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立志要趁早!快来看看师父对年轻人的一些肺腑之言
有人说“出名要趁早”
结局却并不圆满
不如说“立志要趁早”
做人做事都有了目标
修学佛法更是讲求
发心和立愿
立愿,则众生可度
发心,则佛道堪成
修行无分老少,即使初学佛法之人也同样不可轻视。佛陀常说:“沙弥虽小不可轻”。不论出世入世,佛法的传承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善财童子和罗睺罗,他们如何能够年纪轻轻就证得菩提?
善财童子
五十三参求学成道
善财童子和龙女是观音菩萨身边常随的两位侍者,都是年纪轻轻就参悟了的青年才俊。
尤其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求学经历,完完整整地看过,就会知道“刀山敢上,火海敢闯”说的就是他,一个光明磊落、心怀慈悲的少年郎。
《华严经》记载,善财童子因为往昔供养诸佛的因缘,虽然年纪小,但已经具备了善根和一定的信解,他最初得到文殊菩萨的教授,修持戒定慧。开了智慧之后,文殊菩萨建议他出去参学。
通过五十三次的寻访,不同人物、各行各业都授予了他一个法门,也就是利益众生、增长智慧的方法。这些善知识中,有厨师、设计师、教师、航海家、商人、音乐家、医药家、比丘、居士,也有天神、老人、小孩、男子、女子等等。
最终,善财童子在普贤菩萨那里证得了菩萨的境界。之后,他发愿追随观音菩萨,一同行持闻声救苦、造福人间的慈悲弘愿。
善财童子有明师指导开了智慧,带着智慧深入寻常生活,眼前所见又无处不是智慧。其实,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
罗睺罗尊者
二十岁证得圣果
小罗睺罗刚出生不久,他的父亲悉达多王子趁着侍卫松懈之机,忍痛别离,出家修行去了。直到七岁时,他证悟的父亲佛陀带着弟子们回来了。
佛陀当然也爱着罗睺罗,但佛陀并没有将世间的权利财富交给他,而是将解脱轮回的智慧宝藏传给了他。说服了小罗睺罗的母亲后,他成为了佛教史上第一个小沙弥,拜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为亲戒师。
罗睺罗出家
刚入僧团时,严格的戒律和清苦的修行让罗睺罗无法很快适应。佛陀始终在关注着罗睺罗的一言一行,《罗云经》就是佛陀为罗睺罗开示的,用洗脚的木桶来比喻诚实的重要性。渐渐的,罗睺罗对修行生起了坚定的信心。
一次,小罗睺罗在王舍城乞食时,一个流氓将沙子扔在他的钵里,还用木棒打了他的头。委屈可想而知!这时,舍利弗对他说:“佛陀告诫我们,受到赞誉的时候不要心生傲慢;受辱的时候,也不要生起嗔恨。这个世间没有比忍辱之人更勇敢的了,任何力量都战胜不了这样的人。”小罗睺罗平静地走到河边,用净水洗净了身上的血污。
罗睺罗二十岁的那年,佛陀观见罗睺罗的慧根成熟,为他开示了《罗睺罗经》,他随即证得圣果。后来,罗睺罗尊者成为了佛陀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的大阿罗汉。
师父开示
年轻,意味着朝气蓬勃,自然纯真;意味着精力旺盛,思维敏捷;意味着充满希望,前途广阔。所以我们总说,年轻真好。
我也经常会想到年轻时候的自己。十八九岁时,突然开始思考生命的真谛,每天在儒释道文化里废寝忘食地寻找破解的路径;二十岁出头时,背起包裹走出家门,想在浙江的山林幽谷间寻找修行的茅蓬;尤其不能忘怀的,是那一天终于站到师父面前,他老人家面对着这样一个年轻后生时,眼睛里闪现出的欢喜和欣慰。
我们家里包括周围的邻居朋友,都没有人信佛的,所以能走进佛门,我也是靠自己慢慢摸索寻找。像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从小就被家里人带着去朝山拜佛,说得直接一点,这真的是命好。众生得度,很多都是要恶度,吃尽苦了才知道回头。所以已经接触到佛教的年轻人,要珍惜自己得善度的福报。
当我们跟着家人走进寺庙时,首先看到的那尊佛像,就是弥勒佛。大肚能容,笑口常开。这对我们年轻人是尤为重要的说法。一个人的仪容仪态特别重要,开朗明亮的面容、喜悦的状态,这是人人都喜欢的。所以要让自己学会微笑。
我就发现人只要一笑,没有不漂亮的。脸一板,再好看的人都会冷冰冰的,少了“人气”。特别是对家里的父母长辈,更要温言笑语恭敬承侍。
我们要给予他人欢喜的面貌,也要在面对世间种种不如意时,能够接受忍耐,不被艰难打倒。
忍是第一大力量,佛陀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这个娑婆世界,是一个堪忍的世界,不会忍,忍不住,祸事就很容易临头。
我师父在说到“忍”时,特意用毛笔写下过四句话:
忍字头上一把刀,
遇事不忍祸先招;
若能忍得片时过,
事后方知忍为高。
不怨天尤人,不一点就着,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降服自己的嗔心,这对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而言,是很重要的功课。这方面血的教训实在太多。
所以微笑是第一步,然后让自己能忍辱,心调柔。年轻人真正的酷,不是板着脸,装高冷,而是能主动地驾驭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能驾驭自我,抵抗诱惑的能力就大大增强了。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手机、电脑等科技产品正在植入式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尤其对年轻人,吃喝玩乐,一键解决,想要摆脱,很难。但这种便捷的背后呢?表面上,是你在看手机,你在玩电脑,其实细想一下,当你关机睡觉后,电脑真的被关掉了吗?它已经深入到了你的生命里,你的意识中。你在刚刚的游戏里“杀人”时,电脑也在同时对你展开吞噬。
但它是无情的,它没有慈悲喜舍,也就是说,你正在和一个没有情感没有情怀的物件相互交融。这是很可怕的。所以不修行,随随处处都是陷阱,时时刻刻你都可能是某个无情物的奴隶。
想想这也正是娑婆世界的奥妙啊,就是逼着你修行!正念分明,智慧具足,心不散漫,意不颠倒,能在这个人世间自由自在,游刃有余。就像你当初掌握了游戏规矩后,在游戏中驾轻就熟应付自如一样。
青年时期,是修行最好的时候
身体好,挂碍少,容易证得无我的智慧。佛教里的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都是在很年轻时就证得了阿罗汉果。
佛法不坏世间法,佛法不会破坏世间程序。同时,佛法不离世间觉,增长了智慧之后,你在人世间会少走很多弯路,做起事情来也会事半功倍。因为站在佛法的高度来看人间的现象,你很容易就能贯通和转化。
佛教生活是很丰富的,有庄严肃穆,也有轻松愉悦。近几年来,学佛年轻化,学佛艺术化,学佛生活化,正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年轻人走进佛门,学习佛法,对自己的空闲时间是一种充实,对自己的精神空间也是一种提升。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学佛后,戒恶修善,开发智慧,心越来越清明,每一天你面对的都会是新的自己。这样,等到你有一天终于也告别“年轻”的时候,你的年龄将变成你生命的庄严——越老越慈祥,越老越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