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年轻人要有梦想和激情,和佛教说的“心如止水”矛盾吗?
心如止水
佛教经常强调心如止水,但是年轻人又要有自己的梦想,要有激情,两者是否矛盾?
没有矛盾。有些人认为,佛教的看破人生,是对生活没有兴趣,完全反对世间生活。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如果对佛教的经论比较熟悉,就知道,佛教对正常的生活,包括一些物质资源的享用,是完全开许的,对任何一种正常的生活,佛教都没有遮止。
有些老一辈的人,经常劝别人:“你不应该学佛,不然学佛以后,对生活就没有兴趣了,对家庭和工作都有影响,家里也会非常担心。”
这实际是一种误解。任何一个比较先进的国家,从历史上看,他们的生活都是在一种宗教的背景下展开的,现在也不例外。宗教与生活不仅不互相排斥,而且是融为一体的。
佛教只是遮止过分的贪欲。假如对生活失去激情,并不能归咎于修行佛法,真正原因应该是来自于沉迷。不仅是佛教,即使是艺术、音乐和哲学,也有很多人沉迷其中。
过度沉迷则会导致对生活激情的消失。正常的希求和正常的修行,不会与我们的生活追求相矛盾,而过分的行为,佛教也没有提倡。
在现今市场经济的压力下,怎么样调心、怎么样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不管是帮助别人,还是自己面对生活,心宁静很重要。因为在心宁静的状态下,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做任何事情都非常明智。
那些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和学者,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都有一种冥思,也就是心灵的集中。当所有心念集中起来的时候,它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因此,我们需要心的宁静和专注。
当我们遇到问题,或者在研究、考察时,需要放松,否则,如果对事情特别执著,会让自己产生非常大的压力。
比如,对一件事情,你白天晚上一直想:能不能实现,能不能成功,能不能有创意?越想越可能适得其反,会让情绪爆发、心情变坏等等。
从人类生存的意义来讲,我们不应该有太大的欲望和执著。如果欲望越来越大,这个坑永远都填不满。
所以,还是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界限,保持一种平衡度,不能极端,这很重要。
在家人有在家人的生活方式,出家人有出家人的生活方式,佛教徒有佛教徒的,非佛教徒有非佛教徒的,大家对生活的把握,要有一个平衡点。
总之,生活得比较自在、开心,没有很多烦恼,经常都是微笑、放松地面对生活,是一种福报。
有些人无论身患重病还是遇到逆境,都能坦然地面对,这也是一种修行境界。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