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屏四患,崇五政(三)
“三曰放。”放纵欲望,一旦一个人放纵欲望,沉溺于感官的满足,什么孝心、恭敬心全都抛之脑后了,也就没有了恩义、情义、道义可言了。对于国君而言,如果放纵欲望,心思必然不在治国理政上,他有欲望、有嗜好,也就容易被佞臣挟制。
《淮南子》中记载,齐威王的王后死了,齐威王想立一个新的王后,但是不确定到底立谁好,于是他就命令群臣商定此事。薛公田婴想要迎合齐威王的心意,他给齐威王献上了十只玉耳饰,而且特别赞美其中的一个。第二天,田婴便问那只被赞美的玉耳饰在谁那里,他知道在谁那里了,就劝威王立那位妃子为王后。齐威王非常高兴,从此之后对田婴格外器重。所以,君主的意图嗜欲一旦显现于外,就会为臣子所挟制。
“四曰奢。”奢侈,我们以前讲了很多,“成由勤俭败由奢”“从俭入奢易,从奢返俭难”。一个人即使荣华富贵,生活条件很好了,也要保持俭约的生活方式,这样生活简单容易满足,心地清净。古人说:“人到无求品自高。”范仲淹小时候求学,家境非常贫寒,每天煮一锅稀饭,隔夜这锅稀饭就凝结成块,他把这一锅的稀饭划成四个格子,每顿只能就着咸菜吃其中两格子稀饭,艰难度日。他有一位同学是留守的儿子,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父亲,同学的父亲很同情范仲淹,就馈赠了他很多的美味佳肴。范仲淹却把这些美食都放在一边,没有食用。过了一段时间,美食全都腐烂了。留守的儿子看了之后很惊讶地说:“我的父亲听说你生活清苦,所以特意赠给你这些美食,你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说:“我并不是不感恩您父亲的美意,但是我吃粥、咸菜已经很久了,已经习惯了,现在突然吃这些美味佳肴,我怕以后不能够再回到吃粥的生活。”范仲淹保持了一种俭约的生活方式,不奢侈浪费,生活容易满足,也万事不求人。他把心思用在了求学、求道、治国理政上。
上面所讲的“伪、私、放、奢”,针对的是整个国家的治理,实际上治国和治家的道理是相通的。如果一个家庭,夫妻都不讲真话了,都虚伪、互不信任,同床异梦,这个家能够幸福吗?如果这个家的每一个人都想着自己的私利,私心很重,这个家能够和睦吗?如果这个家没有家规,从上到下都放纵奢侈,肯定会走向衰落。所以,《群书治要》里面的智慧是小大圆融,小到修身、齐家,大到治国、平天下,统统用得上。我们看一个家族,看一个团队、企业、国家能否兴盛,怎么看?就从这四点看。如果一个家族的家庭成员、一个团队的成员、一个企业的员工、一个国家的公民,彼此之间真诚相待,处处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又都严格地守规矩,不放纵自己的欲望,严格要求自己,生活节俭,不奢侈,这个家族、单位、团队、企业、国家就能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