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能相继不断地用心去忆想阿弥陀佛,就不必高声去念佛了?”


唐飞锡

飞锡,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专精学习戒律威仪,后来与楚金法师研习天台宗的教观。唐玄宗天宝初年(西元七四二年),曾游化到京城,最后居住在终南山紫阁草堂,并撰写《念佛三昧宝王论》三卷。

其上卷,说明了普遍忆念三世一切诸佛的法门,大略如下:帝释的天网如果未张开,成千的璎珞如何能够看得到。罗网的大纲如果高举起来,网子的条目自然也一齐打开。曾经洗浴于大海的人,即是已经用过了百川的流水,就如同称念万德洪名诸佛名号的人,必定能够成就三昧。然而世间的人,有称念过去释迦牟尼佛的,有忆想现在阿弥陀佛的,唯独未曾听闻有人专念未来诸佛。为什么呢?因为诸佛如来乃是天上天下至尊至贵的圣人,而众生则是最卑微低下的凡夫,因此众生自然会恭敬诸佛而轻视凡夫。

但是,如果高下尊卑的分别心一生起,则诸多的妄想就纷纷兴起。恭敬和傲慢的取舍念头一建立,那么平等的一真法界就隐没了。《般若经》说:‘一切的有情都有如来藏性,自性和普贤菩萨一样平等不二,这是因为一切众生本来自体即是周遍法界的缘故。’就像贫穷的女人身怀尊贵的王子,良米隐藏在谷壳糟糠里面,这个道理就如同明镜一样明白易见。人们都轻慢侮辱未来的白毫相光(指佛),而不敢轻视现在具足金身的如来。然而一切众生造罪的缘由,大多是在未来佛身上,而不是在过去和现在佛身上。如果我们否定一切众生具足佛性、否认众生与佛无别,那么未来佛又如何能够产生而存在呢?若是能够知道母亲因为怀着王子而尊贵,而良米又因为谷壳糟糠而得以保全,能够生起相应于《法华经》常不轻菩萨的恭敬心,那么念佛三昧,就可以不求速成而成。因此不论婢女或盗匪,我们都不可以稍有轻视之心。

同样地,饿鬼地狱畜生也应当要给予平等普遍的恭敬,乃至没有所谓的善可以执取、没有所谓的恶可以舍弃。若能如此,那么随着每一个念头的生起,就无不是慈悲平等的佛心了。

此书的中卷,说明念现在佛专注一境的法门,其文大略如下:“《悲华经》说:‘密苏王子,从发菩提心以来,在行走的步步当中,在起心思虑的念念之间,常常都在忆念诸佛。如今他已经登上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现今生于美妙安乐的净土,那就是现在的阿閦佛是也。’我认为无论是经行于田间小路、或者徒步于幽深的山林里,固然都要像密苏王子一样心心念念不离于佛。即使是如诸侯大臣,正驾起华丽的马车出门,装饰于车马上的玉器摇动而撞击鸣响、两旁又有卫士执持仪仗随从而行,而自己身上则穿着富贵的衣服带着玉佩,前往朝见天子的时候。或者官兵将领,统帅着整齐威严的军阵旗帜,带领着浩浩疾行的车马时,又怎么可以不谨慎用心于每一步之间,使我们的心不离于念佛呢?

凡是所有的人们,从出生到死亡之间,没有一个人没有呼吸的出入息。一般的世间人多以珠玉宝石或菩提子为念珠,我则是以出入息为念珠。我们称念佛号,如果依随着呼吸,那么就有很大的依靠。何必害怕一息不来而已经入于来世了。我在行住坐卧当中常用这个念珠,纵使昏沉睡眠的时候,也能够怀念着阿弥陀佛而睡着,醒了之后马上就继续念佛。

如此不断用功,必定能够在梦中见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如同钻木取火,当浓烟升起的时候,就是火要燃起之前的相貌,如果不断地梦到阿弥陀佛,那么念佛三昧就快要成就了。如此想要面见阿弥陀佛的白毫相光,亲自蒙受阿弥陀佛授记成佛,那真是万无一失了。

有人问:‘如果是这样,只要能相继不断地用心去忆想阿弥陀佛,就不必高声去念佛了?’答:排除散乱的关键要点,在于念佛时的音声,念佛时的音声如果不振奋高昂,那么心念恐怕就暗暗地浮动不定。这有五种意义:如同拔茅草一样,拔一根时由于根结相连而其他的也一起拔了起来(比喻仰仗阿弥陀佛的超拔与善友彼此的相助),并凭借着在后面的鞭策(自己痛念生死无常而振奋高声的念佛),只要以终其一生的性命来对抗生死轮转,那么就可以永久辞别于将来无量劫百千的忧苦,这是第一点。

返闻音声的观照一旦达到,万千的妄想念头就如冰雪般消融于阳光之下,那么本自具足如同茂盛丛林一样众多的清净功德,便自然而然流露出来。就好像在千山万岭之间,繁盛长青的松树独立孤挺地显露出来一样,这是第二点。

阿弥陀佛金色的容貌光明闪耀出种种鲜丽的色彩,宝华不断如大雨淅沥地从虚空中坠落,这种美妙殊胜的景况,现今就可以如同观察自己指掌一样地清晰,这些都是由于念佛的音声所达到的,这是第三点。

又如同搬运木石,如果太重而无法移动向前时,只要同时发出音声大声地呼号,那么就可以飘然轻易地举起来,这是第四点。

与魔军强敌兴兵作战,若是彼此实力相近,正当旗鼓相望对阵交接的时候,如果使用号角声律帮助作战,则可以用整齐的号令,产生坚定的力量,以攻破强大的敌人,这是第五点。

音声和静默两者俱全,修止与作观一起并进,这个正符合了佛陀的旨意,如此不是很好吗?《华严经》说:“宁愿受无量的苦痛,可以听闻到佛的音声,而不愿意享受一切快乐,却听不到佛的名号。”佛的名声遥远地震动三千大千世界,能令一切众生开启善行萌发善根,犹如春天的雷声,唤醒了沉睡了一季的花草树木,怎么可以轻视念佛时的音声呢?

下卷则说明,理事双修、即生无生法门,大略如下:“世间一般人都说念佛是有念的工夫,而我则说念佛就是无念。因为凡是所有的心念当下即是空寂,怎么可以说它是有念。并非令念头消灭才叫作空,怎么可以说令心虚无断灭,才称为无念呢?心念的本性当下就空寂的,怎么可以有‘当它生起就称为有念、当它消灭就称为无念’的这种生灭取舍相呢?

没有所念的心,这叫作‘应无所住’;却又净念相继地念佛,这叫作‘而生其心’。另外,没有所念的心,叫作‘从无住本’;而修行念佛,叫作‘立一切法’。没有所念的心,叫作‘念即是空’;而修行念佛,叫作‘空即是念’。这正是说明中道的双寂而又双照的境界。虽观照而常处空寂,即是‘没有能念的心’;虽空寂而常起观照,即是‘而修行念佛’。这就是诸佛如来空寂而又观照的三摩地,也就是念佛三昧究竟的境界。因此这个念佛三昧,能生首楞严王师子吼三昧。

《菩萨念佛三昧经》中的破相偈说:‘虽然忆念佛陀的金色身,而同时安住于无所着的心,应当观察思惟一切法之中什么才叫作佛,以此观照摄住心念令他净念相续。光明的金色身相不是如来,受想行识等四阴亦复不是如来,但离开色法也没有如来。因此,当我们忆想如来金色身时,应当知道:色法不是如来,而如来也不离色法而有,这就是诸佛世尊最殊胜而寂静的境界。如来即是以这种殊胜的教法,善巧摧灭一切的外道邪见,就好像是龙王降雨,能普遍地润泽一切的草木及众生。’这部经开示说明了,就在六度万行之中,没有一法,不是当下即是念佛三昧。

《大品般若波罗蜜经》说:“佛为了钝根人,说一切法本性空寂,因为他们动不动就生起执着之见;而为利根的人,说诸佛相好庄严,因为佛知道他们能够如莲华出污泥而不染尘垢故。”

《坐禅三昧经》说:“菩萨坐禅时,不念其他的一切法,唯独只念一尊佛,就如同在清净冰冷的大海中,唯一独立高耸的金色须弥山,乃至要获得功德法身,也是要如是念佛。”由此可知,不可以不念佛为无念。观佛的金色身须知当下即是清净实相,观我们的色身也是一样要观照当下的清净实相。

因此,则凡是遇到的一切境界,无不是一真法界;没有一个心念,当下不是平等正觉的佛心。必定不可认为离开念佛之外,还另外存有一个无念,不可以离开往生净土,才来建立一个无生。若是离开往生而另立无生,离开念佛还有一个无念,这就是根本不了解烦恼即是菩提,众生即是诸佛的道理啊!既然刻意的断灭离绝是不对的,那么即一心念佛的同时,就是真正的无念,就在往生净土的当下,即是真正的无生。其义理是如此的清晰明显,就如同秋天夜里澄净清明的天空中,明月露出云端一样地皎洁明白了。

唐代宗永泰初年(西元七六五年),飞锡大师奉诏在大明宫内,和良贲法师等,参与翻译《仁王护国般若经》以及担任《密严经》校正义理的正式委员。后来就不知他的去向。(宋高僧传宝王三昧论)

转自《净土圣贤录》

点赞推荐

嘎玛仁波切:一个人最大的福报,是来自别人的祝福,尤其来自濒临绝望的人有人在布施时,会怀疑对方的真假,其实如果有布施之心,就不要担心对方是否值得布施。如果动机清净无私,布施出去时,功德就圆满了。真假问题..

张氏住在酇邑下殷,和王氏同皈依一位师父,法名叫净音。她也修念佛法门,也一样得不到丈夫的欢心,和王氏的遭遇很相似。虽然丈夫百般折磨,但是她的向道之心始终不退。后来得了瘫病,卧床休养几年,然而她始终念佛..

元必才必才,字大用,俗姓屈,台州临海人。母亲赵氏,信奉佛法极为恭敬,梦到一位外国僧人入厅堂来,醒了之后即生下孩子。年十二岁时,依止报恩寺的瞿法师出家。不久之后,进受具足戒。后来受业学习于玉冈润法师,..

我爷爷于1992年因脑出血去世,享年74岁。他去世后曾发生过一件不可思议的灵异事件,我至今记忆犹新。我大伯有四个儿子,老三小名叫华标,老二叫华里。华标因与大伯吵架后负气离家出走,七八年音信全无,害得全家人..

古人观测天象,发现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了龙角星(角宿),故称为龙抬头。民间认为,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而降雨多少直接关系到一年庄稼的丰歉,所以人们在这一天焚香祷告,敬龙祈雨,祈求来年风..

现代人因为工作压力或其他因素,常有熬夜睡眠不足的问题,长时间下来,将对身体造成极为严重的伤害。有些人原本一向身体健康,但在连续熬夜数晚后,突然第二天起床会觉得很疲劳,一闭眼就想睡觉,而且会腰酸背痛,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句老话:早吃姜,补药汤。就是说每天早晨三片醋泡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今天就来说说生姜!吃姜为何能保养心脏呢?根据相关的临床研究,吃醋泡姜让脾胃功能正常,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心脏病..

味道环顾现实,每个人的境遇不同,所要求的也不同,对待生活的满意程度更不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过着普通平常的生活,评价这种生活究竟是好还是坏,客观状态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主要还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谁也..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一种瓜,是咱中国百姓家经常吃的蔬菜,它就是南瓜。南瓜所含的淀粉、碳水化合物较高,在分类上是属主食类食物,其实,您可别小看了南瓜,它可不是一般的家常菜,南瓜的背后藏着一个连医生都不会..

地藏法门的修学,要求很高梦参老和尚《浅说地藏经大意》地藏法门的修学,要求很高,比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比带业往生还要高一层。在人天福报上,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做得如何呢?做得够不够?或者有人认为我差不多..

用佛教的语言来说,梅艳芳往生了。往生,意谓开始,另一个阶段的开始,而非终结。目送着她上路的好友、为她修法助念的仁波切,描述阿梅庄严殊胜的往生过程。2003年12月29日晚上,阿梅病情告紧,各方友好都涌到医院..

01人体节律之7日节律西方近代才发现人体生物钟,而我国二千五百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已经详细地描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的昼夜节律、七日节律、四季节律、年节律、六十年节律、三百六十年节律。就以七日节律来说,张..

这个「不共无明」,是修学大乘佛法一个非常重要的所观境,所以他特别从前面的六种过失当中,把「不共无明」提出来,特定的加以解释,就是你要了解这个贼,你才有办法把这个贼消灭。真义心当生,常能为障碍, 俱行一..

回向二字,对学佛修道的人非常重要,华严经普贤菩萨有十大行愿,最后第十行愿就是普皆回向。关于回向在华严经上有详细的分析解释,总共有四种意义。(一)回因向果:一切事有因必有果,如播稻种于田土中是因,将来成..

为人处世,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不要只有一张挑剔的嘴巴。会欣赏别人,内心是丰富的善意,而一味挑剔的人,生命中只有荒芜。欣赏,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学会欣赏别人,你会更优秀。..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

心灵之旅,从这里开始关注净尘,品读内心真实的自己(一)从前有只青蛇所化的妖精,专吃精壮男子。那日,它盘在官道上等待猎物,等了一天都未有人来。黄昏时分,只见一和尚远远而来。青蛇想:虽然是个和尚,却也是..

分巨商家居安防证悟以后,每个念头都是修行鼻能嗅诸香,妄执性非有,色相二俱亡,真空亦如是。鼻识的道理也是一样。当鼻子闻到气味的时候,菩萨立即能感觉到空性。在菩萨证悟空性的智慧当中,色相二者都不存在,对..

“保合大和”,就是要保持着这种和谐自然的关系。“乃利贞”:“利”指和谐有利;“贞”是正的意思,而且这个“正”是永远纯正。也就是说,只有顺着和谐自然的关系去做,才能使万物祥和。这种利益是真正的利益,是..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山药富含果胶、DHEA、多巴胺、矿物质、黏蛋白,真可谓是营养塞人参了山药不光补中益气,富含18种氨基酸,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营养成分叫做DHEA(青春因子),对抗衰老和增强免疫力有重要作..

    《因果实录》感恩您转发支持因果实录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因果实录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category/980/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