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的误区


1、出家的大体情况

一个人要舍俗出家,过另一种生活,也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容易事。佛教是讲「因缘」的,出家人各人都有各人的因缘,决不相同,但大体分析归纳起来,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为破解生死真諦,追求人生真理,闻道则喜,不惜身命者。这样的出家人很少,但却是楷模和榜样。他们的事蹟往往给后人以极大的激励和鼓舞。如现代高僧虚云、倓虚、太虚、印顺法师等。

二是出於对佛教的真心嚮往和喜好,并对世俗生活发生厌倦者。这样的出家人数量较多。

三是在世俗生活中遭遇挫折,遁入佛门,寻求解脱者。这样的出家人在僧团中佔有一定比例。

四是将出家作为生存之道或一种社会职业的,个别的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另有所图者。

2、未婚者出家的误区

身处於滚滚红尘的学佛青年,究竟要选择婚姻、家庭做为修行的道场呢?或是出家生活为道场?这是一部分居士十分困惑的问题。

一般而言,对绝大多数学佛青年,选择婚姻、家庭做为修行的道场较为合适。学佛青年若宿根深厚,人欲淡薄,无情爱因缘,道心坚固,具备出家的各种条件,可以尝试选择出家修道;但不宜马上出家,最好用一段时期来瞭解与实践,看自己是否适应寺庙生活。

一些到寺庙出家的居士,由於对寺庙过於理想化,开头十分积极,几个月下来,则烦恼丛生,最后还是回了家,这部分人以城市青年居多。

还有一些青年居士,他们大学毕业,为出家而入寺庙,但最后却选择了即不出家,又不回家的方式,帮寺庙做事谋生;或从甲庙到乙庙,不断更换,几年下来,几乎走遍大江南北。其学有所长的专业,则早已荒废……。

刚走上社会的青年,最好先工作几年,以报国家、家庭培育之恩,并熟悉世间法,然后再出家也不迟。这期间,也可观察审视世俗生活,究竟对自己有多大的诱惑,若心不贪恋,则出家较为合适。切不可一时衝动,剃度出家,最后却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个别的甚则演变成「佛油子。」

如果有情爱因缘,或爱欲心较重,这种情况宜於恋爱结婚。男女双方都学佛,当然最好;因为常见一些家庭,婚后因信仰不同,而生出种种矛盾,甚至很长时间双方都无法沟通。如果一方不信仰佛教,应以方便渐渐引导,使其接受佛法,双双修学。

双方若已决定承受婚姻之事,那就要双方相互照顾互相鼓励,在此生结善缘,使双方感情生活和谐,建设佛化家庭。。

3、已婚者出家的误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已婚者也心存出家念头,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1)、未婚前已入佛门,中年之后滋生出家之念;

(2)、婚后学佛,颇感人生苦短,萌发出家之想;

(3)、家庭存在诸多矛盾,故希望走出家之路,以解脱(摆脱)烦恼。

近十餘年来,在佛教中出家为僧、尼的人数持续增长,每年仅汉传佛教受戒人数,平均为3000人以上;其中已婚者占相当比例,他(她)来自城乡各地,不乏干部、职工、知识份子。以四川色达五明佛学院为例,全学院僧尼最多时达八千余人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佛学院,其中汉族僧人就达500余人,分别来自除西藏外的二十多个省、自治区。

已婚者的出家,有的很顺利,特别是全家皆学佛的,还会得到相互妥善的帮助,包括精神、资金的支持;甚至还有夫妻双双出家的。

但有的则不那麼幸运,除了遭至反对,还遗留下一些现实问题:如工作移交、经济财產、老人赡养、子女问题。总之,已婚者出家,会程度不同的给家庭带来一些影响,故应处理好善后工作。

当事人应冷静、理性,确保自己行为非一时衝动之举。必须将有关家庭事宜处理妥当,方可出家为僧(尼)。

如果因缘、条件不具备,则不要勉强出家,以免增添诸多烦恼。

我认识的两位W姓中年居士,两人是姐弟,各自都有一个不错的家庭,但两人自入佛门十餘年来,皆有出家的愿望,并便盼望自己的孩子,早点毕业、工作,以便出家。待孩子都参加了工作,与家人商议此事,不料均遭强烈反对,W(弟)居士欲强行出家,不料其妻以死要胁,爆发了一场家庭大战,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作罢。

其姐也不只一次向我諮询:「老头子(丈夫)坚决不准我出家,怎麼办?」我答言:那就在家修行囉!其姐:那怎麼行?在家修不成功,只有出家才修得成。

出家的情结,有时会演变成强烈地执著,并影响到我们的人生观及婚姻家庭生活。

想要出家的居士,一定要真诚、认真、冷静地面对此事,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如果没有足够的决心和勇气,以及具足的因缘福报,一般人是走不到头的。实践证明:不是每个人都能出家,出得了家的。

分享此文章《积功德》:点击此文右下角“分享”按钮;

下载敬佛APP:手机应用商店下载“敬佛”;

求助微信:jingfojingfo

关注敬佛公众号:jingfo2016

点赞推荐

问:我们要往生净土,修学佛法就要听法师的,而法师又这么多,说法又各不相同,我们怎么依止才对呢?常敏法师:我们修学佛法,要听从世尊的劝导,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净土。学习佛法还是要有自己的发心,要..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当有了堕胎之事以后就会有婴灵形成,这与时间没有关系,即使你是怀孕一日,堕胎了都是会有婴灵形成。堕胎婴灵非常难超度,一定要真诚忏悔,真诚做功德。堕胎婴灵,为他们诵经念佛、做各种善行,功德回向他们离苦得乐..

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一般表述为大慈大悲,或者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做到真实无伪的程度,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要能真正做到真实无伪的慈悲心,那一定要证到了空性,从空性升华的慈悲心才够得上这样的水平。那么..

转眼之间,我学佛已经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我从一个对佛法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渐变成一个听经闻法、读诵经典的佛教信徒,还归依佛门成了真正的佛弟子。回首十年的学佛历程,佛法给我带来了诸多人生改变。佛法不仅..

禅七的起源,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实为七日成佛的滥觞。佛教从东汉传至中国后,西域传道的高僧,源源东来,但大都是严守戒律,遵守佛制,故生活上,便得乞食..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修行不同于集体修行,在明师指导下修行和无师自修,更是大不相同。个人修行,应该是在已经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后,而且也要知道如何来解决修行过程中..

超度婴灵的心愿语:想对你说的话有千言万语想对你说,我的宝宝,真要下笔,却又不知该如何说起。首先,我最想说的是:对不起,由于我的无知,没能把你们平安的带到这世上,我无数次的想,如果我还能再遇见你们,我一..

圣空法师开示:修禅的也得念佛开示:圣空法师摘自:《楞严经要解》第一卷你看外面坐着很多人,门外和门里的能一样吗?不一样。门外的看不见我,门里的能看见我是不是?门外的只能听到我的声音,见不到真实之相。门外..

佛在人专,故又行实;末代人滥,形服为上。外生物信,于诸僧海,自感僧福;非谓行缺而消信施。故经云:桥度物也。破戒之人,虽入地狱;口说善法,令生信故。【大意】佛在世时,真实修行的人多,成就圣道的人也多;末..

你看我们有住的时候,我们感到不安,为什么不安?因为你跟你本来的面目不相应嘛。你本来不是这样,你一定要这样,你抗拒真如的结果,你就不安嘛。这个机器的设计本来不是这样操作的,你操作错误,你就跟它原来的设计..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因为法性无断绝故。因为你既然整个修行,就是正念真如随顺真如嘛,那么真如是时间无尽空间无尽的嘛,它没有断绝的嘛。所以因为法性广大,所以普遍的摄受一切众生,内心是平等不二,不念我相、人..

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菩萨示现感应,是为了让你在修行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是告诉你:不要以为我们佛菩萨不存在,你最近修行很到位,我们来鼓励一下你。但是,有感应不能执著于它,不要天天修法的生活就想:..

观世音菩萨的方便力特别殊胜。在《普门品》讲到“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提的就是“妙音”,这个地方是很重要!这个“妙音”,意思就是说,诸佛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你看佛菩..

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个要点: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

问:怎样念佛才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大安法师答:这几句经文是出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摄住,摄在一精明,然后这句佛号声声相续。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首先..

    《初识佛法》感恩您转发支持初识佛法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初识佛法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949/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