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念佛入三昧


念佛有四种。一实相念佛。依实相理。念法身佛。法身清净。犹若虚空。遍一切处。实无有相可得。本无能念之心相。亦无所念之佛相。能所双亡。心佛不二。即心是佛。即佛是心。若念实相佛。则无念而念。念即无念。一心不乱。湛然常住。是为理念。

云栖云、‘念空真念。生入无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离生此。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古德云、‘一句弥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讨青天。而今好个真消息。夜半钟声到客船。’此皆明理念工夫者也。

二观想念佛。即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因韦提希夫人。生忤逆子。名阿阇世。随顺提婆达多恶友之教。夺父王位。囚闭其父。频婆娑罗王。于七重暗室之内。制止群臣。不得往见。欲令饿毙。夫人送酥蜜麸及葡萄浆。与王饮食。遂得不死。至三七日。阿阇世王问守者。老王犹存否。答曰尚在。即问何人送食。而得不死。守者白言。惟有夫人入宫。及沙门目连富楼那二人。常飞空而来。为王说法。故无法禁止。阿阇世王。闻言大怒。于是提剑欲杀其母。大臣月光及耆婆。谏之不听。遂拂袖而去。于是世王惊惧不敢杀母。乃将母闭于幽暗宫中。不令得出。韦提希悲泣雨泪。遥向耆阇崛山。顶礼释迦世尊。佛即现身。令其得见。

夫人恳切悲哀。礼佛发愿。来生不愿生此浊恶世界。愿生清净佛国。我佛即以神力。普现十方清净佛国。令其拣择。愿生何国。夫人乃拣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愿生彼国。佛即为说十六妙观。依法界心。观法界境。以为求生之要。然观法幽微。修颇不易。先观落日者。所以标想西方。而令向彼佛也。次观水。三观地。四观树。五观池。六总观。七华座。八像观。九佛身。十观音。十一势至。十二普观。十三杂观。十四十五十六。观上中下三辈。九品往生。令其舍劣而取胜也。观行成就。即得往生彼国。

三观像念佛。即静坐观佛形像。先观弥陀眉间白毫相光。毫相观成。渐次观佛面部。以及全身。观像功成。即能随身所向。皆得见佛。相好庄严。

四持名念佛。即佛说阿弥陀经。所示执持名号之法。不假参究。不必观想。不劳观像。但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或加南无(译皈依)二字。更可表示皈敬之意。念佛之法。贵在一心。口念心念。心口如一。若口念心不念。难成功效。心念口不念。此则无妨。还要念念相续。勿令间断。果然精进不懈。则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莲蕊日益增大。莲花日见光荣。这个莲蕊虽是无情之物。而有感应冥符之妙。此方众生发心念佛之时。西方莲蕊当即标名。勤惰才分。荣枯立见。还有胜劣分明之妙。功行浅深。品分高下。无量往生。不相错谬。命终往生。即生此华。此华乃脱凡壳之灵宫。安慧命之神宅。古云、‘他年净土莲开日。忆得娑婆念佛时。’

念佛之法。易则甚易。几岁孩童。一教便会。并没有甚么奥妙。难则诚难。八十老僧。尚念不好。未得一心不乱。工夫总未成功。世人每有以其易修之故。殊多不信。以为修行。必须有秘奥玄妙之法。修之方能获益。是以近来多有向修净土僧俗。舍念佛而修密宗者。殊不知净密同功。净土则清净三业。密宗则三密相应。实乃异途同归。何必舍此取彼。余生平本无门户之见。初学禅宗。后则兼修净土。深知禅净同功。先学天台。后学贤首。乃知台贤一致。始学性宗。继学相宗。了知性相不二。今对密教。亦极信仰。固知显教是佛所说。密教亦佛所说。我佛观众生之机。应得显益者。为说显教。应得密益者。为说密教。显密虽殊。同为对机应病之法药。故对显密。同一信仰。

念佛一法。切切不可看轻。乃是最简单。最圆妙。之无上法门。可谓大陀罗尼(译大总持)门。能总一切法。能持无量义。释迦说法四十九年。不出经律论三藏。三藏所诠。即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经为定学藏。律为戒学藏。论为慧学藏。一句弥陀名号。一心称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学。其圆妙为何如耶。

念佛何以能具戒学。楞严经云。‘所谓摄心为戒。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而念佛正是摄心之法。佛知众生。第六意识妄想心。念念攀缘。六尘境界。多诸散乱。如妄心攀色尘之缘。而起贪嗔痴之惑。造杀盗淫等业。毁诸戒律。攀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缘。亦复如是。

佛教众生。称念佛名。即是以念佛之正念。止息攀缘之妄念。倘妄心攀色尘之缘。即专念阿弥陀佛。净念相继。自不随色尘所转。摄归念佛之正念矣。攀声尘等缘。一一如是。自然不至破戒作恶。妄心如马。六尘如六条马路。佛号如马缰。念佛者。如御马之人。其马欲向各马路奔驰时。其缰在手。即把勒回。既不攀缘。妄念自无。不至犯戒。即是以念佛摄心为戒也。

念佛念到念念与佛相应。诸念当然不起。意业便得清净。则众戒自然具足。身口二戒。亦由意业所起。身业作杀盗淫。乃是意业所驱使。意业不想杀盗淫。身业自不至犯戒。口业说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亦是意言所发现。意业不想说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口业亦不至犯戒。故念佛称为净业法门。一念佛名。能净三业。此岂不是念佛。具足戒学之明证也。

念佛何以能具定学。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不乱即是定。此乃万世持名念佛。从出之大原。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亦即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一心者。专一其心。纯一无杂。不乱者。湛然寂静。而不动乱。既得一心。自然不乱。果能不乱。才是一心。念佛念至一心不乱。其定力为何如耶。

佛之所以教人念佛者。正以众生之心。多随境转。从朝至暮。从年竟岁。从生至死。都是对境生心。念念分别。起灭不停。纷乱无绪。例如眼根见色。无论是好是丑。则被色动。耳根闻声。无论是赞是谤。则被声动。鼻根嗅气。无论是香是臭。则被气动。舌根尝味。无论是美是恶。则被味动。身根对触。无论是违是顺。则被触动。意根缘法。无论合意不合意。则被法动。故佛教人一心念佛。不起妄念。不为境动。如果专念于佛。心不攀外境之缘。净念相继。则六根都摄如如不动。即入三摩地(译正定)矣。

或问念佛。如何可以不为境动。答曰、念佛之时。其心归一。心念于佛。佛不离心。六根虽是对境。而不攀缘。自然不为境动。所谓百花丛里过。叶叶不沾裳。我身如佛殿。六根如六门。念佛之心。如殿中人。佛即殿中佛。其人在殿中。瞻仰恋慕于佛。一心专注不散。则虽六门洞开。门外所有种种境界。浑然不见、不闻、不知、不觉。念佛亦复如是。念得心空境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分别不生。如古德云。‘铁牛那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自然不被境动矣。

又一心不乱。即念佛三昧功成。三昧是印度语。译为正定。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即得正定。如成具光明定意经云。‘空闲寂寞。而一其心。在众烦恼。而一其心。乃至褒讪利失。善恶等处。而一其心。’念佛能得一心。此岂不是念佛。具足定学之明证耶。

念佛何以能具慧学。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具有佛慧。昔日世尊。于菩提树下。腊月八日。夜睹明星。忽然悟道。三叹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世尊亲见此理。欲令众生。证入佛慧。故教人持名念佛。即是离妄想。得智慧之妙法也。

众生虽具佛慧。奈为无始一念无明所误。从迷积迷。以历尘劫。无量妄想烦恼。障蔽自心。以致本有佛慧。不得现前。喻如净镜。本具光明。而为尘垢所障。净光隐没。众生之心如净镜。本具佛慧。如镜中本有光明。粗细妄想烦恼。如所有尘垢。镜上尘垢。须假擦磨之功。而得清净。心中妄想烦恼。必仗念佛之力。可以断除。

佛之教人称念佛名。即授以擦磨心镜。断除妄想烦恼之法。行、住、坐、卧。不离一句佛号。念兹在兹。无有间断。则妄想自离。而佛慧自发。此即念佛。能发慧学之功用。

念佛三昧。又名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彼方所。端身正向。(向西方)能于一佛。念念相继。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阿难所闻说法。犹住量数。若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一切分别。皆悉了知。昼夜宣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此岂非念佛具足慧学之明证耶。

点赞推荐

民国初年,章太炎先生遇到一件事情,这是他的女婿朱镜宙先生告诉我的。

大乘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世界如何变要看大众是什么想法。于是我们恍然大悟,影响别人思想的人,负的责任最大,能引导人正知正见这是佛菩萨,这是世间的大圣大贤。如果是以邪知见引导一切众生,走了错..

那天,佳芬跟妈妈吵架之后什么都没带,就只身往外跑。

在久远年代以前,有一个很有智慧的国王,名叫“镜面”。在他的国家里,除了他一人信奉佛法的真理之外,臣民们却信仰那些旁门左道,就好像怀疑日月的光明,反而去相信萤火的微亮一样。因此,这位国王常常感到很苦闷,..

从前,舍卫城中有一个富翁,名叫师质,信奉佛教。有一天,他准备了美好的饮食,虔诚地供养佛陀和僧众。佛陀受过供养,又开示一番,就领着众僧回到精舍。归来的半途,佛和僧众在河边的大树底下休息的时候,从树上跳下..

有一天早晨,黎明的曙光正向着大地开展的时候,佛陀在河畔散步。忽然,远远的地方,一个青年像发狂似的向着佛陀奔来,口中还不住叫着“我苦啊!我苦啊!”的声音。青年人走近了佛陀站的地方,佛陀用慈悯的眼光看着他..

旁白:话说学贯古今的苏东坡苏大居士一天正在修习禅定。(苏东坡徐徐出定,捻须而说)苏东坡:妙啊!妙啊!俊儿,俊儿!(俊儿上)俊儿:是,老爷!苏东坡:笔墨伺候!(俊儿端笔墨,递笔,东坡挥毫)俊儿:老爷,这..

如果你看到一颗流星,你能不能把它送给那个苦候已久的男孩。他会告诉你一个关于流星的故事。他曾经含着泪给我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个缘的开始。这个故事也是个缘的开始。缘使得那个男孩和那个女孩成为..

当这栋五层的楼房倒塌时,霜正在一楼的办公室里加班,吃着石给她送来的夜宵。他俩是一对新婚数月的小夫妻,恩爱非常。石比霜大八岁,从三年前认识起便对霜珠似宝地宠爱着。由于两人不在一个城市,几经努力仍无法调动..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修炼,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忽然有一天,..

一个个无情的误解,纷乱了幸福的脚步。当命运的死结终于用代价打开,一切都为时已晚。接婆婆来家安度晚年,结果却背离我们的初衷。结婚二年后,先生跟我商量把婆婆从乡下接来安度晚年。先生很小时父亲就过世了,他是..

2003年5月1日,土耳其东南部宾格尔省迪亚巴克尔地区发生里氏6.4级地震,不少建筑物倒塌,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土耳其中央政府和附近省份紧急向灾区派出了救援人员。5月2日清晨,当救援人员将一位身受重伤的孕妇从废..

无住是感应的原理感应,可以说是所有宗教信徒一致希望得到的体证。然而感应处处有,希求却是不可得。因为佛教认为感应是自然理则的运行,是不假外求,自然而有的;若不如是,都是颠倒妄想的魔境。说起感应,真是随处..

成孝法师往生净土前的业障今天我讲一下我对地藏法门这方面的认识,我从初学佛开始,到接触到这本经,我认为这是一本好经,但是对地藏经没有充分认识,忽略了这经的本身意义,就是一味的求愿往生,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庞氏姐妹亲见观音双双出家莫老(莫正熹老居士)继续又说出一段事:香港庇理罗士女书院,和皇仁书院,是同样出名的学院,有一个姓庞的女子,在该女书院读书毕业的。她听闻普陀山有观音现相之事,就从香港跑到上海,她..

我过午不食的经历心情激动,写得比较长,师兄们见谅。末学上周在佛前发愿过午不食,并祈请诸佛菩萨及龙天善神加持。除了实行过午不食的第一天有点不习惯以外,几天以来,由于三宝的加持,末学并没有感到饥饿或者精力..

诵持施送地藏经眼睛放光显神奇我读完地藏经有一个亲身体验,就是我一诵地藏经的时候我眼睛模糊,诵上的时候眼睛很清楚,诵下的时候我就是戴着老花镜,忽然有一天我梦见地藏王菩萨,我这个人悟性低,我也不知道,梦见..

诵经送走两冤亲债主我的大灾大难日都出现在佛菩萨圣诞日,三十六岁,四月初八黑夜差点烟闷死,三十七岁又在新天堡车管所出了大车祸,最后二月十九出的车祸,我就在医院急诊室住了十五天,一共在医院住了四十多天,最..

一位北大硕士的学佛之路——人生定位无论在汉地还是藏地,都有一些人从小就因前世同行等流果的熏染,而致很小时便与佛法结下了不解的缘分。如果他们前世与佛的因缘比较深的话,那这一世与佛法的渊源也更为殊胜。他们..

感动:三袋米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

    《佛学入门》感恩您转发支持佛学入门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佛学入门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2/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