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版”佛教徒不知你碰到过没有,这些预防手段还是先学为妙


古德法华偈颂云:“六万余言七轴装,无边妙意广含藏,白玉齿边流舍利,红莲舌上放毫光,喉中甘露涓涓润,口内醍醐滴滴凉,假饶造罪过山岳,不须妙法两三行。”跟大家分享一下。

“六万余言七轴装”,《法华经》有六万多字,“七轴装”应该是七卷的意思。

“无边妙意广含藏”,什么叫“妙”?不可思议。轮回是可以思议的。大家看着好、看着坏,都记忆犹新、印象深刻,但是佛法告诉你,那不是真的,不是固定的。每个人,包括我们自己,都不是固定的,所以你才能够解脱自在。

“白玉齿边流舍利”,就是我们在读诵的时候,口在读诵,心里在想,身体在相应。所谓的“舍利”就是法舍利。我要告诉诸位的是:骨舍利不如法舍利。骨舍利是戒、定、慧的结晶,法舍利就让你能够拥有这样的结晶。现实中,我们很多人重视骨舍利,而不重视法舍利——就是我们读的《法华经》,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红莲舌上放毫光”,人们都焦虑、苦恼,我们去转化的时候,本来就没有一个固定实在的焦虑、苦恼,我们就解脱了——火焰化红莲。“红莲舌上放毫光”,毫光是佛的征兆,就是你可以作佛,你今天读《法华经》你就可以有一颗成佛的种子。

“喉中甘露涓涓润”,你在念的时候,你发现它是救苦救难的,它是解除我们烦恼的,它是细水长流滋润我们自己的,当然也会影响别人。

“口内醍醐滴滴凉”,所谓醍醐灌顶就是妙药。我们自己焦虑、苦恼的时候,就会让我们清凉自在。

“假饶造罪过山岳”,就是假使无量劫来,我们所造的罪业,像山那么高,像五岳那么高,非常之多,让人望而生畏。

“不须妙法两三行”,我们现在,佛教的江湖上,经常有人说“消业障”,那我今天告诉诸位的就是:你身体做不到,就是业障;你管不住自己的嘴,就是业障;你思想想不开就是业障。前几天,我们接待一个局长的妹夫。妹妹没了,就说那魂在他身上,吓蒙了,黑天白天不敢睡觉,蒙了。谁说的?是佛教徒说的。什么样的佛教徒?山寨版的,这种山寨版的影响更大,影响更广。所以,我们要提高警惕,依教奉行,以法为师,依法不依人,很重要。如果我们真明白了,原来我们所造的罪业,也不过是“过去心不可得”,那你还纠结什么?“不须妙法两三行”,《妙法莲华经》几行就可以消你的业障,为什么我们今天不珍惜呢?我们很多佛教徒不务正业,连三皈依都没有做到,让人很失望、很遗憾。所以,我们今天扪心自问,应当警醒自己,激发自己依教奉行。

《法华经》序品中有:“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这两三句就可以度人了。什么意思?

“以慈修身”,我们去结缘,要给别人欢喜,别人痛苦我们应该帮忙;

“善入佛慧”,心里平衡,即使别人不赞叹我们,不感恩我们,我们心里也平衡。因为你要成佛,你要解脱,你凭什么做交易?

“通达大智”,大智就是你明白,六道轮回都是幻化的。

“到于彼岸”,解脱自在。

这个应该是又有“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我们现在在干什么?哪是大法?搞什么狐仙、黄仙附体,这些个跟佛法有关系吗?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这样的东西是有广阔的市场,打着学佛的招牌,做着跟佛法完全不相应的事情,这样的人特别热闹,特别多。

在经文中有二万日月灯明佛,都是同名同号。最后一位佛叫日月灯明佛,他未出家前有八个王子。因他为妙光菩萨说大乘经的因缘——妙光菩萨是文殊菩萨的前身,所以,日月灯明佛说《妙法莲华经》。说多长时间?六十小劫。一劫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成住坏空、生住异灭,比我们的生命要长多了。说六十小劫的时候,佛身心不动,他不会动座位。听众怎么样?“听佛所说,谓如食顷”,听的人就像听一顿饭的时间。可见,时间和空间是不固定的。所以我们老往西边去找,找西方极乐世界,那我告诉你,极乐世界在你心里。你要想得开,你就没有业障;你的心净了,你的佛土就净了,可谓法喜充满、不可思议!当然,为什么不可思议?因为你现在是人。你现在是人,你就永远也想不明白;你如果改变了你做人的想法,就会明白,原来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弥勒菩萨问文殊菩萨,释迦牟尼佛光明神通的瑞相,这是《法华经》的因缘。为什么弥勒菩萨要问?因为他未来要成佛。为什么要问文殊菩萨?他代表智慧。弥勒菩萨代表我们的未来,学佛者的未来;文殊菩萨代表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佛教徒。你如果没有智慧,你是盲修瞎炼的;没有智慧,你的方便就是随便、是借口、是一种愚昧、是一种误导。文殊菩萨就对弥勒菩萨说:“今佛世尊欲说大法语。”什么叫大法?就是大乘,大乘就不是小乘,不是我们所想象的,我们的局限和困扰。

日月灯明佛说完《妙法莲华经》就入灭了,就灭度了,然后把八个王子就交给了妙光菩萨,妙光菩萨就是他们的老师。八个王子中最后一个王子叫燃灯佛。燃灯佛是谁的师父?是释迦牟尼佛,燃灯佛给他授记的。请大家注意,我们现实生活中,居然在黑龙江出来一个燃灯古佛,特别可笑。但是,一帮傻子在那里折腾,骗了太多的人。什么叫末法?“听邪不听正,听骗不听劝”就是末法,末法的征兆是人的问题,不是佛法的问题。《法华经》多好!可有几个人真正地、认真地去读诵?没有几个的。

妙光菩萨有八百弟子请教日月灯明如来讲《妙法莲华经》。这位妙光如来就是文殊菩萨的前身,这八百弟子中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求名”——贪名利养,求名、求利。发心比释迦牟尼佛都早,但是他还是成佛了,只是成佛比较慢。他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他学佛非常早,虽然求名求利,但是最后他必须明白,他也必然要明白,这个名、利都不可靠,都是过程,你只努力就好。我们现在追名逐利的结果有太多的后遗症。如果有太多的后遗症,我们不安全了;如果我们不健康,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这个东西?所以,佛教徒不是怕追求,可以追求,可以努力,可以成功,但是我们所追求努力的不过是一个过程。当然,我们也可以去结缘。

“求名”就是弥勒菩萨,他原来是妙光菩萨的弟子。所以,今天——现在世,这位“求名”就是弥勒,向文殊菩萨请教——就是原来的妙光菩萨,佛教就讲因缘的,这就是因果。我们现在江湖上居然有人会看因果,有人会超拔?这其实都是鬼话。谁给你认证的?在书中所说的佛法都是佛给印证的。佛说的才是经,至少是佛给印证的才是经,个人说的不算。所以,佛教徒从来不搞个人崇拜。但是,我们今天的佛教江湖很混乱、很糟糕,我也希望借着我们读诵《法华经》这样一个因缘,大家要提高警惕。骗子的服务态度一定是最好的,这里边有太多的佛托,太多的故事,请大家一定要注意。

你究竟是要慧命,你还要热闹?如果你要热闹,那你跟着随波逐流就好了;要慧命,你就应当耐得住孤独和寂寞,要有规则,按规则办事。此中因缘微妙复杂,不过是缘起,缘起甚深、甚深……所以佛法是清净的缘起法,我们是染污的缘起,所以追名逐利、认假为真;佛菩萨是清净的缘起,让大家解脱自在。说无常变化;说无我,没有主宰性、实在性;说解脱,要超越生死轮回。所以,哪里有什么附体?说这些干什么?说这些就是别有用心,就是江湖骗子。

虽然如是,然则请法一句又当如何举扬?

累劫寻觅正法传,几回迷途亦徘徊,

此时又逢法华会,似曾相识续前缘。

点赞推荐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者,此有二义:一者,余门学道,万里迢遥,念佛往生,古称径路。而念佛一法,复有多门,今此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鹤冲鹏举,骥骤龙飞,不疾不行,而速而至,径中径矣。《弥陀疏钞..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演培法师(1917~1996年)江苏江都人,俗姓李。号谛观。年十二,依高邮临泽福田庵常善和尚披剃。十八岁,于宝应福寿院受具足戒。初就观宗讲寺受天台教观,次游闽南、觉津、汉藏诸学院,研习性、相二宗之旨,兼闻西藏..

敏不息尊者敏不息尊者,敏,即智。尊者机根聪明锋利,又勤于修习,己获佛的智慧,有如江水川流不息,既断烦恼,达于法空,破吾我之相,破一异之相,怜悯众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乐,便随其意而拔苦与乐,永不止..

关于婴灵超度的亲身经历缘主的劝谏文日后我们把缘主写的文章,也专门整理下,名字便叫做《关于婴灵的缘主劝谏文》,便按照第一、二、三篇的顺序来发。也希望很多已经超度过的缘主,都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写一下,或许师..

去佛教修行之前,先学学佛教是如何戒酒的我们都知道,酒戒是释教底子五戒之一,假如受了酒戒,就不能够再喝酒了。那佛陀为什么要拟定酒戒呢?其实酒戒只是遮戒,不是性戒,喝酒自身并没有多大的过错,但是假如喝酒多..

在佛陀时代,摩竭陀国的王舍城中,住有一个名叫室利笈多的人,他在王舍城中,也有些名望,所以大家称他为室利笈多长者,但他却是露形裸体外道的忠实信徒。佛陀是救人救世并救一切众生的大慈悲父,只有劝化外道,改邪..

以下以五个故事来说明,情缘与爱欲的感人及对修行影响的深远,希望药师山佛弟子们深思。故事(一)话说三千五百年前,释某某为道场高僧,多生多世为清修者,以戒为师,累生累世以办道业、盖道场成就众多修行者,是一..

一般我们只能看到经书上所记述的,五阴净了是何等何等的境界。实际上到了真净现前时,我们还是难以区别啊!我在云居山跟随虚云老和尚的时期,有过一个亲身的体会。老和尚那时已是一百一十八岁了,他在中午休息时,有..

一点事情不如你的意,马上那个无明就来了,这也是业啊,修行就叫你在境界上面修,看你念头动不动啊!一切好好的,如你的意,那哪叫修啊?一个事情不如意马上就不行了,那就不叫修啦。就在不如意事上才能修啊,才叫改..

佛法传到中国来,唐、宋大兴的时期,多少文人、伟人在宗门下这个法门上得到了大的利益。到明朝时期就出现了一千七百公案。宗门下这一法是直接了透、最上乘的法。如果你过去真的有个深厚的善根,在这个法门上也修行过..

遍计执:错误的联想 这个遍计执的意思,简单地讲,就是一种相似的影像,就是我们的内心跟外在人事的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一个感受,这个感受接下来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想法,这个想法就有问题了,心中就有很多..

不论怎么称心如意,不能没有危机意识。(图像来历:材料图像)人在人间日子,尽管将来一往无前,春风得意,处处逢源,样样利市;可是,不论你再怎么称心如意,都不能没有危机意识。飓风来了,你需求有预备洋钉木板的..

般若是梵语(prajna),又作波若、般罗若、钵剌若。华译为智慧,谓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是名智慧。般若可分为三种:一、实相般若:实相(梵语dharmata)即众生本具真如,离一切虚妄相,为般若之实性,这是..

般若(bōrě),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 ,意为“终极才智”、“辨识才智”。专指:照实认知全部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才智。以品种而言,般若有..

汉语的“才智”非本有之语词,是出自释教的外来语。如《增一阿含经》曰:“才智无量,决了诸疑。”但梵学以为,智与慧二字又有不同。《大乘义章》九:“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异”。《瑜伽论记》曰:“梵云般若..

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者,七地仅名现相,八地乃得无生,而亟欲灭生以求无生,弥求弥远。今以求生净土,乃悟无生,入有得空,即凡成圣,可谓通玄秘诀,换骨神丹。这是教起所因第九重法义净土法门善巧显示:因于信..

佛是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以及由他所说出、记载在经典中的十方诸佛。譬如: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等等。以释迦牟尼佛来说,他是佛教的创立者,我们今天所以能听闻佛法,受到佛教的滋润..

    《入门》感恩您转发支持入门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入门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243/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