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生祠:独特的荣耀
“祠”在《说文解字》里是这样解释的“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意思是“春日祭祀叫作“祠”。因为春季祭祀时品物少、仪式文词多。”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极其重视祭祀礼仪,而儒家作为尊礼的典范,便格外重视理法教育,便也极其重视设祠以祭先祖,在汉武帝时期,儒家代表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礼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而将祠堂的意义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社会的更迭与时代的发展,祠堂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意义,从开始的单纯祭祀先祖祈求平安昌盛,到后来的婚丧嫁取,成人加冠,甚至在一度成为氏族中的法院和议事会,即当族人犯错之时,更多的不是交于官府,而是在祠堂内由族内权威人士商议定罪,并按族内规则处置。大到王侯将相,小到氏族部落,没有不立祠的。由此可见,祠堂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被无限增加。
但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听见“生祠”这个东西,不少人便不禁发出疑问,祠堂不都是为了纪念先祖吗,为什么要为活人立祠,那岂不是不吉利?其实非要理论的话“生祠”算是属于祠堂的一种,两者没有明确的界限实质但却有很大区别。祠堂是为了祭祀先祖以求平安,而“生祠”的设立更多的为的是向仍然在世的人表达尊敬与感激之情,当某个时代的人对某个地方有特别伟大的贡献之时,当地人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就会选择为其立祠以供奉香火,一方面表示当地人内心的尊敬,另一方面以向上天祈求保其平安。
然而祠堂的设立就算是现代也很难进行,更何况是礼教制度森严的过去呢,所以能获得生祠的人,不是不是不吉利,恰恰相反,是一个人莫大的殊荣。比较早的生祠,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西汉栾布为燕相,燕齐之间为其立社,号栾公社;石庆为齐相,齐人为立石相祠。此为立生祠之始。接着生祠变被开始广泛的应用流传,但也渐渐地生祠的意义渐渐有些变味,一些低级官员为了谄媚权贵,也开始为其立生祠,为此在唐朝的《唐律疏议》特别为立生祠做以特别的规定,如不从,可能还要受牢狱之灾。而至于历史上生祠最多的人,这不得不提及明朝的权宦--魏忠贤,魏忠贤凭一己之力玩弄权术,擅权乱政,排除异己,把天启年间搞得乌烟瘴气,也加速了一个朝代的灭亡。他的追崇者通过欺诈皇帝,让皇帝相信魏忠贤是天选之人。而他的党羽也在民间大肆宣传伪造的功德,并让百姓建立生祠来供奉魏忠贤,甚至当时的京都也立有生祠。虽然最后魏忠贤倒台,不计其数的关于他的生祠被拆被毁,但曾经为祈求美好的祠堂,被小人用来谄媚奉承,不得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
——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家族历史
总编:上官福楚
轮值编辑:官秀岩
资料采辑:上官辉
发布:官正琼
审核:熊剑文
有部分文章,我们一时没找到原创读者,或者您申请了原创,但我们推送过程中并没得到提醒,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删除;转发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图文仅出于分享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及对您造成不利影响,同样敬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