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两种人命最苦,两种人最有福


古语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祸是福,只在我们的一念之差。元朝大臣史弼的《景行录》中就说到,“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王阳明平定了宁王之乱,宠臣江彬嫉恨他的才能,他仪仗宠信,在皇帝面前进谗言。但是王阳明做风正派,就连昏庸的武宗都相信他是个好人,江彬自讨没趣。

一、不自重、不自畏的人,命最苦

修身,其实是在为自己积福!品行端正的人就算是处于逆境,遇到小人,也会获得信任,逢凶化吉。老话说得好:“人贵有自知之明”。自重,就是一种自知之明。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价值,不卑不亢。正视自我。

心学大家王阳明说: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王阳明认为,寻得自知之明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无论我们是忙碌还是清闲,自我省察都是很重要的。只有认清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才不会得意忘形,贻笑大方。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错误的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就怨不得要独自吞下失败的苦果。得意忘形,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只能一时神气,真的碰到困难时,只会因为过度的自负输的很惨。

贸然进攻,铩羽而归。春秋战国时期,除了有我们熟知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还有一个小小的国家,被称作息国。息国的知名度虽然不高,但是也曾拥有过一定的军事实力。息国国君却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敢向更加强大的郑国宣战。大臣们纷纷劝说国君,指明了息国的国力和兵力都不如郑国,奈何息国国君根本听不进去。贸然发动进攻,最终当然是铩羽而归。

越是能力欠缺的人,越是喜欢用高估自己来寻找一点可怜的自尊。而层次越高、学识越丰富的人,越有自知之明。做人有自知之明,做事才能量力而行。

二、自畏 ,对自己的言行要有敬畏之心

善恶到头终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常怀敬畏之心,说话有分寸,做事有底线,才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不知自畏之人,为人处世没有原则和底线,做事不知轻重,容易招灾惹祸。长此以往,原本属于我们的福气和亲人,都会离我们远去。

我们的每一次不负责任,最终折损的都是自己身上的福报。不自畏,难立足。王阳明曾说:“君子之所谓敬畏者,非有所恐惧忧患之谓也,乃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之谓耳”。而自畏的最高境界不是恐惧,而是慎独。晚清名臣曾国藩,在临终之时告诫儿子的第一句话便是:“慎独则心安。”

做事必须让自己问心无愧,他人的口舌才是其次的。没有自知之明和敬畏之心的人,容易在自己的人生路途中迷路,更容易行差踏错,误入歧途。每个人都有善恶两面,就连慈悲的佛祖都有一个恶毒的影子。不自量力,不知敬畏的人,更容易被自己的狂妄和邪念吞噬,毁掉自己身上的福气。

三、不自满、不自是的人,最有福

王阳明认为,自满又自以为是的人,人缘都好不到哪里去,甚至连最亲的父母、兄弟姐妹、夫妻都会疏离。古语有云:“满招损,谦受益”。正所谓谦虚纳百福,谦虚的人,总是更能吸引福气。虚心的人,心胸开阔,待人和蔼,不仅自己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也知道尊重别人,这样的人自然人脉宽广。

虚心的人总能遇到贵人。相传“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曾在散步的时候,遇到一个身穿布衣,其貌不扬的老人。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掉到桥下,对张良说:“小伙子,帮我把鞋捡起来。”张良很不解,但是对方是个行动不便的老人家,毫不犹豫的就去帮忙。没想到老者刚拿到鞋,顺手又把鞋扔了下去,一连三次,烦不胜烦。张良没有生气,也没有不耐烦,他恭敬地帮老者穿鞋,毫无怨言。老者笑着点点头说,“孺子可教,五天后天亮之时,你到这儿来等我。”

五天后的天亮之时,张良来到了约定地点,发现老者早就在此等候,老者生气地叱责:“与人相约,怎么能迟到呢,五天之后你再来,必须早点到!”这一次,张良天还没亮就起来,但是依旧迟到了。第三次,张良干脆半夜就出发,正好碰上了老者,老者对张良的谦逊很是欣赏,便送给张良一本兵书《太公兵法》。正是这本书让张良顿悟了谋略的奥秘,日后辅佐刘邦,开创了汉室江山。

四、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太自以为是的人,就是太以自我为中心了。浮世如潮人如水,这个世界上从不缺有本事的人。一个有天赋,有才能的人,如果只知道高傲自大而不知学习,最终他还是也会江郎才尽,一无所成。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以为是的人容易止步不前,因为他们早已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反而是谦虚的人容易取得进步,突破自我。这就是谦虚的力量。谦虚的人,就算是才华横溢也不会自负炫耀,反而更加谨慎和气,默默地积累着自己的能力。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保持着开放平和的心态,身处顺境而不骄傲,身处逆境而不绝望。这样的人,福泽是很深的。

活得通透的人就像一朵昙花。他们会在无声处努力的绽放,却不会用高傲和炫耀打扰别人。谦虚对待人,用亲和的,欣赏的心态去对待别人的建议,这样的人更容易遇到贵人,得到喜爱,福气和运气自然就会来到他们身边。谦虚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

=== 随喜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

点赞推荐

01芸的妈妈很早就去世了,父亲怕后妈虐待三个孩子,坚持不续弦,自己又是当爹又是当妈,独自艰辛地抚养芸三姐弟成年,并给他们成家成业。芸是老大,嫁到我们村。芸的妹妹嫁到隔壁村。90年代中期,因为夫妻吵架,妹..

偶然看到胡歌一位粉丝的留言,触动很深。入行15年,如今的胡歌,已活成了百万粉丝心中的“灯塔”。24岁之前,胡歌的青春几乎是开挂的。高中起就拍广告,迅速在上海广告界蹿红。大二出道后,凭李逍遥一角,他一战封..

我刚学佛不久,听人说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能消宿世业障,我于去年腊月二十开始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每天坚持至少一部,有时时间宽余,读到四部。至今,已经读诵一百多部。在这期间,在我身上,发生了许多不..

黃柏霖警官:现在最危险最紧急是思想危机黃柏霖警官:现在最危险最紧急是思想危机这一段里面,老法师特别跟我们开示。他说,「救人危急」,在这个地方讲,我们讲说,譬如说饥饿的人,他没有饮食,我们马上送饮食给他..

;四瀑冲指的是生、老、病、死四苦。生苦,每个人都要出生。我们不管是在母胎里,还是出生的时候,都要感受很多难忍的痛苦,你们对此应该有所了解。所有的婴儿都是,刚生下来,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流着泪水,到..

中国2型糖尿病发病率在过去数十年中呈“爆炸式”增长,中国已成为全球首位的糖尿病大国,每10人就有一人为糖尿病,全球四分之一糖尿病人在中国。一项哈佛大学的研究指出,肥胖、饮食问题、体力活动不足等推高了中国..

你知道吗?诱发高血压的真正凶手不是盐,而是钠!重要的事说三遍:钠!钠!钠!很多人以为食用盐是引发高血压的元凶,其实真正的元凶是食用盐中的钠。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人每天钠的摄入量是 5 克。钠从哪里来?除了..

通过学习听闻佛法,明白了世间的真相,发现许许多多的人,都在从事一些饮鸩止渴的行业,确实苦不堪言!在此与大家分享这些道理,希望不明白因果报应的人,有所醒悟。下面提到的这些行业,在佛法里都属于黑业,或者叫..

现代人因为工作压力或其他因素,常有熬夜睡眠不足的问题,长时间下来,将对身体造成极为严重的伤害。有些人原本一向身体健康,但在连续熬夜数晚后,突然第二天起床会觉得很疲劳,一闭眼就想睡觉,而且会腰酸背痛,但..

近世科学促进了机械工业的发达,为人类带来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可是维护人类生存安全,与生活幸福的技能与学术,却未能随科学的进步而并驾齐驱。如救世救人的医学发展,远不如科学武器残害人类的快速与急烈。尤其在..

1死主阎罗是不可信赖的,不管你的罪业有没有清净,有病也好、没病也好,他随时都会降临。可见,人的寿命一点也不可靠,相当的脆弱。我们都知道,死亡会突然降临的,法王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说:“死主大敌如..

嘎玛仁波切:超越生与死不生亦不灭超越生与死,不生亦不灭世界上所有的自然现象,必定呈现一正一反。就如花开有花落,日落有月起,昼夜必交替,悲欢有离合,当然有生也有死。如此的自然和常规,以至于我们常常忽视,..

弘化社昨天顶圣眼天生等者,谓人气已断,通身冷透,唯头顶独热者,则必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眼天生者,若眼及额颅处独热,则生天道。心处独热,则生人道。肚腹独热,则生饿鬼道。膝盖独热,则生畜生道。脚板独热..

身为婆罗门大宗师,为什么他觉得自己在佛前最好闭嘴?《佛说长阿含第三分种德经》上记载如是一个故事:在鸯伽国一个叫瞻婆城的地方,有一位叫种德的婆罗门学识渊博,善占吉凶,弟子众多,有大智慧,是婆罗门教中著名..

妇人看见帅哥意乱情迷突然发生悲惨一幕一日,邻近舍卫城的村庄中,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有位妇人抱着孩子、拿着水瓶,准备到井边汲水。当时离井不远处,正坐着一位容貌端正的男子在弹琴自娱。 妇人听到美妙的琴音,..

学佛在离婚干预中的运用听了觉平师兄关于“八步骤三种禅修”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精彩分享,收获颇多。在此之前,我总觉得“八步骤三种禅修”很遥远,虽然分享时头头是道,但与生活和工作并没有什么联系,还是该咋的..

清凉休复禅师悟道因缘昇州(今江苏南京一带)清凉院休复悟空禅师,罗汉桂琛禅师之法嗣,俗姓王,北海(今山东潍坊、高密一带)人。休复禅师自幼出家,十九岁受具足戒。虽然他精进修习禅定和学习经教,但是因为理路未通,故收获..

冬天南方湿冷,北方干冷。因为寒冷,身体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那么适合吃什么呢?接下来,小编就跟大家说一说7种适合滋补的食物。莲藕第一种就是莲藕。如今正是鲜藕上市的时候,天气干燥,多吃些藕能够起到养阴清热..

六字真言颂文字版是修六字真言时的一个版本,而六字真言颂实际上也就是六字真言中的六个字。虽然六字真言中只有六个字,但这六个字蕴藏着无穷的奥妙,隐含着大智慧以及大能力,所以师兄在修六字真言时要用心对待,这..

    《藏传佛教Buddhism》感恩您转发支持藏传佛教Buddhism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藏传佛教Buddhism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category/2939/
    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2661/
    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txt/52661.txt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