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为什么不在其他五道成佛?而降世在人间成道?


释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间,出家在人间,修道在人间,弘法在人间,度化众生在人间,成道涅盘也在人间,佛教与人间是密不可分的。

佛陀为什么不在其他五道成佛?为什么不在十法界中的其他法界中成道,而降世在人间,乃至在人间成道?佛陀为什么不在过去时间、未来时间成道,而在我们现世的娑婆世界成道?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世间人道未成,怎能完成出世的佛道?

何况佛陀一代的说法不以鬼神为对象,所以佛教不是鬼神的宗教,佛陀说法是对人而说的。因此,佛陀所传的教法就是人间佛教,所有的佛教都是人间佛教。佛陀,道道地地是人间的佛陀;佛教,道道地地是人间佛教。

《增一阿含经》云:“为家忘一人,为村忘一家,为国忘一村,为身忘世间。”佛陀为了解决人类生老病死的根本问题,舍弃王位,入山求道,而成为示现佛法真理的大法王。佛陀的出家,是精神上的出世,是人格的升华。深广的悲愿,使他回归人间,拥抱困苦中的众生。佛陀不但没有离开过人间,更深入社会,教导众生如何离苦得乐。

综观佛陀一生之精神所在,从初说四谛度化五比丘开始,直到晚年临涅盘前度化纯陀,可以说无时无处不谆谆于人间的教化。《佛说阿难四事经》记载,佛陀在临入涅盘前,尚对阿难、帝王、人民及四众弟子开示人间佛教四事:第一、执政者对人民如果有仁慈之心,不害生命,其福德等于侍佛。第二、执政者如果救济人民灾难,譬如供养佛陀。第三、执政者教化人民止息杀业,以弭灾患,赈济穷苦,以修慈心,亦如侍佛。第四、执政者与人民恭敬共事有智德者,亦如供佛。

这是佛陀生活化、人间化的真实流露,其慈愍众生的悲心,于焉可见。

佛陀曾说:“我亦如是生世间,同于世法不染着。”在各种经论中,佛陀也一直强调:“我是众中的一个。”如《增一阿含经》中说:“诸佛世尊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

身为佛教的创始者,佛陀在印度不平等的社会里,面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种种问题,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他的看法与意见是普遍与深入的。佛陀对社会人间的教化,对象包含社会各阶层的人士,例如:国王、大臣、文武百官、士、农、工、商、兵、强盗、妓女等。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总是视众生根器,应病与药,观机逗教,随机说法,犹如扣钟,小扣则小鸣,大扣则大鸣。

佛陀为父王担棺,为大爱道比丘尼抬棺,上升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以克尽人子之孝;看顾老病比丘,为老病比丘洗涤身体;教化愚笨的周利盘陀伽,使他成为阿罗汉;度化事火外道的优罗频螺迦叶;施与清道妇的信心,“清洁不在于外表的清净与否,你每日为大众扫秽除垢,心地早已清净,心地的清净才是真正的清净。”

佛陀帮助须达长者教育他骄慢不孝的媳妇玉耶:“女人光是容貌端正,身材姣好,不名为美人,更不值得骄傲;唯有心行端正,具备贤淑的美德,受人尊敬,方可名为美人。姿容的秀丽,虽然可以迷惑人于一时,但却不能如一个心地善良,品德端正的女人常受人尊敬。”使须达长者一家和谐幸福。

佛陀的慈爱无量无边,惠施给一切众生。佛陀不分怨亲憎爱、贫富贵贱,都同等的施予救度。佛陀准许尊贵的跋提王子等出家,也准许首陀罗出身的弟子,如担粪的尼提、剃发师的优波离出家;佛陀接受富翁须达长者的供养,也接受贫穷者的布施;佛陀感化不为欲染的大迦叶加入僧团,也方便劝诱贪欲的难陀披剃,帮助摩登伽女弃爱染而依归正教;鬼子母和鸯崛摩罗是让人一听到名字就害怕的恶人,佛陀却感化他们改邪归正。

佛陀甚至不舍弃数度加害自己,背叛自己的提婆达多,救济生性暴躁的外道步知加。在佛陀的心目中,愈是顽劣的众生愈要以慈悲度化他,因为佛陀视重病众生如佛子罗睺罗,怨亲平等,给予无尽的关爱。佛陀对众生的爱,是平等无差、清净无私的慈悲,佛陀对人间的慈悲教化是无远弗届的。

事实上,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佛陀人间教化的事例经证。

点赞推荐

问:我们要往生净土,修学佛法就要听法师的,而法师又这么多,说法又各不相同,我们怎么依止才对呢?常敏法师:我们修学佛法,要听从世尊的劝导,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净土。学习佛法还是要有自己的发心,要..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当有了堕胎之事以后就会有婴灵形成,这与时间没有关系,即使你是怀孕一日,堕胎了都是会有婴灵形成。堕胎婴灵非常难超度,一定要真诚忏悔,真诚做功德。堕胎婴灵,为他们诵经念佛、做各种善行,功德回向他们离苦得乐..

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一般表述为大慈大悲,或者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做到真实无伪的程度,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要能真正做到真实无伪的慈悲心,那一定要证到了空性,从空性升华的慈悲心才够得上这样的水平。那么..

转眼之间,我学佛已经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我从一个对佛法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渐变成一个听经闻法、读诵经典的佛教信徒,还归依佛门成了真正的佛弟子。回首十年的学佛历程,佛法给我带来了诸多人生改变。佛法不仅..

禅七的起源,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实为七日成佛的滥觞。佛教从东汉传至中国后,西域传道的高僧,源源东来,但大都是严守戒律,遵守佛制,故生活上,便得乞食..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修行不同于集体修行,在明师指导下修行和无师自修,更是大不相同。个人修行,应该是在已经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后,而且也要知道如何来解决修行过程中..

超度婴灵的心愿语:想对你说的话有千言万语想对你说,我的宝宝,真要下笔,却又不知该如何说起。首先,我最想说的是:对不起,由于我的无知,没能把你们平安的带到这世上,我无数次的想,如果我还能再遇见你们,我一..

圣空法师开示:修禅的也得念佛开示:圣空法师摘自:《楞严经要解》第一卷你看外面坐着很多人,门外和门里的能一样吗?不一样。门外的看不见我,门里的能看见我是不是?门外的只能听到我的声音,见不到真实之相。门外..

佛在人专,故又行实;末代人滥,形服为上。外生物信,于诸僧海,自感僧福;非谓行缺而消信施。故经云:桥度物也。破戒之人,虽入地狱;口说善法,令生信故。【大意】佛在世时,真实修行的人多,成就圣道的人也多;末..

你看我们有住的时候,我们感到不安,为什么不安?因为你跟你本来的面目不相应嘛。你本来不是这样,你一定要这样,你抗拒真如的结果,你就不安嘛。这个机器的设计本来不是这样操作的,你操作错误,你就跟它原来的设计..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因为法性无断绝故。因为你既然整个修行,就是正念真如随顺真如嘛,那么真如是时间无尽空间无尽的嘛,它没有断绝的嘛。所以因为法性广大,所以普遍的摄受一切众生,内心是平等不二,不念我相、人..

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菩萨示现感应,是为了让你在修行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是告诉你:不要以为我们佛菩萨不存在,你最近修行很到位,我们来鼓励一下你。但是,有感应不能执著于它,不要天天修法的生活就想:..

观世音菩萨的方便力特别殊胜。在《普门品》讲到“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提的就是“妙音”,这个地方是很重要!这个“妙音”,意思就是说,诸佛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你看佛菩..

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个要点: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

问:怎样念佛才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大安法师答:这几句经文是出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摄住,摄在一精明,然后这句佛号声声相续。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首先..

    《学佛释疑》感恩您转发支持学佛释疑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学佛释疑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947/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