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究竟是什么?


“ 如来藏”的内容,在以前的开示中一直没有涉及,其它的内容如“无我”、“空性”、“因果”都讲了一些,但从来没有讲过“如来藏”的内容。今天简单地讲一讲“如来藏”。

  “如来藏”的见解很重要。因为它是显宗最顶峰的见解,即显宗没有比它更高的见解了。麦彭仁波且等高僧大德认为“如来藏”的《宝性论》是显密结合的一种经典,也就是说,“如来藏”既可以归于密宗的范畴,也可以归于显宗的范畴。所以这个很重要。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公开地三转*轮。第一次转*轮时,佛宣讲了“人无我”,以及“因果”的存在,为我们阐述了虽然“我”是不存在的,但因果相续的循环却无欺存在的理论等等内容。第二次转*轮时,佛宣讲了空性的见解,即不论是有情世间,还是外境的山河大地,都是不生不灭的空性。第三次转*轮时,佛宣讲了“如来藏”的内容,即一切法虽然不生不灭,但不是像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而是存在一种用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这就是“如来藏”。

  一、推翻六识的见解

  建立“如来藏”见解首先要推翻六识的见解,我们的器官,如眼、耳、鼻、舌等的功能是有限的。这些功能局限于某种范围,一旦超出这个范围,这些器官就无能为力了。而我们的第六意识,虽然有观察的功能,但观察的依据也来自于眼耳鼻舌。譬如当人在回忆往事的时候,他对往事的记忆仍来源于眼耳鼻舌。这样就可以得出结论:思维的依据来自于眼耳鼻舌。但眼耳鼻舌等器官本身,不但不能看见或了知“大光明”、“如来藏”、“空性”等,而且,就连我们平时自认为看得一清二楚的东西,其实都没有真正分辨清楚,看个究竟。  比如我们以肉眼观察某个事物,认为它处于静止状态。但佛告诉我们,它们不是静止的,是一刹那一刹那运动变化的事物。从科学的角度也证明了这一点。另外,我们以肉眼看桌子,就会认为它是完整的木板,看不出它中间有缝有孔。但《俱舍论》中却认为:一切物质由微尘构成,微尘之间是有间隙的。众所周知的科学理论也告诉我们,桌子是由无数微尘组成,微尘之间并非相互连接,而是存在间隙的。这就像我们远看银河,认为是一片光明,但如果借助于天文望远镜,或者从近距离观察,就会发现银河并非一片光明,而是由很多星星构成的。  同理,平时我们看到的极其坚固的金钢石,也不是没有缝,也是由很多微尘组成的。实际情况就是如此。而且,对于眼睛而言,事物若太远太近太大太小,眼睛都会看不见,所以眼睛的能力是很微弱的,必须与所观察的事物配合好后,才能看得见。所以说,眼睛所见非常有限。我们的肉眼连这些都看不清楚,又如何能看清“空性”呢?所以,相信眼耳鼻舌,是十分荒唐可笑的事情。  佛经中曾讲过:一名具有有漏神通的外道修行人,在一个车轮般大的圆圈中,所能看到的众生数量,可以和我们普通人在三千大千世界里所能看到的众生数量相比。阿罗汉或初地以上菩萨在一个车轮般大的圆圈中,也能够看到外道修行人在三千大千世界里所能看到的所有东西。然后随着修道层次,依次往上类推,修行层次越高,所能观察的程度也越深。可是,我们的眼睛根本就看不见那么多的众生。  可以举显微镜的例子来稍稍说明一下。若以肉眼看手掌,看不到其中的生命,而显微镜却可以,这个情况你们比我还清楚。但是,显微镜也只能暂时并且有限地弥补一些眼睛的能力,从根本上讲却于事无补。与有些修行人的眼睛相比,显微镜也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修行人所见的境界,可以远远超越显微镜为人类所提供的视觉范围。而且,这些所见的境界并非幻觉,而是确凿不移、颠扑不破的事实,但我们凡夫却看不出来。  所以,企图用我们的肉眼去观察宇宙、人生、真理等等的真相,简直是痴人说梦,即使加上显微镜镜片的帮助,其能力也是有限的。平时我们眼耳鼻舌之所见、所闻、所感都是幻觉,这些器官看不到什么东西。

  二、证悟如来藏的方法

  “如来藏”是存在的,但我们却没有办法如实地讲出来。我们的语言仅能传达眼耳鼻舌所感受的东西,我们的概念也仅能表达这些东西,而对于没有看到、没有听到、没有领略到的东西,心里就没有概念,所以就无法言表。  比如我们看到经中描绘“西方极乐世界”,完全是由琉璃珠宝所组成,但什么是琉璃珠宝呢?我们就没有概念,只好心想:可能和商店里的差不多吧。又比如我们提到甘露,也只能说是比矿泉水还好喝的东西,用其它语言和概念再也无法描述了。这都是因为我们的眼耳鼻舌等器官,其作用范围的有限性所致。  “如来藏”不属于眼耳鼻舌的范围,我们没有见过,没有听过,连它的概念都无从产生,想如实地表达更是无计奈何。  那么“如来藏”的论点又是如何传下来的呢?为解决这个疑问,佛经里有这么一个很好的比喻。有人问什么是月亮?回答时,即可用手指指着天空中的月亮回答他说:这就是月亮。那人若顺着手指所指的方向去看,即可看见月亮。实际上手指有没有具体指着月亮呢?月亮与手指距离相当远,又没有办法捅着月亮清清楚楚地指给人看。“指月”仅仅是一种方法而已。只要通过这个方法,使人能看见月亮就可以了。  同样地,我们通过语言的指引,逐步去证悟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这是佛的唯一方法,佛最伟大之处即在于此。因为,平常让我们去了解、感受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这并不难。世间的学科皆是如此。而要让薄地凡夫去了解并证悟从未见过、难以言传的境界,这就很难。但是佛有办法。办法就是首先把我们原有的观点推翻掉。很多人认为非常了不起的所谓“文明”、“正确的观点”等等都要全部推翻。推翻以后,就没有观点、没有概念了。这个“没有观点”就是“观点”。

  三、证悟如来藏的本体大空性的真伪

  我们的思维其实是很简单的,“有”、“无”、“非有”、“非无”这四点,可以涵盖所有的思维。将这四点完全打破以后,我们还能说出什么呢?再没有别的观点了,这就叫“证悟空性”。  对此也曾有过理解出错的公案:以前禅宗的摩诃衍法师来西藏弘扬禅宗,曾在西藏引起极大的争论。并不是藏地不接受禅宗的法,禅宗的法其实是非常好的法,但依照西藏历史的记载,摩诃衍讲禅宗的法时出了一些问题。当然,这仅仅是西藏和印度人的观点,当时汉传佛教的描述与此大相径庭,我们暂时不去论述谁是谁非,只根据西藏历史的记录描绘他所提出的观点。  他说无论“有”、“无”、“善”、“恶”都不要想,“非善”“非恶”也不要想,一切都放下,放下以后就解脱了。若不能放下而去行善造业,就会在轮回中流转。因为取舍善恶是下等根基人的修法,而上等根基的人则应全部放下,什么都不想。这种道理从表面上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要求暂时放不下的也非得要放下,这是不对的。说放下就放下是不可能的,没有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放下需要某种有力的方法才能实现,没有方法是不可能放下的,所以说只讲放下不讲究方法是不对的。  摩诃衍所说的“放下”、“不要想”,如果真是仅仅不思而没有悟性的话,那其实还是在想,想的什么呢?想的就是“不要想”。心里想着“不能思维”,其实内心还是在思维。这样做只不过在方法上有所不同而已,这种观点不对。汉地寺庙现在的修行人,如果修的是真正的禅宗,那十分了不起,如果修的是不思的观点,那就十分危险。  前面所讲的打破、推翻原有观点从而证悟空性是《中观》的见解,而仅仅不思的观点不是《中观》的见解。这二者从词语语气上不易鉴别。《中观》的观点,是观察“有”“无”“生”“住”“灭”等等,当观察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深深体会到原来“有”“无”等都是我们自己的一种佛经上称之为“增上安立”的东西。  “增上安立”就是指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当作“有”而不当作“无”等等。然而现在事实却根本不是我们以前所想象的那样,我们原来所想是一回事,但是现在证悟之所见又是另外一回事,此二者之间有天地之别!概念都不一样。这种“深深的体会”叫“初前期证悟”,可以称之为“证悟了”“开悟了”。但开悟是分层次的,并非指成佛。证悟就是开悟,但开悟不一定指成佛。  大小乘的四禅八定,可以修到鼻孔没有呼吸。还可以修到很长时间心里都没有念头,坐着非常舒服,但是,这样的修行也与解脱没有任何关系!解脱是指用智慧去拔除轮回的根,这才叫解脱。当所有的“有”“无”念头都真正地消失后,剩下的就是“如来藏”。禅宗里这叫“本来面目”,也可以称之为“大光明”、“大平等”、“大圆满”、“自然智慧”等等。这才是真实的“不思”和“不想”,辨别这二者之间的差别极为重要。

  四、进入如来藏的几种方法之区别

  “光明”就是无垢、纯净的意思。污垢即指我们的执着。修行时,“恶”“善”的念头都要断掉。要进入这种状态,需要一定的方法。(1)首先有推理的方法,这个方法常常易于理解;(2)在密宗中有修气脉明点的方法,也能进入这种状态,而且还比较快;(3)还有大圆满、大手印的修法,特别是大圆满所讲的上师的加持和窍诀,也能同样进入这种状态,而且可以飞速进入,这是最快的速度。  这三种进入方法,第一种是《中观》的思维方法,这是最慢的,但比较踏实;修“气脉明点”速度中等,但有些危险性,因为气、脉轮和人的思维有密切关系,若修不好则精神都会不正常,会遗患无穷;如果有正确的引导就可放心大胆地修习;第三是上师的诀窍,出错少,危险小,没有弯路,并且收获大,见效快,但是需要无伪的信心,没有信心是不行的。以上三种方法都可进入这种“不可言不可说”的状态。

  五、万法不离如来藏

  当我们生而为人,有了躯体和心相续以后,就会建立很多诸如“上”、“下”等概念,而“如来藏”的状态就像当我们进入太空后,大脑里原有的、在地球上建立的“上”“下”概念就消失了一样,进入这种状态,就进入了“如来藏”、“大光明”。它们并不是在身体内存在的一个东西,并不象计算机里面有软件一样。密宗里讲的“自然的智慧”也是如此,心的本性也就是它。从无始以来,它就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而且距我们非常非常近,只不过是我们没有发现,如果我们发现了,就是“初步证悟”。  除了不作梦的深度睡眠以外,在一天的24小时中,在我们的头脑里不停地产生着“善”“恶”等念头。其实,每一个念头都是从“如来藏”中出来的,它现在住在“如来藏”中,以后毁灭时也消失在“如来藏”中。  《宝性论》中有一个比喻,就是以世界来比喻心。世界最初不存在,虽然世界产生的原因有种种说法,但都只是推测而尚未加以证实。世界从太空中产生,至今在太空中存在,最后也必将毁灭于太空之中,并没有到其它地方去。这就说明世界来自于虚空,安住于虚空,毁灭于虚空。  同样,我们的每个念头也是来自于法界,安住于法界,消失于法界。这是根据佛的引导了解来的,也是无以数计的成就者所证实了的,并非如外道所说是上帝创造的,因为这些观点无法证实。  虽然凡夫人对此难以理解,但成就者是亲自体会过的,修行人是通过慧眼而非肉眼来体会的。所有的成就者都走过这条路,有过这种体验。比如从未品尝过糖的人无法知道糖的味道,就只好通过比喻,告之甜味类似于牛奶,但这并不能准确表达甜味。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亲自品尝糖的味道。正如禅宗所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每一个念头,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是有差别的。但从修行人,特别是从大圆满修行人的角度来看,都是“如来藏”。从实质上讲,这一切并无差别。所谓差别,只是由我们的执着而产生的。因为心的能力比物质的能力要大得多,心可以控制物质,反之,物质却很难完全驾御心。比如:以前有位印度婆罗门认为,火是很可怕的,但当他看见火中生存的火老鼠后,从此改变了看法,并由此得出如下结论:一切都是不一定的,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都是相互观待而存在的。  同样,所有的物质都是因缘产生的,所以物质时时刻刻都在变化,而“如来藏”则永远不变,这是我们的本性。只要我们进入那种状态,就能解脱,就能“当下成佛”。如果不能进入,则永陷轮回。  但所谓“当下成佛”,也并非一刹那间成佛。在密宗以及显宗较深入的部份中,宣讲“心的本性是佛,除佛以外别无它物。”很多居士也常说“佛祖在心上”,意即心的本性是佛。  但是,心除了本性之外,还有其它不利的东西。正如大海除了浩淼宁静的海水之外,还有势不可挡的惊涛骇浪一样。虽然心的本性是佛,但针对未证悟者而言,心的现象却层出不穷。如果已经证悟,则无本性和现象之分。所谓“胜义”、“世俗”、“地道”等概念,也是针对未证悟者之分别念而言的。  心的本来光明为“基”,因为一切法皆源自于它,所以称之为“基”。进入这个状态叫“趋进”,进入状态且不离开叫“修法”,“修法”也可称之为“道”。彻底进入不再返回叫“果”,“果”也就是证悟。“如来藏”包含了“基”、“道”、“果”,“基”、“道”、“果”也即心的本性。  在达摩祖师的悟性论中说:“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与水。”水冻结为冰,冰融化为水。它们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H2O。如果温度高于0℃,则只有水而没有冰的存在;如果温度低于0℃,则除了冰以外没有水的存在。因为温度不同,就有水与冰的不同显现。同理,众生与佛的本心同为如来藏,因为无明遮障,就显现为有烦恼的众生;因为远离了无明的垢染,就称其为佛。在佛的境界中,没有无明烦恼的纠缠;而饱受烦恼折磨之苦的众生,也无法理解自心即佛的道理。然而,从本质上讲,二者的却不分轩轾,皆为佛。  在显宗的经典中,认为成佛的道路极其遥远,要经过三个阿僧祗劫,也就是三个无数大劫,那是超越常人的思维、极为漫长的时间。但密宗却认为,心的本性就是佛,我们与佛并没有距离。只要进入那种状态,佛与众生当下融为一体。达摩祖师的血脉论中也提到此理论,他说:“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当然,如果因为修行程度不够,没有足够的定力,这种境界还会失去。但通过修行,必将达到佛与众生无二无别,永不分离的境界,这就叫成佛。  所以,从密宗的角度而言,佛与众生仅隔着一道窗帘,修习的方法也极为方便迅捷,拉开窗帘,即可成佛。所以,成佛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而是近在眼前、指日可待的。这就是密宗,特别是大圆满的殊胜之处。

  六、众生平等

  虽然这种境界只有修行人才能体会,但我们不能因为没有体会过,就不予承认。佛经中宣讲,每个生命都具有“如来藏”,哪怕蚯蚓、蟑螂这样微小的生物也具有“如来藏”。佛经中不认为人性本恶,可以说是“善”。但这种“善”不是我们现在概念中的“善”,它是非常清净,没有任何烦恼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可称之为“善”。如果蚯蚓、蟑螂可以观察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自己也是“善”的。虽然其内心的显现比人简单,但也有“我执”,如果它们能放下执着,其心的本性也是空性的,也是无有垢染的。没有任何执着就可称之为空性。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样的,所有众生的心都是一体的。  如同一斤黄金,可以作成戒指、耳环等等各种各样的首饰,虽然外表形状千奇百怪,但其本质——黄金都是相同的。同样,从表面看,六道轮回形形色色,但从本质来讲,众生心的本性是别无二致的。即使是无神论者,他们心的本性也是如此,没有丝毫差别。所显现的差别取决于证悟与否,佛与众生的差别也就是证悟与无明的差别。

  七、修如来藏的法器

  但修学密宗,也需要很多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且作为凡夫,即使条件具备,也要循序渐进,一步步来,而不能揠苗助长,妄想瞬间成佛。  《宝性论》是半密宗半显宗的法,它告诉我们佛与众生仅有“执着”的距离,一经打破,众生即可成佛。为破除执着,密宗就会采用种种方便法门。因此,修行密宗需要具备一定的承受能力,若没有这些承受能力,则会更麻烦。比如“誓言甘露”,虽然常人无法接受,但它就是为了打破干净不干净的执着。与之相比,显宗因为没有这些方便,所以成佛的速度很慢。  正如生病时,以动手术的方式治疗则通常较快,而吃药打针等保守治疗的方法则较慢。我们知道,动手术治病虽然快,但如果身体基础不好则会死掉。若身体条件不具足,则须慢慢吃药解决病痛。  显宗修持常人能够接受的观点,而密宗却推翻了我们原来的一切观点,大多观点行为都与常人背道而驰。虽然从外表上看,密宗使用了一些凡夫无法理喻的方便,但实际上却很有用,它能强迫我们丢掉原有的、固定的分别念,达到迅速成佛的目的。  如果条件具足,就会很快,很方便,易如反掌地达到我们修行的目的。这并非信口雌黄、凭空杜撰,而是凿凿有据的。汉地六祖慧能证悟的方法很简单,一些藏地高僧大德的证悟也很方便。虽然普通人从中是看不出任何因缘,但密宗的修持方法的确当下即可证悟。  证悟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具足对金刚上师和密法的信心;其次业障要清净,至少相对要少一点,最起码很粗大的罪业不能有;第三要具足资粮,最后要有善知识的引导。  想证悟“如来藏”,修习包括大圆满、大手印等法门,如果有很好的根基,即使是忙碌的在家人也能证悟,甚至在乘公共汽车或上班时也可证悟。若无根基,即使皓首穷经,将全部经典背诵得一字不漏也无济于事。如果没有信心,一辈子也不行!  只要修五加行,则全部资粮都可具足。只要坚持不懈,就肯定能达到莲花生大师的成就。关键是我们是否肯去实践。从佛说法到现在,有许多人都接触过佛法,却至今尚未证悟,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不去亲身操作、体会,所以很多人都没有解脱。  总之,首先不要相信眼耳鼻舌,因为他们的作用有一定的局限,只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其次,以眼耳鼻舌为根据,而产生的各种念头都要否定,让这些妄念的大厦彻底坍塌、崩溃。如同遮蔽天空的云,只有被风吹散后,才能看见真正的蓝天。彻底放下后,就能见到心的本性,就能成佛。

点赞推荐

嘎玛仁波切:一个人最大的福报,是来自别人的祝福,尤其来自濒临绝望的人有人在布施时,会怀疑对方的真假,其实如果有布施之心,就不要担心对方是否值得布施。如果动机清净无私,布施出去时,功德就圆满了。真假问题..

张氏住在酇邑下殷,和王氏同皈依一位师父,法名叫净音。她也修念佛法门,也一样得不到丈夫的欢心,和王氏的遭遇很相似。虽然丈夫百般折磨,但是她的向道之心始终不退。后来得了瘫病,卧床休养几年,然而她始终念佛..

元必才必才,字大用,俗姓屈,台州临海人。母亲赵氏,信奉佛法极为恭敬,梦到一位外国僧人入厅堂来,醒了之后即生下孩子。年十二岁时,依止报恩寺的瞿法师出家。不久之后,进受具足戒。后来受业学习于玉冈润法师,..

我爷爷于1992年因脑出血去世,享年74岁。他去世后曾发生过一件不可思议的灵异事件,我至今记忆犹新。我大伯有四个儿子,老三小名叫华标,老二叫华里。华标因与大伯吵架后负气离家出走,七八年音信全无,害得全家人..

古人观测天象,发现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了龙角星(角宿),故称为龙抬头。民间认为,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而降雨多少直接关系到一年庄稼的丰歉,所以人们在这一天焚香祷告,敬龙祈雨,祈求来年风..

现代人因为工作压力或其他因素,常有熬夜睡眠不足的问题,长时间下来,将对身体造成极为严重的伤害。有些人原本一向身体健康,但在连续熬夜数晚后,突然第二天起床会觉得很疲劳,一闭眼就想睡觉,而且会腰酸背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句老话:早吃姜,补药汤。就是说每天早晨三片醋泡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今天就来说说生姜!吃姜为何能保养心脏呢?根据相关的临床研究,吃醋泡姜让脾胃功能正常,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心脏病..

味道环顾现实,每个人的境遇不同,所要求的也不同,对待生活的满意程度更不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过着普通平常的生活,评价这种生活究竟是好还是坏,客观状态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主要还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谁也..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一种瓜,是咱中国百姓家经常吃的蔬菜,它就是南瓜。南瓜所含的淀粉、碳水化合物较高,在分类上是属主食类食物,其实,您可别小看了南瓜,它可不是一般的家常菜,南瓜的背后藏着一个连医生都不会..

地藏法门的修学,要求很高梦参老和尚《浅说地藏经大意》地藏法门的修学,要求很高,比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比带业往生还要高一层。在人天福报上,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做得如何呢?做得够不够?或者有人认为我差不多..

用佛教的语言来说,梅艳芳往生了。往生,意谓开始,另一个阶段的开始,而非终结。目送着她上路的好友、为她修法助念的仁波切,描述阿梅庄严殊胜的往生过程。2003年12月29日晚上,阿梅病情告紧,各方友好都涌到医院..

01人体节律之7日节律西方近代才发现人体生物钟,而我国二千五百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已经详细地描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的昼夜节律、七日节律、四季节律、年节律、六十年节律、三百六十年节律。就以七日节律来说,张..

这个「不共无明」,是修学大乘佛法一个非常重要的所观境,所以他特别从前面的六种过失当中,把「不共无明」提出来,特定的加以解释,就是你要了解这个贼,你才有办法把这个贼消灭。真义心当生,常能为障碍, 俱行一..

回向二字,对学佛修道的人非常重要,华严经普贤菩萨有十大行愿,最后第十行愿就是普皆回向。关于回向在华严经上有详细的分析解释,总共有四种意义。(一)回因向果:一切事有因必有果,如播稻种于田土中是因,将来成..

为人处世,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不要只有一张挑剔的嘴巴。会欣赏别人,内心是丰富的善意,而一味挑剔的人,生命中只有荒芜。欣赏,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学会欣赏别人,你会更优秀。..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

心灵之旅,从这里开始关注净尘,品读内心真实的自己(一)从前有只青蛇所化的妖精,专吃精壮男子。那日,它盘在官道上等待猎物,等了一天都未有人来。黄昏时分,只见一和尚远远而来。青蛇想:虽然是个和尚,却也是..

分巨商家居安防证悟以后,每个念头都是修行鼻能嗅诸香,妄执性非有,色相二俱亡,真空亦如是。鼻识的道理也是一样。当鼻子闻到气味的时候,菩萨立即能感觉到空性。在菩萨证悟空性的智慧当中,色相二者都不存在,对..

“保合大和”,就是要保持着这种和谐自然的关系。“乃利贞”:“利”指和谐有利;“贞”是正的意思,而且这个“正”是永远纯正。也就是说,只有顺着和谐自然的关系去做,才能使万物祥和。这种利益是真正的利益,是..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山药富含果胶、DHEA、多巴胺、矿物质、黏蛋白,真可谓是营养塞人参了山药不光补中益气,富含18种氨基酸,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营养成分叫做DHEA(青春因子),对抗衰老和增强免疫力有重要作..

    《清净的本源》感恩您转发支持清净的本源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清净的本源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category/3321/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