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真相 |肉眼所见的世界是虚幻的,是感觉器官"传感器“在欺骗你
将一个人唤醒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功德
你自己能醒来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
肉眼所见,似乎我们眼前所见的一切物质都真实不虚。
尤其是近现代西方科学体系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教育唯物主义观点的不断普及,让大众以为只有肉眼可见的客观物质方是真实存在。
那么,这个世界的真相究竟是什么?灵魂能量、生命轮回是否真实存在?
本文将从“自然科学”层面出发,带领大家深入探索世界、生命本质。
人产生视觉感受是由于光线经由眼球进入大脑,是视网膜感光。
我们“看到” 一样物体, 是由于那样物体反射( 或发射, 本身是光源) 的光体现了物体表面的凹凸特征,这种特征信息由可见光为载体传达给视网膜神经,大脑经过分析,我们就“看” 到了物体。
类似的, 雷达观测物体是通过电磁波, 雷达站发出电磁波扫描物体, 电磁波经由物体反射就携带了该物体形状的信息,雷达再接受反射电磁波从而得到物体的数据。
雷达虽然不具备人眼的晶状体结构, 不具备视网膜, 但是也“看” 到了物体。
可见人眼和雷达“看” 物体的原理是相同的, 是“扫描”, 是一种信息的反射,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看” 的本质。
所以要“ 看” 一件物体, 并不一定需要“人眼” , 我们只要具备了“ 扫描物体, 接受反射信息” 这样一个过程, 我们就可以看到。
那么, 这个扫描物体的“ 媒介” 可以是“可见光” ( 人眼),可以是“无线电” ( 雷达) ,也可以是某种粒子——“电子” ( 电子显微镜) 。
那么我们就能够解释一些人们难以理解的现象。经络就是人体内能量的通道, 而穴位是能量的出入口。
人体通过穴位发放能量“扫描” 物体, 能量经物体反射、经过脉络传回大脑, 所以人就“看到” 了。由此看来, 那些修炼界所讲“天目” 、 “透视” 等功能也许就不是迷信。
值得一提的是,人眼所能识别的只有电磁波谱的390nm~780nm一段,我们称之为“ 可见光” , 而在这狭窄波段之上或之下都是看不到的。
光( 电磁波) 的本质也是“ 粒子” ( 波粒二相性) , 那么超越电磁波谱以外的粒子, 比如电子也会形成“ 光” 。
而只能由这些特殊的“光” 扫描(电子显微镜) 才可见的物体,我们就不可能通过肉眼直接看到了。
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 粒子” 所成, 人眼所见的世界只是有限的、 可见光波段的粒子所能反射出的世界。
而其它波段,到各种粒子所能反射的世界对人眼都是不可见的。
光子虽然被叫做“ 光子” , 但是就粒子本身而言, 是不具有“ 明” 或“ 暗” 的概念的。它只是粒子, 明暗只是人脑带给人的感受。
所以阳光下不一定真的“ 明亮” , 黑夜里也不一定真的“黑暗” ,这一切都是不同粒子的疏密给人带来的感受。
那么, 对于用其它电磁波段来“看” 物体的生命而言, 或用某种粒子、甚至用电磁波与多种粒子的组合来“ 看” 物体的生命而言,人类世界就可能别有一番景象。
其实,这是人类空间生命认识能力的局限。
所以,有时具有感官缺陷的人有时反倒能客观看待事物,因为他承认自己“认识能力的局限” ,会以谦卑的态度去接纳未知事物,不像健康人一样会因“ 能看” “能听” 而自傲、 而封闭住自己,拒绝进一步探索真理。
很多时候是人眼识别光谱的局限, 限制了人对空间的认识。人眼见并不一定为实。
众所周知:电影是由一帧一帧的图像连续播放而形成的, 对人眼而言,大于或等于每秒24帧图像的播放就是连贯的动画, 少于24帧就会有跳动感。
所以“ 每秒24帧” 就是人眼区别图像与动画的临界, 这就是人类分辨图像的极限。
那么想象一下, 是否有生命分辨图像的临界是大于每秒24帧?当然是有可能的。
那么这样的生命看人类的电影, 他看到的就可能只是一组不断变换的图片。
那么,原子便可以看作是一部每秒帧数极高的电影。人类可见的世界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由原子组成, 原子核外是电子云。
所以不难想象,我们所能看到的、 摸到的一切,无论是光滑的表面、粗糙的表面, 各种颜色、各种材质的表面通通都是由电子云构成的,只是由于原子过于渺小, 所以我们看到的才是连贯的、 各式各样的表面。
当然我们知道, 电子云被称为“云”,是由于电子在高速的绕核运转,几乎是随机快速出现核子周围的任何一个地方, 因此哪怕是“氢” ( 只有一个电子) 的原子, 看上去也是一个完整的球。
由此我们可知, 这个世界其实是由像无数的电子, 以远远超过每秒24帧的频率闪动而形成的动画。
那么又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假设电子的闪动频率是1000次( 帧) 每秒(其实不止) ,那么可能存在某些“ 高能生命” 具有这样的眼睛:每秒1500帧的图像变换才算是动画。
那么这个高能生命看到的原子表面就是“ 镂空” 的,那么他看到的人类世界也就是“ 镂空” 的。
那么在他的眼中,原子只是缓慢运动的几个点( 原子核及电子),那么他所看到的人类世界就完全是空旷的, 仅有星星点点的粒子分布各处。
由此我们就要反思:
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是实物还是幻象?也许我们也只是一组可怜的玩具?在那幻象的背后是什么, 是否存在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
再来看看我们的“触觉” , 当你和朋友握手时, 你是否有意识到你触到的是什么?
肉?皮肤?皮肤的表面是什么?是表皮细胞, 细胞壁……追查下去其实还是电子。
准确的说, 我们是以电子“触摸” 电子, 因为我们用来触摸的皮肤表面也是电子。
但这还不是最后,我们实际上根本没有触摸到任何东西,因为电子是带负电荷的, 两个电子同性相斥,我们所体会到的触碰的感受,实际上是带负电的电子间相斥的电场力。
推而广之,物体相碰撞的相互作用力是电场力,子弹撕裂苹果是克服电场力,只要是由分子构成的两个物体相撞, 本质上几乎都是电场力。
我们还知道,原子之内是很空旷的,原子核的直径约为原子直径的十万分之一, 相当于标准足球场中心的一粒大豆, 电子相当于足球场外围的几粒沙子。
所以,如果忽略电子及原子核的电场力的影响,两个原子相互穿越是只有极小的概率产生碰撞。
那么设想,如果全世界所有的电子、原子核电性全部消失,那会怎样?——所有物体都会相互穿透。
由此我们就能够解释,为什么使用X射线可以透过皮肉看骨头,因为X光粒子没有电性;
而且皮肉组织结构松散,X光粒子不必过多牵扯皮肉的分子就穿越了,而骨头组织结构密集且内含更多矿物质吸收光子能量, 也就阻碍了X光粒子。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有一种生命,他身体的组成粒子不与人类这个空间的粒子发生电磁力作用、且不与可见光相纠葛( 可见光粒子直接穿越),那么这样的生命会不会与我们同时同地存在, 却与我们穿身而过, 而且不会被我们看见呢?
宇宙存在的本质是什么,是分子吗?是原子吗?夸克吗?
人们还在用对撞机来搜索这些粒子之下更微小的粒子,可是每当我们继续分解下去,总发现这一层粒子是由“ 空间” 和“更微小的粒子” 所组成,再深入,而那个更小的粒子又是由“ 空间” 和“更更微小的粒子” 组成的,看不到尽头。
那么这个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这个世界并不实在, 它只是一种信息的存在。
这就好比套娃玩具,一层套一层,各层粒子都只有一个所谓的“边界”,追查下去却找不到实质的“内容” 。我们会问, 那“ 质量” 到哪里去了?
可以给出一种解答,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E=mc^2),质量与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比如具有质量的一对正反粒子相碰发生“ 湮灭” ,质量会完全转化为光子( 零质量) 辐射, 光是一种振动的存在, 所以依然是信息。
另一种解释则完全颠覆了我们的思维:“质量” 本来就是不存在的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