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月映虚舟禅宗概论2005 明暗回互:穿透时空的迷雾(1)
2005 《参同契》的明暗回互:穿透时空的迷雾
这一节课,我们讲一下禅宗的方法论,从一开始到现在也讲了不少节课了。大家也会感受到很多变化,比如:信息量、语速、诸多方面。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后边的课程,依然会有大的变化。包括后面会涉及到生活、艺术诸多方面。在这里面,到底要依据什么呢?或者要完成什么呢?那我们今天讲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刚才发给大家的《参同契》。
《参同契》
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
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
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
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
色本殊质象,声元异乐苦。
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
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
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
眼色耳音声,鼻香舌咸醋。
然依一一法,依根叶分布。
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
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
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
明暗各相对,比如前后步。
万物自有功,当言用及处。
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
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
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
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
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我们可以看到:明暗。着重今天讲“明暗。
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明暗各相对,比如前后步。
“明暗”有很多的层面,比方说从一个简单的层面来讲,比方我们前面的课和后面的课,它的讲述方式就有巨大的差异。有时候讲的很快的时候,并不是让你去捕捉信息,去听课。而是让你习惯一种“在在流过”的状态。反倒是一种大强度当中,让你内在保持一种平静。在一种平缓当中,其实反倒需要你一种更深刻的锐利。因为这种简单当中,可以语速很慢当中给你讲的东西,其实把捉是更难的。它既让你听清楚,比方十二因缘,但是这个听清楚是知道吗?这听清楚又跟你什么关系呢?纵使你把笔记做了,纵使你把这节课都复述下来,那和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就是我们佛法的学习,和世间的学习的巨大的差别。可能在在你觉得“听懂了知道了”的时候,深层可能完全背道而驰。可能当你听得一头雾水,但是又似乎有些什么东西被触碰的时候,也许这是对的时候。
我们“知道”,“知道”是一种确定,知道会让我们的心,指的妄心有可把捉。但是知道说到底,他是和我们体验相对的。
我们从小上学,都是一种知识的学习,他不会管你内在有什么感受,只要你能把题做下来,把东西背下来。但是这种学习,我们说为学日增,我们增加的是什么呢?说到底增加的是知识,这种知识,在于工业时代,我们去把人配套机器去工作的时候,因为机器是确定性的。这个世界也被确定性的去表述的时候,我们的知道就可以配合机器去运作。
所以进入工业时代以来,这样的教育是非常高效的,他能让我们迅速的进入成为整个世界的工业的一部分。
进而到网络时代的“知道”,可能是资本、媒体,各种潜在的背后,这些“大家”,他们在给我们预设知识,使我们的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按照他们潜在的设定去运转。比如时尚,比如一种价值观。
在早期的人类,因为我们不得不去面对自然,也不得不去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去劳作,我们和自然必然是有很多的交流。可是进入工业时代,尤其互联网时代之后,我们和自然直接的交流,基本都被取代了。纵使我们回到所谓的自然的时候,可能给我预设的是:DISCOVERY,《国家地理》、或者是BBC,或者是一种环保,或者其他休闲度假,或者方方面面的。尤其像现在小红书,可以种草,我们去打卡,去旅游。
我们有多大程度用生命在交流呢!这么满满的知识,置换掉了我们生命直接的交流。在这些真正的体验不发生的时候,我们语言和我们生活当中的处境是被格式化,然后规约出来的。于是乎我们在其中会焦虑乃至抑郁,我们无法通过自己的生命去抉择,而只是被数据去引导。
这可能是这个时代在超过以往几千年,一个最复杂的,用我们原初的生命无法面对的事情。那这样的一个生活环境,我们来面对修行的时候,所有这些潜在的,甚至是现在的孩子,打幼儿园记事儿,甚至打生下来,在娘胎里,这些信息、数据,都是被规约着。
修行我们反其天真,实际上,前几节课讲,身、语、意,这种身的塑造,语的塑造,意的塑造,我们能够退到它之后,包括科学,我们知道范式、底层的价值,我们退到之后,回到这个“心”,这个心是亘古不变的。那么中国管他叫“高古”。
“高古”不是很古,而是他不在时间序列当中,相对应的是“时”,我们在这一时,这一时的处境,他的环境、境界,和我们内在的“高古”,这个之间的反差,使我们只能通过有限,通过我们具体的“时”来体味背后的无限,和背后的那个没有边界的广延,乃至于遍在的一颗“心”。
这个就形成了一种“回互”的空间。“回互”始终是像前几节课讲十二因缘,包括讲《心经》,我们通过这一刻的体验,切穿过去,去看到“自我”的模式。
这个模式其实也是亘古不变的,只不过以前我们吃烧饼,现在换比萨,或者不管怎么置换,其实他的机制是一样的,看到我们人心的机制,这样一个轮回的机制,这个是亘古不变的。
所以佛法一种是说:这个世界是“无常”。但是六祖慧能大师说:这个世界是常的,为什么?这个轮回的机制实际是“常”。那么在以前说佛性是常,因为佛性是”那个”不变,但是如果“不变”是先对“变”而言的,那个不变。因为佛法那个空性它是没有,它不拘泥于相,所以它不在”生灭”当中。所以六祖说:它是无常。
在这个之间,我们就形成了“回互”,也就是像镜子,我们借镜子翻过来去看到什么呢?看到“我能看到”。进而连这个“看到”都在退到背后,看到“那个”在观看。那么笛卡尔在这里很厉害,他会看到这一层,背后的观察者始终是在的,而这个观察,产生的怀疑,才证明“我的存在”。
这个自我,按照心理学是非常高阶的自我,“我思故我在”。这个差一层,因为它不是佛法,他无法体味到“明性”。佛法当中讲到“明性”的时候,这样的一个认知,使它也能够在世间去从各种价值,和各种预设当中跳出来。
那么依赖这种感受去描述,通过这样训练过的语言,尽量超越主观性的描述,这样的方式叫现象学。也就是把人的色彩和价值拿掉之后,把这个现象描述出来。这是到胡塞尔之后形成现象学,这是他非常厉害的一个面。
我们很多貌似修行人,还远远达不到像这样的一个纯粹,也达不到这种思维的复杂度。这涉及到我们讲”理事”。那么从存在主义也好,他们在事儿上面,所能辨析的能力是非常的高。这些学习对我们是有帮助的。因为我们更容易去择(zhai)出来,因为他给的是技术。
在古时候,这样只能靠一种体验去完成。可是到了现象学的时候,他变成了一种技能和训练。既然到现在,我们有了这种语言的工具,我们相对古人去描述修行的时候,其实多了很多的语言的工具。尤其基于这个时代,大家更好去学习、去交流、去操作的语言工具。
我们不可能去泯灭掉这千年,不管在佛教向内部的发展,包括和外在的知识的发展。去坐在那儿,以为两腿一盘就可以了悟,这是一种巨大的傲慢。
那么这就是《参同契》不同于其他很多的宗教的表述。因为它带入了这样的“时”,也带入了这样的“事”,在这个“时”和“事”当中,我们去证,去体悟。“事须涵盖合,理应箭锋拄。”一切所有的现象,成为我们证悟的资粮。
我们说到普贤菩萨讲的:两木相因而成火。那么这些在我们课程当中,可以用语言表述,你可以学的懂,似乎可以知道的,这属于“明”。而内在的那个体验,是“暗”。
语言什么时候成为我们自己真正可以被用的状态呢?一定是你的体验有足够的丰富,这时候当有了精准的语言。你就:哇!我就是那么想,我有感觉就是我说不出来。或者我总觉得好像是什么,哦!你这么表述我就清楚了。这就是“明”和“暗”之间的转换。这个“明”相对于“暗”给予了一种确认,因为这时候你的体验,我们说“不可说”的部分,你已经有了。你已经见到那个东西,但是你没有语言给他清晰化。“欲无欲以观其妙,欲有欲以观其徼。”这个“无”的东西,你已经有了。但是你始终无法把它清晰出来,这时候通过“明”,使它得以显现,得到确证,得到你的心可以踏实下来。“哦!我这回可以确认这个感受是没有问题”。进而可以成为你下一步修行的一个根基。
那么这时候,就由“暗”,就是明暗之间,以前不可言说,你交流不了的变成了“明”。而这个方式在禅宗就表达为“公案”,一个老师去测试一个学生,如果他真正体悟到了,你怎么问他,他可以用他的方式,用生命语言去表达出来,已显示出“明”。
“月映虚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