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执意改命削减官禄
古籍《广异记》记载一则故事。
唐朝天宝年间,有个叫刘可大的秀才进京考举人,途中遇见一个衣冠华丽的少年公子,手里拿着弹弓,后面跟着很多随从。
少年对刘可大很友好,一起走了好几天。
到华阴县时,少年说自家的庄园在县城东面,约秀才去住两天,秀才就跟去了。一看庄园房舍非常宏伟,少年安排秀才在前厅室内歇息后,就出去了。
秀才从中门向后院大厅里偷偷一看,见一个大官模样的人正在厅里问案,后院有很多囚犯,很多犯人正在被拷打用刑,发出一片悲惨的哭叫声。
秀才怀疑这里大概不是人间,心里恐惧,想赶快离去。
这时那少年回来了,发现秀才已偷看了后院的情景,质问道:
刚才不是告诉你不许偷看,你怎么不听,牵累了你怎么办?现在既然你已经看见,我也就不瞒你了,我父亲就是华山神。不过你我既然是朋友,我会使你得到好处的,你不必怕。
不一会要开饭了,少年对左右说:去拿些人间的食物,给刘秀才吃。于是拿来了酒饭,相对边饮酒边欢叙,招待得无微不至。秀才请出少年查一查自己今生官运如何,今年能不能考中。
少年就命一个穿黄衣的官去查阅文簿。
黄衣官查后说:刘秀才明年可以考中进士,今生可以做七任官。秀才心急,苦苦请求今年就考中作官。黄衣官说:如果今年考取,只能当一任县尉小官,请您珍惜自己的前程。
刘可大仍然苦苦央求,少年只好为他把本子改了。那黄衣官员边走边遗憾地说:这人真是,屡次央求,可惜要减自己的官禄。
刘可大担心鬼神说的话不一定准,固执地去求那少年,后来因为这样竟失去很多官职。次年可大辞别那少年,到京城赶考,结果是只当了个荥阳县的县尉,过不了几年就死了。
倾莲池:有些人不断诵经咒修各种功德,祈求今年一定考上公务员,一定考上什么职位,结果考不上了,就异常失落乃至疑惑而退转。
我就收到过类似的留言,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不论是用功学习,还是修法做功德,都尽力了,还是落榜了。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或许,好运在后头,今年不断地祈求考上,可能反而削减官禄;或者求婚姻,不断地祈求一定在某一年结婚,也可能减损了美满的婚姻。
为什么?
本来晚婚的,由于做功德不断地求,因为你的愿力和心力的作用,加上功德的加持,会引发其他的业缘先成熟,有的人可能就结婚了。但不断吵架,离婚了,以后再婚。
若是晚婚,可能反而是善缘,一直到白头。
我就遇到几个例子,有持咒求本尊,或者在菩萨面前祈求而结婚的,有的离婚了,有的面临离婚。他们会很疑惑,为何向菩萨求了,还会如此?
有时候也要结合自己的条件,不能太为难菩萨和护法。
婚姻本身就涉及双方的性格、因缘、兴趣、价值观等因素,菩萨和护法神,是随顺众生的,且也只能在你的福报和因缘范围内,为你寻找一位有缘人。
若求得太急,特别是心力、愿力的作用,会让某部分的业缘先成熟,但是这个业缘和未来另外的业缘相比,或许并不是真正的善缘。只是有的过于祈求和执著,就会先去经历了。
关于福禄财运之事,最靠谱的,是多修供养和布施,结合诵经咒,积累福报资粮本。
否则有些人刻意地祈求多少财富,因为愿力的造作和聚焦,加上经咒的力量,可能会求到一定的财富。若福德不足,后面还是出问题,如生病、亏损、遭遇灾祸,最终无法受用那些钱财。
以前有人说,自己负债数百万,能否介绍高人看看。我说意义不大,若是未来运势真能还上,你看不看都一样;若还不上,再怎么看也枉然。
走偏门的方法当然有,民间的术法也是很神奇,霸道、立竿见影,迅速为你招来一笔大财。
但我建议还是走常规的路线,因为那种术法,虽得财了,却可能有反噬,从其他方面去克扣,如寿命、婚姻、健康、子女。
昨天一位师兄说,她认识一位年轻的男子,会数术,符咒等,任何仙家鬼魅无法近身。
我说,这类不足为奇,也不必羡慕甚至去学习。为什么?如果你接触民间的法教,其实达到让仙人鬼魅怕你,并不是难事。
入坛过功之后获得了其法脉的力量,越练力量越强,甚至师父会给你令牌法器,以及送一些鬼神兵马供你直接差遣。也就是你上来就能用,你身边就有一批鬼神守护,供你差遣。
但是关于这些鬼神兵马,又非常复杂,有的需要每个月固定犒赏,有的太凶暴,可能有反噬。所以关于法教,有些就有三缺五弊,如孤、贫、夭、残等,反正占一样。
这就是速成之道,速成是有代价的。
从因果和法界平衡的视角,就是一种等价交换,你进入这个体系,速成,迅速获得某种神通、能力,很霸道很威猛,但你也要舍弃某样东西,折损某方面的福报,如后代。
上次提到的尹师兄之外公,去为人治病驱邪很霸道,不由分说,上来就是暴力镇压鬼神,以大力打小鬼的方式,短时间内自然立竿见影,但长期来看,后果不堪设想,殃及后代子孙。
一位师兄也说,他那里的有一位也是以前术法厉害,驱邪治病不在话下,现在年老了,发疯大叫。
而正宗的道家,往往注重的积累和内炼,不太类似这种法教的形式。
中国人喜欢讲定数,是你的就是你的,跑不了。但佛法中,加入了缘起的思维,有定业不定业,你不能这么说。
时间点和地点的不同,缘起变了,未来的命运也跟着转变。
格鲁派的第一世法王根敦珠巴,向具有宿命通的喇嘛顿月巴请教三世因缘。
喇嘛顿月巴说:“你的前世是尼泊尔的一个班智达,你这一辈子修行会获得成就,你的后世可转生到兜率天,你这辈子可活到七十岁。
但如果一直在日苦寺讲经说法,就只能活到六十岁,你如果到各地云游讲经,就会长寿。
你的后世会在汉地建立事业。你现在若去东方,会见到一位殊胜的上师,如果不去就会见不到。
你的本尊主要是红色和白色的文殊菩萨,你的护法主要是六臂依怙。你想要寿命延长,应以依止执铁剑马头明王为好。”
住在不同的地方,去不同的方向,都导致未来的命运轨迹不同。
顿月巴没有说,你在哪寿命都一样,而是去云游会长寿。也没有说去哪都会遇见那位殊胜上师,需要去东方才能见到,否则今生见不到。
人生确实很难圆满,更莫说事事如意。还是佛法中说得好,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过于执着地追求世间某种东西,即使求到了,未必就一定是好事,还是交给佛菩萨来安排,可许则许。虽然他们的安排,未必符合你当下的所愿,但从长远来看,一定是最适合你。
你可以追求幸福的婚姻、丰盈的财富,通过修法、做功德去回向和祈愿。但修完之后,要放下,做你该做的事,而不是整天盯着不放,反而成了一种障碍。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修行之正途,就是消除妄想执著,以令如来智慧福德现前,而非徒增烦恼,更不是更增烦恼。
在电视剧《百年虚云》中,大结局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老树神:做了一辈子和尚,你觉得做和尚自在吗?
虚云:没有你老树神种树自在。本来修行是无欲无求,但是我这一辈子一直是有所求。
刚出家求道住岩洞,后来为母亲求功德拜五台山,后来为求佛意东跑西跑,万里跋涉,再后来又四处出头修建寺庙,忙忙碌碌。哪有你老树神不知今夕是何年自在呀!
老树神:怎么活都是一辈子。我呀,不知年月,连自己多大岁数了我都不知道。反正月亮圆了是十五,看不见月亮是三十;草发芽了是春天,落雪了就到了冬季。操那么多闲心干什么。
虚云:这人哪,就是想东想西颠三倒四,这颗心就放不下咯。所以才烦恼是非不断。老衲吃佛饭做本份事,也是为了求得心安哪......
置身红尘世间,由不得你不想,由不得你不做。
老树神:苦哇,苦哇。
虚云:不苦就不是人生嘛。
老树神:这么说我没有人生,我白活了一辈子?
虚云:你也没白活,你不是还种了这么多的树吗,还看了这么多年的山和水吗?
老树神:这有什么?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嘛。
虚云:是啊,初次见到山和水的人,他会说,噢,这就是山这就是水。后来见多了他就不这么认为了。原来山有千变万化,水有万种风情。这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了。
这山山水水都是人的思想。等走遍了万水千山,看透了这些才发现,其实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没有分别。
老树神:老和尚,你这是说的什么鬼话哟。我不跟你说啦。我要走啦。吃饭还是吃饭,睡觉还是睡觉。
虚云:是啊。吃饭还是吃饭,睡觉还是睡觉。住茅棚和住大厦都是住。
这段对话有蕴含禅门中关于看山水的禅机,这方面就不展开阐述了,最后的对话值得沉思和品味。
人世间有多少烦恼,多少爱恨情仇,多少喜怒哀乐,人生时而和风细雨,时而雷电交加,时而波涛汹涌。
但是用禅门的观照来看,当下一念观去,很多烦恼都经不起推敲,皆不可得,无烦恼可得,所谓烦恼者即非烦恼。
也可以无情地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脱离对意识的暗钝无觉,回到对当下的觉知,虽活法千种万种,但每个人都是要有一个简单的活法:吃饭、睡觉!每天如此,天天如此,从生至死皆如此!
你吃饭睡觉,我也是,他也是。
吃山珍海味和粗茶淡饭,饱了都是一样,关键不在于吃好吃不好,而是人类会因为心识的执著而因为吃的问题,造成各种困扰。
很多人脱离了这种当下的觉照,活在由心念投射到的世界中,且无觉知。
若将心安住在当下的觉照上,其实一切也就简单化了,一切的心理问题也有了解决的方向。好好吃饭,好好走路,好好生活,好好睡觉。
其实在原始的佛教里,佛陀要教人证道,是教从身念处开始,从你每天觉知自己在做什么开始。
住茅棚和住大厦都是住,你能住上别墅是你的福报,住茅棚也是你的因缘,也可能是你的福报,如安心修行证道。
所以当你住茅棚的时候,可以为了住别墅而努力付出,但不要因为住不上而心生烦恼。若是住别墅,也不要因此而贡高我慢。
对于大菩萨来说,特别是华严法界里的那些大士,他们是常游华严三昧,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住茅棚还是住别墅,都一味平等,心无烦恼。
他们住哪都是一颗平等心,一以贯之,贫富无二,顺逆如一,但愿众生得离苦。处富贵而不自负凌人,在贫穷而不失气节。
凡夫则不是,念经稍有不顺,就开始怀疑佛法,太顺了就可能自以为是,开始放逸造业。大菩萨则是能入一切境,常怀一颗平常心。
于一切境遇皆能自在,不受境牵,是第一稀有,第一福报,第一智慧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