不住叫着“我苦啊!我苦啊!”的声音。青年人走近了佛陀站的地方,佛陀用慈悯的眼光看着他..

旁白:话说学贯古今的苏东坡苏大居士一天正在修习禅定。(苏东坡徐徐出定,捻须而说)苏东坡:妙啊!妙啊!俊儿,俊儿!(俊儿上)俊儿:是,老爷!苏东坡:笔墨伺候!(俊儿端笔墨,递笔,东坡挥毫)俊儿:老爷,这..

如果你看到一颗流星,你能不能把它送给那个苦候已久的男孩。他会告诉你一个关于流星的故事。他曾经含着泪给我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个缘的开始。这个故事也是个缘的开始。缘使得那个男孩和那个女孩成为..

当这栋五层的楼房倒塌时,霜正在一楼的办公室里加班,吃着石给她送来的夜宵。他俩是一对新婚数月的小夫妻,恩爱非常。石比霜大八岁,从三年前认识起便对霜珠似宝地宠爱着。由于两人不在一个城市,几经努力仍无法调动..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修炼,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忽然有一天,..

一个个无情的误解,纷乱了幸福的脚步。当命运的死结终于用代价打开,一切都为时已晚。接婆婆来家安度晚年,结果却背离我们的初衷。结婚二年后,先生跟我商量把婆婆从乡下接来安度晚年。先生很小时父亲就过世了,他是..

2003年5月1日,土耳其东南部宾格尔省迪亚巴克尔地区发生里氏6.4级地震,不少建筑物倒塌,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土耳其中央政府和附近省份紧急向灾区派出了救援人员。5月2日清晨,当救援人员将一位身受重伤的孕妇从废..

无住是感应的原理感应,可以说是所有宗教信徒一致希望得到的体证。然而感应处处有,希求却是不可得。因为佛教认为感应是自然理则的运行,是不假外求,自然而有的;若不如是,都是颠倒妄想的魔境。说起感应,真是随处..

成孝法师往生净土前的业障今天我讲一下我对地藏法门这方面的认识,我从初学佛开始,到接触到这本经,我认为这是一本好经,但是对地藏经没有充分认识,忽略了这经的本身意义,就是一味的求愿往生,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庞氏姐妹亲见观音双双出家莫老(莫正熹老居士)继续又说出一段事:香港庇理罗士女书院,和皇仁书院,是同样出名的学院,有一个姓庞的女子,在该女书院读书毕业的。她听闻普陀山有观音现相之事,就从香港跑到上海,她..

我过午不食的经历心情激动,写得比较长,师兄们见谅。末学上周在佛前发愿过午不食,并祈请诸佛菩萨及龙天善神加持。除了实行过午不食的第一天有点不习惯以外,几天以来,由于三宝的加持,末学并没有感到饥饿或者精力..

诵持施送地藏经眼睛放光显神奇我读完地藏经有一个亲身体验,就是我一诵地藏经的时候我眼睛模糊,诵上的时候眼睛很清楚,诵下的时候我就是戴着老花镜,忽然有一天我梦见地藏王菩萨,我这个人悟性低,我也不知道,梦见..

    《大德居士》感恩您转发支持大德居士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大德居士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