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月映虚舟禅宗概论2005-2 明暗回互:生起疑情
2005-2 明暗回互:生起疑情
我们后人,如果你体验也达到这境界,那么你可以通过这个“公案”的“明”,反过来去印证背后的“暗”。这个就形成了“参”,我们参公案去“参”的方式,实际上是这样。你能不能在那一刻,禅宗经常这样讲:这个且不论,你再道个来。就是他这么说:好,不管,你说一个你的。如果你真正见到”那个”,你体味到味道,你表述出来,见过的人,是知道你到没到那里,你是不是真知道。那么我们“参”一个公案的时候,也是看,你在那一刻,你能不能去回答。所谓“破参”就是那一刻那个“了然”了,你可以说:当时我不在此,我若当时在此,我会这么这么说,这个就是“参”。
那”疑情”又是什么呢?这个角度略有不同,“疑情”是我们看到祖师大德的行仪。比方说佛陀的打坐,那外道也坐,你不能说外道双盘腿没有我盘的好,你不能说他坐的没有我时间长,那么大家都有坐,道家有坐,这个有坐,那个都有坐。凭什么你这个就是“佛”的这一坐?你就是证悟的坐?你是,那我怎么能够也像你那么坐呢?就学你的姿势就可以吗?那“佛”这一坐是什么?对这个发问,我们就不会被简简单单两个腿盘多长时间,或者是什么什么样,一些这些外在的东西,来去迷惑。“哦,我在学打坐”。难道佛的一坐就是这样吗?这个叫“疑情”。
当初日本的道源禅师来中国求法,在他未下船的时候,遇到了典座,典座年纪很大了。但他依然说,要回去去操办法会的餐食。道源禅师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应该去念佛啊!去求往生啊!怎么还去做这些事情,为什么不交由年轻人,交给别人去做呢!
这个典座说:看你是个聪明人,但是你连修行办道字面的意思也不理解啊!这一刻,道源禅师的“疑情”就升起了。那他问典座:那我该怎么做呢?
这个典座说:年轻人,你不要忘记此问!那么这一刻的“疑情”的升起,那么到底什么是修行呢?难道我说的不对吗?我说的这个,似乎好像大家都这么说,好像是一种“政治正确”,难道错了吗?就像我们后面要学到的百八问,拿来一句,这句有什么问题吗?不就是这么说吗?我们能不能真正生出“疑情”来。
所以这个“疑情”不是自己拿脑子想发疑问,而是从生命底层的那个追问,这种追问不是说偶尔想起来发个帖子一问。那是你排解不开的一问,你吞不下去,吐不出来。你不是想,也不是不想,他就在那里。那个到底是什么?萦绕在你的心间。你行住坐卧之间,就“那个”一直在,始终是你的那个问,但是它显然不是来自于知识。或者你只是去百度一下,或者查到一个词条,找到一个名人去问一下,那个不是我的,觉得总是不对,我心还是不安,那么这个才是禅。哦,这个才是“疑情”。
这个“疑情”会引导你走向未知。然后刚才讲的,这个公案又能使你再一步步的,在某一些节点性的境界上,或者证量上去确证自己的体验。至少是如果真正遇到“明”的老师,你可以道一句来。他可以给你印证,或者指出你的问题。
那么我们生活的每一刻其实都是现成公案。在这个现成公案当中,我们去参究,我们去升起“疑情”。
再回到我们刚才讲的这个课,讲的快时,未必是让你那样去学,只是让你在。讲的慢时,也不要认为你听懂了。很多事情,当你说:哦,我懂了,这回我明白的时候,你一定要小心。当你越来越确定心满意足,觉得,哎呀,我比前阵子好多了,我清晰多的时候,这你一定要小心。
当我们那个背后的疑问,和对佛法的憧憬,对好多那种广大,越来越觉得它不好把握,就是它远远超过我,我再脱升一层,他比我想象的还大,无可想象的大,无可想象的细,就那一字一句之间,你以为你听到了吗?你再听一遍的时候,你发现好像就跟没听过一样。每一层,一字一句打开之后,发现每句那一个点,打开都是“无尽”的世界,如果有这样的感受,说明你真的走到门口了。
这个在藏传当中,管它叫“虔敬心”。但具体表现会略有不同,我们那个不管它文化具体的差异,而是说这个状态。禅宗很少这样讲“虔敬”,因为“虔敬”容易生出一种二元。这种语言容易生出二元。我们汉地不同于藏地那样的一种社会生态,一种文化处境。所以他要对一个上师,这样升起,因为那个地方的成本,生命的成本太高了。没有什么资源可以支持你去做那么多的这样的尝试,这些细节都不论。所以我们只是知道它是文化的差异。
那么禅宗的表述,这个参,这个疑情,那么这个明暗。所以当你听到这些之后,这些词语萦绕在心间,如果你生出了“疑情”,如果萦绕在不断的回旋当中,你不确定你知道。或者心中略有一“明”的时候,似乎有更大的,空间变得更大了。更加的不是你用知识可以把握的时候,慢慢的那种心悦诚服,我们面对三宝的,这样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一种开放。这个心态其实才是我们真正契入,去能够契入自心的一个过程。这叫: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所有整个的修行,并不是给你“法”,而是切穿你的“自我”,帮助你去照见你自己的自我的模式、轮回的模式。啊!还有这个在!一层层的自欺,于是乎生命的自由在这当中发展。我们的这种确证是从内在生发的,一步一步的,你再沿着这条道路前行。这个才能生出我们内心的勇气和无畏,也是真正的信心,叫信力。他是真正的证量,“信是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在这当中,我们才会有一个“愿力”发出来。有一个发心,真正的我向他敞开,我也愿意那样,一直延伸下去是《普贤行愿品》。这个整个儿的“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它形成了我们学习的氛围,形成了我们证悟的土壤。
所以在这些课程当中,过一段时间,可能又会变。讲个五节课下来,讲的方式又会变,内容又会变。可能我去讲《楞伽经》,并不会拿着这本书,一字一句去讲,而是只是帮大家去展开这样的体验。忽然间这样的语言,很陌生的语言,很吊轨的、很复杂的思辨,忽然在你内心,你发现“哦好像是这样啊”,这样一层层的展开,所以叫: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而不是通过知识的学习。
所以开示悟入,打开你的心,展开这样的一种视野。去做给你看,哦,课可以这么讲,可以那么讲,课可以这么听,可以那么听。这个当中的整个的这个变化,让我们明白禅宗根本不是讲什么,是他整个在创造证悟的氛围。这是“明”,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是语言说的清楚的,我们不要刻意去寻找那个玄,这件事儿该怎么办,我们就说怎么办。
然后背后的那个“暗”呢,那就不是通过语言去完成,用生命去体证。那如果我们在内在的涌动的体验,和这个体证在展开的时候,我们也不要试图用语言去交流。而是用心去交流,在这个语言之间,我会知道你吃过那个东西,你见过那个东西,而不是描述那个东西是什么。
所以如果他是在“暗”,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就是内证的清晰。也不要试图把它完成转化成语言,也不要认为你可以把这个告诉别人,去讲给别人,让别人听得懂。
有些词汇,比如随喜、很殊胜呀、功德无量啊,空性、佛性、法界、三宝、上师啊,这些词汇被用得用烂了之后,我们再也生不出“疑情”了。我们变成了一种游戏圈子里面的语言,变成了一种政治语言,变成了一种社交语言,变成了一种不同“自我”之间的这样的一种话语。
所以“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证的东西就是用去证,去修持完成。然后清晰的可以交流的东西,咱们就仅就于清晰,可以交流的部分去讲,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清楚“明”和“暗”的边界。
所以我们的课程当中,讲出来的是“明”实际呈现的是“暗”,这个“暗”是需要你去体证。只有这节课和你的内在发生链接,它使你的内在去触碰到,你没有触碰的部分,那这个课才是对的,才是有价值的。
如果仅就于知识,做笔记十二因缘是什么,我把它背下来。其实《心经》我以前从来不背,我多少年我也不会,直到我这个像我自己说话一样说出来,那么市面上多少人抄《心经》,多少人把《心经》刻在各种各样的东西上。
当你对《心经》真正的有这样的敞开、理解的时候,你不会把它刻在随手的杯子上、桌垫上,这样的去用。因为你的“暗”是非常清楚它是什么,反过来这个“明”,因为大家这么说坏了,所以呢我可以用别的方式去讲。
不立文字,是在这里。教外别传,也是在这里转化。明暗各相对,比如前后步,所以我们听闻的佛法这个“明”和我们的“暗”之间的回互,由“暗”,以前我有体会,表述不出来的,通过学习,从内证变成可以去呈现出来。然后进而有更深层的“暗”去展开。那么这一层层的交叠,这个就叫“明暗的回互”。所以说“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那么我们也会清楚,我们以前讲过“事”,所有有形有相可以表示的都是“事”,而背后的是“理”。
这“理事”和“明暗”是在对同样的东西,不同维度的表述。因为“理”是相对的那个不变的,究竟的所谓圣意的那个部分。那么“明暗”指的是我们过程当中每个这个体证和语言,这个清晰和那个。啊!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之间的那样的一种“回互”。由这儿“回互”的意思也被展示出来了,所以每一回,我们听课之后,我们是对话的话,我们再 “回互”一下,从新的这节课到底听到了什么,我的体证是什么,他和“那个”是什么关系,所以叫回向,我们一定要把它回向。
再站在那个角度往回看,再看一看我们的体验,我们是不是能确证,这个体验,那么即便是这一刻,我真实的体验,可能下一刻他就又过去了,就“揭谛”过去了。就已经过去了,并不需要去把捉它,整个的这样的东西,生命体验无限的丰富。所以我们的方法论,就从这要知道“明暗”“理事”“回互”,那个整个形成了,包括我们的公案、行持、一种现成公案,等等。
随着我们课程的展开,我们会“参”,展示出真正禅宗的生态是怎么运用的,他到底怎么在交流。不是给你一种预期,给你念完之后怎么样,我们只是永远在你在的位置,这叫禅宗的“本分”。
一切中以“本分事”相见。所以叫“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就在你的每一个当下,每一个事情当中,其实“理”就在那里,所以无一不是我们修行的、参究的。但又不是在这些“事儿”上,所以“执事元是迷”,落在事儿上是迷,我们那个明白契理亦非悟,最后到不知最亲切,我们破最后的根本的“无明”
所以我们会越听越多,十二因缘、五轮塔、等等,会听的越多,如果我们不停的去学,那就把佛法学废掉了。如果我们及此一物,清晰展开,去体证自我。进而明心见性,那么这些,这个过程他只是一个生态的氛围。
我们真正确证是那种味道,禅宗的味道是什么,这可能我们要通过一年的课,要长期的相处,会逐步的呈现出来。我们每个人,在这个课上,我们内在的体验都是不同的。就像一片森林里,每一个棵树,每一个植物,每一个动物,其实都是不同的世界。但是我们一个世界当中形成了这样的氛围,而这个氛围,就是佛、法、僧,三宝中的这个僧,这也就是我们真正赖以修持的丛林。那么基于这样,禅宗形成丛林制度,包括戒律清规,都是在交织这样的一种精准的氛围,来促成我们的证悟。
“月映虚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