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阿嘎,藏地最诗意的劳作


黄家林先生的布达拉宫系列作品

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藏族人民的智慧,至今仍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被誉为“世界屋脊上的明珠”。从正门走进布达拉宫,拾阶而上,可以看到光滑的围墙和墙顶。
走进宫殿里面,光滑平整的地面同样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这些都是运用了藏式建筑中的一种独特工艺――“打阿嘎”。
为什么说没有这项千年传统技艺,就没有世人瞩目的布达拉宫?

        

阿嘎是从什么时候

在西藏被用作建筑材料的呢?

据史料记载,从吐蕃第一任国王聂赤赞普建造雍布拉康,再到1300年前松赞干布建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等宗教建筑物,都大量使用阿嘎土。从吐蕃时期阿嘎土大量用作建筑材料来推算,阿嘎土的使用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著名的布达拉宫,用阿嘎土最多,宫内许多地面都是用阿嘎土夯筑而成的。

1989年,布达拉宫启动了为期5年的维修工程。完工后,修葺一新的宫殿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雄伟壮观。拾级而上,原来破旧不堪的石阶换上了整齐的青石。一个个大殿的平台犹如磨石地坪般光洁平整,它的面层就是以“修旧如旧”的原则,用阿嘎土夯打而成,很好地保持了它固有的风格和样貌。

2009年开始历时两年的大昭寺维修工程中,地面阿嘎和屋面阿嘎也是该寺重要的维修工程之一。设计师和建筑专家们同样坚持“修旧如旧”,仍然采用阿嘎土而不是用水泥整修地面,很好地保持了寺院建筑的传统风格和古朴的藏地文化风貌。

若阿嘎比较成熟,颜色会略显红,如不成熟则颜色略显白。在施工过程中使用颜色较红的比较鲜艳好看。房屋地面用阿嘎能使地面更光滑,经长期拖擦会呈现出斑斓而厚重的色彩,显现出古朴的魅力。

在水泥材料还没有问世的时期,阿嘎土是上乘的建筑材料。

水泥及混凝土等现代建材产生之前,内地的古代建筑普遍采用砖、瓦、石灰等作主要的砌筑材料。因为西藏高原缺氧的自然环境,烧制砖瓦极其不易,另外,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很难找到达标的建筑石灰,所以采用本地区特有的天然阿嘎土做建筑材料,因此便自然成为藏民族古老建筑工艺中传承至今的必然和独有特色。

阿嘎属于土石相兼的微晶灰岩,产于西藏地区一些半土半石的山包中,储藏部位在山体上部1~2米厚的地层中。拉萨附近的曲水、林周、达孜等县,山南地区的扎囊县等均有储藏。建筑专家长期对产地材料的检测显示,扎囊县生成的阿嘎材料成分(硅与钙)比例较为合理,用此材料施工后的建筑面层也较为坚固、美观。尽管路途较远,但位于拉萨市区的布达拉宫、大昭寺等一些重要建筑均采用此处的阿嘎土。

利用当地特有的被称之为“阿嘎土”的泥土和碎石加上水、蜂蜜、酥油等,混合后铺于地面或屋顶,再以人工反复夯打,使地面、屋顶坚实、平滑、不渗漏水。经过千锤百炼地“打阿嘎”,屋顶能够更加坚固,隔热并且防水。
地面则非常平滑,类似于内地建筑中地面所使用的“水磨石”“大理石”等。
视频播放地址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2053705243531460609 >点击播放

打阿嘎 

超越千年的西藏传统地面技艺
阿嘎打夯技术是千百年来藏族祖辈们不断总结积累打夯技术的成果。西藏阿嘎施工技术不仅具有民族特色,而且具有鲜明的特点,阿嘎打夯表面光滑明亮,而且用阿嘎打夯的房屋非常暖和,若有屋顶木梁断裂的现象,屋顶仍会借阿嘎的黏性保持稳固而不會发生塌裂。
但是在过去,由于打夯施工工序十分复杂,并且采集阿嘎主要依靠人力,加之百姓的经济条件十分拮据,普通人家建房根本无力使用阿嘎,只有宫殿、古城堡、大寺院等,才会使用阿嘎,用来做楼顶和墙顶防水、屋内地面等建筑工程技术处理。
参与了西藏三大重点文物维修保护工程中萨迦寺施工的专家向笔者介绍,阿嘎打夯施工的关键在于地理地势特点和气候条件。由于西藏大部分地区地处高寒,气候恶劣,昼夜温差大,为此在阿嘎打夯时,特别要注意气候变化。比如,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9月份以后不宜用阿嘎施工,不然会出现冻裂,在春暖花开时还会发生沉降和表漆脱落。
“打阿嘎”的工艺十分复杂。首先将开采来的粗“阿嘎土”平铺在卵石和夯实的土层上,约10厘米厚,淋水后用“帛多”夯打。“帛多”是一种专门“打阿嘎”的藏式工具,上面是一根木棍,下面则是中间带孔的青石。边夯打边平铺一层比一层细的“阿嘎土”,并且不断淋水,直至起浆表面平整光洁。
“打阿嘎”只是修建地面的第一步,将“阿嘎”打平后,为了让地面变得光滑,还需要用布擦、用被树皮浸泡过的水淋、再用一种特质液体抹、用红布反复擦等几个关键步骤。最后涂上西藏常见的青稞油、蜂蜜等增加其抗水性能。最终修建的地面稍带浅红色,其质地和色泽会与藏区寺庙、宫殿一致。
打阿嘎的工匠通常是年轻力壮、身高体重相似的青年人,男女搭配敲打。女子负责开始的部分,将大、中、小、粉末,四种大小不同的阿嘎土块层层填充、敲打至平整;再由男子加大力气夯实。
阿嘎很讲究技巧,对力量有一定要求。时而要力量均匀,保证地面平整;时而又要力量敦实,保证地面结实紧密。群体打制过程中,需要彼此默契配合,有一人跟不上节奏就可能导致地面凹凸不平。
一平米的阿嘎,需要至少7~8天的工期才能完成。面积越大参与的人越多,几十人至数百人不等。如果闷头苦干,恐怕没有几人能坚持下来。
这么枯燥的劳作,却被藏族同胞以一种歌舞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确是藏族人民乐观向上精神的一种体现。打阿嘎时的歌舞成为“阿谐“,他们把歌舞融入到劳动中,既干了活又娱乐了身心,这种诗意般的劳作令所有的看客不得不反省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劳动的态度。

“打阿嘎”的文化内涵和传承价值
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养成了一種伴随劳动唱歌的习惯。在“打阿嘎”过程中,需要劳动集体的协调与配合,歌声能使繁重而机械的体力劳动变得轻松、活泼,既提高了劳动效率,又能使劳动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打阿嘎”过程中,极需要劳动集体的协调与配合,男女老幼结队成排,边打边交叉走动,边歌、边舞,那种欢乐、激情、节奏感极强的动态性画面。所以在“打阿嘎”进行的伴唱亦舞的形式就成为特有的人文景观。
把打阿嘎上升到艺术高度来赞美,成为近年来许多艺术家和驴友们乐此不疲的话题。
单从它的歌舞形式来看,歌词稍显简单,大致以反映生活场景和赞美劳动为主,它的旋律相对固定,节奏也以2/4拍为主。这种节奏和旋律,有别于西藏传统的长调,完全是为了在劳动时能有打夯时的匀均速度而自然产生的。打阿嘎时的舞蹈也并不复杂,大致分为踏步、旋转、前后移动等几个样式。

打阿嘎从劳动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再通过这种艺术形式把阿嘎带到世界。

打阿嘎 

超越千年的历史形成
阿嘎歌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300多年前的吐蕃王朝初期。当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赤尊公主修建大昭寺、小昭寺等大型寺院建筑,征召了很多卫藏地区的工匠和民工,他们带来了各地的民间歌舞。
他们在修建寺庙的工程中,边干边唱,形成了第一批阿嘎歌。到了帕木祝巴时期,掀起了第二次建筑高潮,拉萨城郊修建了哲蚌寺,北郊修建了色拉寺,东郊修建了干旦寺。到17世纪,十四世达赖喇嘛重建布达拉宫时,成千上万的工匠从山南日喀则等地来到拉萨,他们把当地民歌、劳动曲调带到工地,加入了阿嘎歌的文化艺术宝库。
如今,“拉萨阿谐”和“阿嘎土制作工序”已双双入围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往期回顾
BREAK AWAY

藏传佛教史上的两位汉族头等格西

莲师伏藏 之 般若法眼

『信佛与学佛的区别 』

点赞推荐

嘎玛仁波切:一个人最大的福报,是来自别人的祝福,尤其来自濒临绝望的人有人在布施时,会怀疑对方的真假,其实如果有布施之心,就不要担心对方是否值得布施。如果动机清净无私,布施出去时,功德就圆满了。真假问题..

张氏住在酇邑下殷,和王氏同皈依一位师父,法名叫净音。她也修念佛法门,也一样得不到丈夫的欢心,和王氏的遭遇很相似。虽然丈夫百般折磨,但是她的向道之心始终不退。后来得了瘫病,卧床休养几年,然而她始终念佛..

元必才必才,字大用,俗姓屈,台州临海人。母亲赵氏,信奉佛法极为恭敬,梦到一位外国僧人入厅堂来,醒了之后即生下孩子。年十二岁时,依止报恩寺的瞿法师出家。不久之后,进受具足戒。后来受业学习于玉冈润法师,..

我爷爷于1992年因脑出血去世,享年74岁。他去世后曾发生过一件不可思议的灵异事件,我至今记忆犹新。我大伯有四个儿子,老三小名叫华标,老二叫华里。华标因与大伯吵架后负气离家出走,七八年音信全无,害得全家人..

古人观测天象,发现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了龙角星(角宿),故称为龙抬头。民间认为,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而降雨多少直接关系到一年庄稼的丰歉,所以人们在这一天焚香祷告,敬龙祈雨,祈求来年风..

现代人因为工作压力或其他因素,常有熬夜睡眠不足的问题,长时间下来,将对身体造成极为严重的伤害。有些人原本一向身体健康,但在连续熬夜数晚后,突然第二天起床会觉得很疲劳,一闭眼就想睡觉,而且会腰酸背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句老话:早吃姜,补药汤。就是说每天早晨三片醋泡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今天就来说说生姜!吃姜为何能保养心脏呢?根据相关的临床研究,吃醋泡姜让脾胃功能正常,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心脏病..

味道环顾现实,每个人的境遇不同,所要求的也不同,对待生活的满意程度更不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过着普通平常的生活,评价这种生活究竟是好还是坏,客观状态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主要还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谁也..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一种瓜,是咱中国百姓家经常吃的蔬菜,它就是南瓜。南瓜所含的淀粉、碳水化合物较高,在分类上是属主食类食物,其实,您可别小看了南瓜,它可不是一般的家常菜,南瓜的背后藏着一个连医生都不会..

地藏法门的修学,要求很高梦参老和尚《浅说地藏经大意》地藏法门的修学,要求很高,比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比带业往生还要高一层。在人天福报上,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做得如何呢?做得够不够?或者有人认为我差不多..

用佛教的语言来说,梅艳芳往生了。往生,意谓开始,另一个阶段的开始,而非终结。目送着她上路的好友、为她修法助念的仁波切,描述阿梅庄严殊胜的往生过程。2003年12月29日晚上,阿梅病情告紧,各方友好都涌到医院..

01人体节律之7日节律西方近代才发现人体生物钟,而我国二千五百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已经详细地描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的昼夜节律、七日节律、四季节律、年节律、六十年节律、三百六十年节律。就以七日节律来说,张..

这个「不共无明」,是修学大乘佛法一个非常重要的所观境,所以他特别从前面的六种过失当中,把「不共无明」提出来,特定的加以解释,就是你要了解这个贼,你才有办法把这个贼消灭。真义心当生,常能为障碍, 俱行一..

回向二字,对学佛修道的人非常重要,华严经普贤菩萨有十大行愿,最后第十行愿就是普皆回向。关于回向在华严经上有详细的分析解释,总共有四种意义。(一)回因向果:一切事有因必有果,如播稻种于田土中是因,将来成..

为人处世,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不要只有一张挑剔的嘴巴。会欣赏别人,内心是丰富的善意,而一味挑剔的人,生命中只有荒芜。欣赏,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学会欣赏别人,你会更优秀。..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

心灵之旅,从这里开始关注净尘,品读内心真实的自己(一)从前有只青蛇所化的妖精,专吃精壮男子。那日,它盘在官道上等待猎物,等了一天都未有人来。黄昏时分,只见一和尚远远而来。青蛇想:虽然是个和尚,却也是..

分巨商家居安防证悟以后,每个念头都是修行鼻能嗅诸香,妄执性非有,色相二俱亡,真空亦如是。鼻识的道理也是一样。当鼻子闻到气味的时候,菩萨立即能感觉到空性。在菩萨证悟空性的智慧当中,色相二者都不存在,对..

“保合大和”,就是要保持着这种和谐自然的关系。“乃利贞”:“利”指和谐有利;“贞”是正的意思,而且这个“正”是永远纯正。也就是说,只有顺着和谐自然的关系去做,才能使万物祥和。这种利益是真正的利益,是..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山药富含果胶、DHEA、多巴胺、矿物质、黏蛋白,真可谓是营养塞人参了山药不光补中益气,富含18种氨基酸,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营养成分叫做DHEA(青春因子),对抗衰老和增强免疫力有重要作..

    《藏传佛教宁玛巴》感恩您转发支持藏传佛教宁玛巴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藏传佛教宁玛巴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category/1596/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