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浅释(12)
在本经上说,佛以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什么大事呢?是众生的生死问题。佛教我们一切众生觉悟,了生脱死。有的人说:生死是人人都有的,不算什么大事?不错,人人有生,人人有死。但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究竟为什么呢?有什么了期呢?庄子说过几句很有哲理的话,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而已矣”。意思是说生命有边际、有终了的时候,可是知识是没有终极的。我们以有终点的生命来学习没有终止的知识,这是没法子追得上的!但他只知道一半,还未知道全体,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只知道生命有一个终点,而不知道终点之后又有一个开始,虽然这个生命结束了,而另一个生命却又开始。
我们的生命并不是出去了就不回来。你要是知道怎么生,死的问题也就会解决一半,若不知道怎么生,死的问题也就不明白。正所谓:来也糊涂,去也糊涂。对于生死问题,子路曾问过孔子:“老师,我要用什么方法来侍奉鬼神”?孔子答:“未能侍人,焉能侍鬼”?意思是说:“你要怎样侍奉人都还未明白,怎么就想侍奉鬼呢”?子路又问:“敢问死”?我大胆问一问怎样叫做死法呢?死是什么滋味?死是怎样情形呢?孔子答:“未知生,焉知死”?你也不知道怎样活着,又怎样知道死呢?也就是说,你是怎么生的?就是怎么死。究竟是怎么生的呢?这就讲到根本的问题上,人人都应该注意到这一点——生死是一件大事。
人是由情欲而生,所以就由情欲而死。若没有情欲也就没有生,更没有死。生死的问题是因为贪欲之心,要是贪欲的心断了,生死也就能了知。佛是为了众生生死的问题才到这个世间来的,所以这生死的问题是很重要。
有一个生死问题的公案:从前,有一个大富翁,他娶了一个很漂亮的太太,生了三个儿子。这个有钱人除了钱之外他什么也不认识。钱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犹如骨肉至亲,所以他把圣人所著的“中庸”一段改了。改为“天命之谓钱,率性之谓钱,修道之谓钱。钱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钱是很少时间可以离得开的。因此,这有钱人把大儿子叫金子,二儿子叫银子。因为金子、银子都有了,第三个儿子就取了一个很古怪的名字,叫业障。
当有钱人的三个儿子都长大了,他年纪也老了,而且得了瘫痪病。得了这个病之后他也不能走路,整天躺在床上。病久了,家里虽然富有,可是并没人侍候他。他那漂亮的太太也远离他了,那聪明的儿子也不来看他。这时,他把牙一咬,想快点死去。但他又想到:一个人到了阴间会很寂寞,于是跟太太商量说:“病了这么久,我看也不能好了,不如快点死去,免得受罪。你可不可以陪我去死呢”?他那漂亮的太太说:“你怎么可以叫我跟你去死?死是谁也不能替谁的。你是不是病疯了”?
他见太太不肯跟他去死,就转移目标,把大儿子叫来,他说:“金子,你一生出来,我就最爱你,你知道吗”?大儿子回答:“当然知道”。他又说:“现在我快死了,你能不能陪我去呢”?大儿子一听,答道:“你真老糊涂!你年纪这么老,是应该死的,我还年轻怎么可以死?你如爱我就不应该叫我去死”。于是,大儿子跑了。
他又把二儿子叫来问道:“银子,我现在快死了,你能不能陪我死”?二儿子答道:“你这老混蛋!要死怎么可以叫我陪呢”?他的太太、大儿子、二儿子都不肯陪他死。最后他再把三儿子业障叫来,试探的说:“业障啊!你年纪最小,我也最爱你,我要死了,可是又舍不得离开你,你说怎么办”?他的小儿子很聪明伶俐,便说:“这不要紧,你最爱我,我就跟着你死吧”!老年人听了很高兴,因为只有小儿子业障肯跟他到地狱去。所以他说:“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所有的金、银、珠宝都带不去,只有你造的善业或恶业才跟着你形影不离。“但念阿弥陀,往生极乐国”。既然业随身,就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便能往生极乐国土,不会堕入六道轮回的苦海。在《阿弥陀经》上说的极乐国土是黄金为地,那个地方的黄金像泥土这么多,可说是富贵到了极点。
《转载声明》:本平台赞成并遵循微信公众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各项举措。平台部分推送文章可能因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而未能事先与原作者联系取得授权,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经核实后,我们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