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浊土与净土比对,了解一下我们所处的世界和弥陀净土
浊土与净土比对
惟贤长老开示
根据佛经指示,内涵有二:
1.指五浊恶世。浊者污秽,其体不净;恶者凶狠,其行不善。污秽与凶狠,这是有漏的有情和器世间的现象。
五浊:
(1)劫浊,指时间的转移变化,发生各种灾害。
(2)见浊,指知见上的愚暗,分别有身见(我执)、边见(执常执断)、邪见(拨无因果)、戒禁取见(非因计因)、见取见(非果计果)。
(3)烦恼浊,包括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
(4)命浊,指息暖识合成的命根,刹那变化无常。
(5)众生浊,此指凡夫的五蕴报体,为众苦之本。
2.三杂染:此就众生本身讲。
(1)生杂染,即报体染污不净。
(2)业杂染,即有漏的业力。
(3)烦恼杂染,即随无明而起的根本烦恼、随烦恼等。
《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众生所处的就是这个世界。
净土:
1.性离染垢,纯属清净。
2.无有痛苦烦恼,享受妙乐。
3.依报、正报,美好庄严。
往生极乐世界,都是莲华化生,不受胞胎之苦。
在极乐国土的众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逍遥自在,如《阿弥陀经》说:“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无世间因衣食等生活困难问题引起的忧患。
在极乐国土,有栏网行树、池阁莲华、天乐华供、化禽说法、风树协韵等美妙环境,无世间的污染、斗争、混乱等现象。
在极乐国土,常依止教主阿弥陀佛,还有诸大菩萨、诸阿罗汉、诸上善人,聚会一处,闻经听法,一应和谐,无世间的猜疑忌妒、怨憎会苦。
印度世亲菩萨所著《往生论》,叙述西方净土有三种庄严。即:
(1)佛庄严,具八种功德。
(2)菩萨庄严,具四种功德。
(3)国土庄严,具十七种功德。从清净句(佛号)出生三种庄严,此三种庄严,包括净土的无量庄严,清净微妙,不可思议。
《观无量寿经》里佛的此两句教言,代表了佛法的真谛,也是净行者趋向解脱求生净土的径路。
心有真实心、虚妄心、肉团心。肉团心指主司血液循环的心脏和主管触觉的神经系统。虚妄心指第六意识的虚妄分别,是颠倒真相因之而起惑造业的错谬认识。真实心即众生本有的真心,即是佛心(是心是佛),然此佛心,被虚妄的无明烦恼所遮盖,以致沉沦生死,不得解脱,必须用修持(三慧、三学)的力量来显发,恢复此心(是心作佛)。
经云:“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心染则国土染,心净则国土净。”前两句说明诸法由心生,心是原动力。后两句说明由于心的染和净,而有六凡四圣的十法界。
如何心净?修行者要做到外不染六尘、内不起我执,扫荡一切妄情执着。如何实现净土?必须修持五戒十善、八正道、四摄、六度之行,求得转依,即是转染成净、转迷成悟。净是涅槃,悟即菩提。法相唯识有转八识成四智的具体解说。
弥陀净土的往生,历代净宗大德根据经典的指示,不出信、愿、行三法。信即对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坚信无疑。愿即愿生极乐,愿离娑婆。行即持诵洪名,一心不乱,配合修三福业。行要以清净心持诵名号,如《往生论》说,持诵佛号即清净句,由清净句而产生净土的无量庄严。故一句佛号,可代表戒定慧三学,代表无量的修持法门,其义甚深,不能以凡情测度。
南无阿弥陀佛
欢迎转载转发
普利众生 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