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浅释(55)
又见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恶骂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又见菩萨 离诸戏笑
及痴眷属 亲近智者
一心除乱 摄念山林
亿千万岁 以求佛道
或见菩萨 肴膳饮食
百种汤药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价直千万
或无价衣 施佛及僧
干万亿种 栴檀宝舍
众妙卧具 施佛及僧
清净园林 华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 种种微妙
欢喜无厌 求无上道
又见佛弟子,专心致志的在修忍辱行门。忍辱能对治瞋恚心,故能忍受一切恶骂捶打,乃至面观一切顺或逆境,皆能处之泰然。但修行者切勿因为要去研究他人忍辱之深浅,而将自己的修行放松了。
譬如要去纽约,可以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很快就能到达目的地,但若兜着圈子走就会耽误很多时间。故应自修而非修人,否则,别人要经三大阿僧祇劫成佛,而你自己却要等到九大阿僧祇劫方能成佛。当你能于空中现十八变之神通,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而互不相碍,才能有资格去试验他人之禅定功夫。
“增上慢人”。指骄傲而目空一切的人。骄者不但必败,也是最愚痴的行为。何以故?释迦牟尼佛是一位大觉者,他以孝顺、平等及慈悲心来对待一切众生,因为他悉知悉见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皆为自己过去之父母。大觉大悟者尚且不骄不慢,更何况是凡夫呢?所以,唯有愚痴者才会起骄傲心而轻慢他人。
又见不苟言笑,光明以自严而离掉举的菩萨。“掉举”即是三心两意,不知何去何从,心不自主,既追悔过去又冥想未来;又名掉悔盖。
“及痴眷属”。是瞋盖,即无明,不懂因果。发脾气是最伤神,也会使人失去理智而犯下种种过错。许多罪恶的发生乃至于杀人,都是一念“瞋”而起,故瞋是最可怕,它会使人做出愚痴的行为及十恶五逆谤法谤人等罪而种了下地狱、饿鬼及畜生之果报。
“亲近智者”。若能改恶从善而亲近善知识,则能日渐在潜移默化下,将恶习除去,改邪归正。此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俗语说:“善一伙,恶一群”,物以类聚。如现时在万佛圣城,每日都有法会,这即是亲近智者,因为多闻佛法能使人的智慧增长。
若一心除乱,能去贪盖。不贪,自然不会犯五戒十善。贪,会令人触事昏迷,举心缚着而障碍道业。然而世人多贪欲,为口奔驰,为利忘躯,终日为赚钱而绞尽脑汁。甚至为了钱而不择手段,六亲不认,自赞毁他,损人利己。这些恶业,不但损人,亦伤害到自己的自性,把本有的智慧遮盖住,以致广造众罪。所以,唯有断除贪欲才能使自性光明显现。
“摄念山林”。十法界不离一念心。天堂、地狱或人间,不离于当念。故要成佛、菩萨、阿罗汉,皆由一念所生。人之一念虽能达万八千里,但全无光明,唯有佛陀的白毫相光既能通达万八千里,又能彻知彻见尽虚空之万事万物,圆融无碍。
“摄念”,即是将散出的心收回来,而安住于一念——念佛,此谓“以毒攻毒”之法门。将万缘放下,仅存一念。最好是达到无念,本有的大觉圆明佛性则自然现前。故摄念山林为除睡盖义。睡觉是修行者的障碍。因为在睡梦中不容易持戒,自然而然会被梦境所转,而魔王最爱在梦中扰乱修行者的定力,使其犯戒而起贪瞋痴之念头,而遮盖自性。是以此菩萨能舍去三毒及五欲等无明烦恼而安心办道,并持之以恒,永不退转。
又见菩萨以上好的饮食、衣服、卧具及汤药或栴檀宝舍、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源浴池等千万种布施来供养佛法僧。
或有菩萨 说寂灭法
种种教诏 无数众生
或见菩萨 观诸法性
无有二相 犹如虚空
又见佛子 心无所著
以此妙慧 求无上道
或见菩萨在说寂灭法。寂灭之法,本不可言说,但以慈悲故,以种种方便法教化无数众生。
或见菩萨,以智慧观察诸法之体性,乃无形无相,非长短方圆,亦非青、黄、红、白、黑等色,犹如虚空,空无所有,但一切形相,却又未离开虚空而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若将地面挖开一尺,就有一尺的虚空,若挖一丈,就有一丈的虚空。但在未挖前亦一样有一尺的虚空,未曾有增减。是以虽有形相,形相不能包含虚空,而虚空却能包含一切形相。故云:“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
《转载声明》:本平台赞成并遵循微信公众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各项举措。平台部分推送文章可能因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而未能事先与原作者联系取得授权,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经核实后,我们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