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我若实无。谁于生死轮回诸趣。谁复厌苦求趣涅槃
欢迎关注祖道影
《成唯识论》(梵文 विज्ञप्तिमात्रतासिद्धि 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佛教论书。又名《净唯识论》,简称《唯识论》。玄奘糅译印度亲胜、火辨、难陀、德慧、安慧、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分别对《唯识三十颂》所作的注释而成。10卷。传说玄奘留学印度时,曾广收十家注释(每家各10卷),并独得玄鉴居士珍藏的护法注释的传本。回国后,原拟将十家注释全文分别译出,后采纳窥基建议,改以护法注本为主,糅译十家学说,由窥基笔受,集成一部。 玄奘(602年-664年;梵文:ह्वेनसांग / hvenasāṃga),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也俗称唐三藏,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 《成唯识论》卷一 护法等菩萨 (造),(唐)玄奘(译)
又诸我见不缘实我。有所缘故。如缘余心。我见所缘定非实我。是所缘故。如所余法。是故我见不缘实我。但缘内识变现诸蕴。随自妄情种种计度。然诸我执略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俱生我执。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此复二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我。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所变五取蕴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我。此二我执细故难断。后修道中数数修习胜生空观方能除灭。分别我执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唯在第六意识中有。此亦二种。一缘邪教所说蕴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二缘邪教所说我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此二我执粗故易断。初见道时观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灭。如是所说一切我执自心外蕴或有或无。自心内蕴一切皆有。是故我执皆缘无常五取蕴相。妄执为我。然诸蕴相从缘生故是如幻有。妄所执我横计度故决定非有故契经说。苾刍当知。世间沙门婆罗门等所有我见一切皆缘五取蕴起。实我若无云何得有忆识诵习恩怨等事。所执实我既常无变。后应如前是事非有。前应如后是事非无。以后与前体无别故。若谓我用前后变易非我体者。理亦不然。用不离体应常有故。体不离用应非常故。然诸有情各有本识。一类相续任持种子。与一切法更互为因熏习力故。得有如是忆识等事。故所设难于汝有失非于我宗。若无实我谁能造业谁受果耶。所执实我既无变易。犹如虚空。如何可能造业受果。若有变易应是无常。然诸有情心心所法因缘力故。相续无断。造业受果。于理无违。
我若实无。谁于生死轮回诸趣。谁复厌苦求趣涅槃。所执实我既无生灭。如何可说生死轮回。常如虚空。非苦所恼何为厌舍求趣涅槃。故彼所言常为自害。然有情类身心相续烦恼业力轮回诸趣。厌患苦故求趣涅槃。由此故知。定无实我但有诸识。无始时来前灭后生。因果相续。由妄熏习似我相现。愚者于中妄执为我。
如何识外实有诸法不可得耶。外道余乘所执外法理非有故。外道所执云何非有。且数论者执。我是思。受用萨埵刺阇答摩所成大等二十三法。然大等法三事合成。是实非假。现量所得。彼执非理所以者何。大等诸法多事成故。如军林等。应假非实。如何可说现量得耶。
又大等法若是实有。应如本事非三合成。萨埵等三即大等故。应如大等。亦三合成。转变非常为例亦尔。又三本事各多功能。体亦应多。能体一故。三体既遍。一处变时余亦应尔。体无别故。许此三事。体相各别。如何和合共成一相。不应合时变为一相。与未合时体无别故。若谓三事体异相同。便违己宗体相是一。体应如相冥然是一。相应如体显然有三。故不应言三合成一。又三是别。大等是总。总别一故应非一三。此三变时若不和合成一相者。应如未变。如何现见是一色等。若三和合成一相者。应失本别相体亦应随失。不可说三各有二相。一总二别。总即别故。总亦应三。如何见一。若谓三体各有三相。和杂难知。故见一者。既有三相。宁见为一。复如何知三事有异。若彼一一皆具三相。应一一事能成色等。何所阙少待三和合。体亦应各三。以体即相故。
又大等法皆三合成。展转相望应无差别。是则因果唯量诸大诸根差别皆不得成。若尔一根应得一切境。或应一境一切根所得。世间现见情与非情净秽等物现比量等。皆应无异。便为大失。故彼所执实法不成。但是妄情计度为有。胜论所执实等句义多实有性。现量所得。彼执非理。所以者何。诸句义中。且常住者。若能生果。应是无常。有作用故如所生果。若不生果应非离识实有自性。如兔角等。诸无常者。若有质碍。便有方分。应可分析。如军林等。非实有性。若无质碍如心心所。应非离此有实自性。
往期推荐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