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并不仅是吃的问题 而在于心的修行


素食并不仅是吃的问题,也不仅是不吃动物的问题,例如五辛对素食者的负面影响就非常严重,这并非是因为素食者肠胃差了,而是因为素食者的身心感受都很灵敏,素食本身是一个修心的过程。李宇铭博士的这篇文章对于素食者的外在形式与内在追求做了一个较为深刻的解析,告诉我们吃素的意义绝非我们仅仅理解的不吃肉,而是一种生命的升华与心灵的修行。

素食不就是讲饮食的问题吗?还有什么其他的?当然不止了!

就好像驾车那样,一开始学习驾驶的人会问:如何开车?刹车?拐弯?车子坏了怎么办?……但是,当一个人学会驾车了,这些事情都不再考虑了,就会转而开始真正驾车的目的:节省时间到达目的地?为了谋生赚钱送货载客?为了驾驶郊游乐趣?……

谈素食,初尝素食的人都会很关注素食的问题,例如怎么吃啊?吃什么啊?如何吃得健康啊?……当这些基本问题都解决了之后,学会怎么素食了,这些事情就不在考虑之列,转而到真正开始素食的目的——每一个人选择吃素的目的都不同,有人为了健康治病、环保人权、保护动物、宗教信仰……

这篇文章,想指出一个所有素食者都能够体会到的共同目的:“静心”

No.1:

素食并不止于不吃动物

很多人以为,素食就是指不吃肉,只吃植物性食物。这虽然也是素食的基本定义,但是素食者还有不同看法。例如佛家的素食者,主张不吃五辛,即葱蒜韭菜等植物都不吃;又如印度修炼瑜伽者,主张不吃惰性食物,其中就包括了菇菌类。

为何这些植物性的东西素食者不能吃?先说葱蒜,在《黄帝内经》中有一段话说:“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薰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灵枢·五味论》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葱、蒜、韭菜等辛味食物,多食则让人“洞心”,是指食物进入胃之后,其气上行太过,气有余而留在心下,故此出现一种不适感觉。“洞心”通俗一点的讲,其实就是“心烦”吧,称为洞心是强调一种空虚感,胸中空洞不适感觉。

至于说“惰性食物”,则是指吃了之后让人感觉怠倦乏力、迟钝昏沉的食物,就是让人“懒惰”的食物吧。这类食物之中以“菇菌类”为代表,各种香菇、木耳等食物,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是从发霉腐烂的地方生长出来的,没有太阳照射,故此其性阴沉,不少菌类更是有毒性的,这就可以理解为阴性十分强烈了。菇菌类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属于“寒湿”的食物,食后让人意志消沉。在修炼瑜伽者的角度看,惰性食物不单包括香菇,各种鱼肉、鸡蛋、葱蒜、烟酒、毒品、腐烂食品都包括在内。

No.2:

为何素食者会受到五辛影响?

素食者不吃五辛、惰性食物,其实就是这些食物会影响人体,让人觉得心烦、昏沉。其实这些感觉,非素食者也会拥有,例如吃了洋葱之后觉得有口气,其实就是一种心烦,只是这种不适感觉在素食者身上尤为明显。

为何非素食者感觉不出来?这就是“荤食”的作用影响了。这就好像一个人,进入一家很吵的酒吧里面去,一开始觉得很吵,觉得心跳加速,但在里面几个小时之后就适应了,到离开踏出门口时才发现,原来外面世界十分宁静;又例如刚进入一个新装修的房子里面,有一股油漆的化学品气味,觉得十分难闻,但没多久之后就适应了,嗅觉没感觉到问题,要到下一次再进门时才闻得到。

这就是一个人的适应能力,假如长期吃肉、吃这些五辛惰性食物的人,身体长期浸泡在“喧闹”、“气味浓烈”的环境,其实身体也有不适感觉,但是都被掩盖了,自己感觉不到。长期这种饮食的人,身体也有心烦昏沉的不舒服,只不过自己不察觉,更变成了自己的一种性格,例如爱发脾气、意志消沉,甚至变成一种体质,长期疲乏劳累,却没有想过是饮食所致。

由于素食者饮食清淡洁净,就好像长期在一个宁静舒适的环境里面生活,假如外面有一点噪音、一些臭气,就容易感觉得到了。故此素食者就连五辛、香菇等食物,吃下去也容易感觉到不舒服,这并不是因为素食者的肠胃差了,而是素食者的身心比较灵敏,容易感觉到自己内心与外界的变化,更喜欢保持平静。

No.3:

素食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从这些角度看,素食者并非单纯是不吃肉,素食者选择食物的目的,除了有考虑不杀生的原因外,终极的目标是“修心”。

很简单吧,选择“不吃肉”的想法,本身已经是对内心的一种挑战了,戒除吃肉就是解除“心瘾”,这种心瘾某种程度就是指一种长期的心烦意乱、内心不平静,也是长期吃肉所导致的一种身心状态。

进一步看,不吃肉以后,不代表内心就一定平静。人的内心还是会受到七情六欲、外在环境变化所影响,但因为素食者平素内心经常保持平静,容易察觉到外在影响,不会情欲被带走了而不自知,寻找各种方法让自己变得更加平稳。因此在食物的选择上,让自己心烦昏沉的食物,都尽量避免。

在儒家与道家的典籍中,有不少记载说当时每于求道、求学,或者祭祀的时候,都主张斋戒,如《南华真经》说:“颜+回问道于孔子,孔子曰:汝斋戒,吾将语汝。顔回曰:回居贫,唯不饮酒,不茹荤久矣。孔子曰:是祭祝之斋,非心斋也。”

而在这段话里面,孔子更指出了一个观点叫“心斋”,就是说不吃肉喝酒只是“祭祝之斋”而已,更重要的是“心斋”,就是指内心的洁净、安宁了,有这种心态,才容易学好大道。

由此可见,提倡“素食”的概念比“吃斋”更深一层,素食并非单纯的禁忌、受戒,而是希望在调整饮食的过程中,让自己内心清净。

No.4:

素食是为了“身心合一”

透过饮食改变影响身心,这就告诉了人们,饮食并非单纯为了身体需要了。人们在吃饭的问题上,比较多考虑是否足够营养?是否能让身体健康?如何吃能帮助治病养生?……这些想法,对于素食来说还未到一个最高层次——饮食对人内心的直接影响。

西方有一句话说:“Youarewhatyoueat.”(你吃什么,你就是什么),人会被食物的性质影响自己的性格,其实中国传统也有这种观点,就好像笔者在《评素食之六:中医如何看素食?》一文中,指出《黄帝内经》中记载了吃肉的人的性格放纵、骄傲、刚烈,正好反映了吃肉对人性情的影响。

肉食之中含有“尸毒”,除了是对人体健康不良的毒素外,更指动物在被杀之时的愤怒、痛苦、恐惧的情绪,人类吃下以后,也会被这些情绪所影响。因此所谓“荤食”,为何让人头脑昏沉,就是指这些食物本身的特性不好了。

素食改变人内心,倒过来说,决定素食已经是内心的转变。一个人要从非素食而改变为素食,本身已经是心先变了,立志转变自己,之后才决定在饮食上改变。而在饮食改变之后,内心又逐步随着身体洁净而变化,互为因果。

素食并非单纯一种饮食习惯,而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态度、人生观念,代表了前卫的绿色思想,亦是回归传统的饮食方法,是通过饮食修行,让自己身心合一,甚至与自然共融。

这也是素食者容易快乐的原因,真正的快乐并非来自欲望的满足,而是当自己内心平静、身心调和、欲求减少,这种祥和美满的状态,正是持久快乐的源泉。

这些年来,仍不断有人问:你为什么吃素啊?现在的回答越来越简单了: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喜欢吃吧。

要找原因的话,可以说上一大堆,但是又好像没有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其实是什么原因,已经不重要了。就好像有人喜欢画画,开始的时候可能是有某种机缘让他开始去学,但是当他画了几十年后,哪个开始的原因,已经不重要了。喜欢的就去做吧,随心所欲,率性而为,这样的人生不是很快活嘛?

No.5:

素食是情志养生

素食调养情志的益处,对非素食者来说是很难体会的。我吃素到现在八年了,到后来才逐渐感受得到这个益处,是一开始所没有想过的。我可以用一个比喻,就好像你上了一辆充满塑料气味的旅游车上,一开始觉得不适应,但是过一会就习惯了,不觉得它的存在。

实际上,我们大部份凡夫俗子,头脑天天充满思虑,杂念自己跳出来控制不住,可是我们都没有察觉这些念头,随波逐流的跟着杂念走。吃素之后,由于没有了“荤”的烦,内心逐渐变得平静,于是就容易察觉自己的杂念了。

吃素的人能够做到“我行我素”,顺心而行,不拘束于世俗的看法,而独行己路又不害怕。不是这样嘛,素食者在现代的社会中还是占少数,但是他们仍然能够坚持吃素,就知道他们具有强大的内心,足以抵抗诱惑、舆论等外在的影响。

这就是“逆流而上”,“不随波逐流”了,假如一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杂念,内心完全能够收到控制,那样也必然能够控制自己的“言行”,达致“心想事成”,想甚么就做什麽的表里合一状态,能够如此顺心而行,不正是人生的最高层次嘛?

李宇铭博士,在北京行医的香港人,坚持传统中医,分清中西医学;独尊仲景学说,临床只用经方;素食多年,崇尚简朴自然生活,主张全人医治,身心合一。著有《中医学神》、《中医不切西瓜》等书。

点赞推荐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者,此有二义:一者,余门学道,万里迢遥,念佛往生,古称径路。而念佛一法,复有多门,今此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鹤冲鹏举,骥骤龙飞,不疾不行,而速而至,径中径矣。《弥陀疏钞..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演培法师(1917~1996年)江苏江都人,俗姓李。号谛观。年十二,依高邮临泽福田庵常善和尚披剃。十八岁,于宝应福寿院受具足戒。初就观宗讲寺受天台教观,次游闽南、觉津、汉藏诸学院,研习性、相二宗之旨,兼闻西藏..

敏不息尊者敏不息尊者,敏,即智。尊者机根聪明锋利,又勤于修习,己获佛的智慧,有如江水川流不息,既断烦恼,达于法空,破吾我之相,破一异之相,怜悯众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乐,便随其意而拔苦与乐,永不止..

关于婴灵超度的亲身经历缘主的劝谏文日后我们把缘主写的文章,也专门整理下,名字便叫做《关于婴灵的缘主劝谏文》,便按照第一、二、三篇的顺序来发。也希望很多已经超度过的缘主,都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写一下,或许师..

去佛教修行之前,先学学佛教是如何戒酒的我们都知道,酒戒是释教底子五戒之一,假如受了酒戒,就不能够再喝酒了。那佛陀为什么要拟定酒戒呢?其实酒戒只是遮戒,不是性戒,喝酒自身并没有多大的过错,但是假如喝酒多..

在佛陀时代,摩竭陀国的王舍城中,住有一个名叫室利笈多的人,他在王舍城中,也有些名望,所以大家称他为室利笈多长者,但他却是露形裸体外道的忠实信徒。佛陀是救人救世并救一切众生的大慈悲父,只有劝化外道,改邪..

以下以五个故事来说明,情缘与爱欲的感人及对修行影响的深远,希望药师山佛弟子们深思。故事(一)话说三千五百年前,释某某为道场高僧,多生多世为清修者,以戒为师,累生累世以办道业、盖道场成就众多修行者,是一..

一般我们只能看到经书上所记述的,五阴净了是何等何等的境界。实际上到了真净现前时,我们还是难以区别啊!我在云居山跟随虚云老和尚的时期,有过一个亲身的体会。老和尚那时已是一百一十八岁了,他在中午休息时,有..

一点事情不如你的意,马上那个无明就来了,这也是业啊,修行就叫你在境界上面修,看你念头动不动啊!一切好好的,如你的意,那哪叫修啊?一个事情不如意马上就不行了,那就不叫修啦。就在不如意事上才能修啊,才叫改..

佛法传到中国来,唐、宋大兴的时期,多少文人、伟人在宗门下这个法门上得到了大的利益。到明朝时期就出现了一千七百公案。宗门下这一法是直接了透、最上乘的法。如果你过去真的有个深厚的善根,在这个法门上也修行过..

遍计执:错误的联想 这个遍计执的意思,简单地讲,就是一种相似的影像,就是我们的内心跟外在人事的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一个感受,这个感受接下来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想法,这个想法就有问题了,心中就有很多..

不论怎么称心如意,不能没有危机意识。(图像来历:材料图像)人在人间日子,尽管将来一往无前,春风得意,处处逢源,样样利市;可是,不论你再怎么称心如意,都不能没有危机意识。飓风来了,你需求有预备洋钉木板的..

般若是梵语(prajna),又作波若、般罗若、钵剌若。华译为智慧,谓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是名智慧。般若可分为三种:一、实相般若:实相(梵语dharmata)即众生本具真如,离一切虚妄相,为般若之实性,这是..

般若(bōrě),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 ,意为“终极才智”、“辨识才智”。专指:照实认知全部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才智。以品种而言,般若有..

汉语的“才智”非本有之语词,是出自释教的外来语。如《增一阿含经》曰:“才智无量,决了诸疑。”但梵学以为,智与慧二字又有不同。《大乘义章》九:“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异”。《瑜伽论记》曰:“梵云般若..

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者,七地仅名现相,八地乃得无生,而亟欲灭生以求无生,弥求弥远。今以求生净土,乃悟无生,入有得空,即凡成圣,可谓通玄秘诀,换骨神丹。这是教起所因第九重法义净土法门善巧显示:因于信..

佛是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以及由他所说出、记载在经典中的十方诸佛。譬如: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等等。以释迦牟尼佛来说,他是佛教的创立者,我们今天所以能听闻佛法,受到佛教的滋润..

    《入门》感恩您转发支持入门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入门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243/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