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南怀瑾老师:非照这几句话做不可,没有做到什么都不要谈
禅宗开始的公案,很有意思啊。有一天,佛在灵山会上,本来很庄严,大家都坐在一起,释迦牟尼佛在座位上要说法了。他还没有讲,看见前面有一个花瓶,他拿起一枝花在玩,这样转转,大家也没有讲话,只有迦叶尊者在座位上“破颜微笑”。“破颜微笑”这四个字怎么说呢?本来脸绷得很紧,大家都等着听话,佛玩了半天花也不讲话,迦叶尊者张开眼一看,哗,师父在玩这个!“噗”!忍不住了,“破颜”。就这一笑笑坏了,佛看到就讲话了:“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那迦叶尊者听了,当然只有合个掌。所以“教外”是在这一切讲空讲有经教以外的,与那些道理都不相干。这个法门只有摩诃迦叶懂了,佛交给他了,这是禅宗的开始。
*****
达摩祖师告诉二祖,当然他在那里有多久没有记载,也跟在他身边了,在嵩山少林寺那边,告诉他怎么用功:“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是真东西来了。外面境界一切放下不管,这个外不是身体以外哦!你内心那些什么念佛,念咒子,做各种各样的工夫都放掉。“内心无喘”,“内”也不是身体以内的内,再深一层,你各种念头、各种思想一概放掉。然后,呼吸也宁静,不呼也不吸,没有心息的往来,完全宁静了。到这个时候,“心如墙壁”,内外隔绝了,外边也打不进来,“可以入道”,可以进门了。工夫没有到这一步,什么都不要谈。所以这一段记载很真实。
等于昨天,我过来想给丁师改姿势,我还没有走到,他已经抬起眼看我了,他就动了。后来第三次过来,他又动了。我说:“你干什么?”他说:“我看到你过来。”我说:“你不要受我影响嘛!我过来同你什么相干?”要内外不动,心如墙壁,过来过去都知道,但是都不相干。
然后记载说,这个时候,二祖还跟在达摩祖师旁边,跟了多久,这个查不出来。每一次,他向师父报告用功的心得时,达摩祖师“只遮其非”,不对!不对!否定了他。没有告诉他什么不起妄想,无念就对这类的话;也没有告诉他怎么去除妄想,怎么就是道,一切只是否定而已。
有一天,二祖来告诉师父:师父啊,我做到了,我到达了,外缘都息掉了。换句话说,一念不生,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不起了。达摩祖师说,你不要落在断灭见上哦!认为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没有,都空了,那就不是了。他说:没有啊,我都清楚啊。好,从此入门了。
这一段“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个时候也不打机锋,也没有什么转语!这些路线走的是真正的禅宗,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一条直路。而在这句话中有关工夫见地,你自己参一参,这个参不是去研究,是一边做工夫一边体会,保证你成功。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一切放下完了,既不落入昏沉,又没有散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本身自性自然现前,这是一个重点。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东方出版社)
------------
修行上,“致知在格物”是什么呢?就是达摩祖师告诉我们,禅修的时候“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注意这四句话,“外息诸缘”,把外面物质世界的一切引诱、一切情绪都潇洒地放下,就是格物了,不被引诱。“内心无喘”,不是不喘气的意思,是心念知止而后有定,到诚意就是无喘了,呼吸也跟着自然停止。“心如墙壁”,到此时,好像内外分离,外物影响不了内心了,就是初步的格物。“可以入道”,如此打坐修行,慢慢深入进步,就可以入道了。
《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东方出版社)
------------
“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懂了这个道理要“经营”,像做生意一样慢慢一点一点赚起来。“养鄞鄂”,鄞鄂是堤防,自己要做一个堤防,像城墙一样。我们常讲达摩祖师的徒弟二祖神光问,禅宗要怎么用功?达摩祖师讲:“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其实佛道两家都一样,《参同契》成书的时候达摩祖师还没有到中国来,是二百年之后才来的。
达摩祖师所讲的这句话,和“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是同一道理,表达不同而已。达摩祖师说的“外息诸缘”,我们容易懂,修道人外面什么都不管了,眼睛闭着打坐,死了人都不管,真正自私自利了。修道学佛是绝对自私的,自私自利到了极点才能大公无私呀,先把自己度好才能度人嘛!像游泳一样,你不会游泳怎么跳到海里去救人啊!这个“无喘”是心不动念了,到这个时候呼吸已停住了,念头也跟着清净了。“心如墙壁”,内外隔绝了,墙外跟墙内隔开了,这样还不是道哦!达摩祖师说“可以入道” 了。所以要注意后面这一句,有些人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就是道了,不对!这只是说做工夫要能内外隔绝,才有资格来入道进门,这也就是“经营养鄞鄂”,一阳来复的时候。
“凝神以成躯”,这时在学佛的人来说叫修定,得定;道家是讲功用,不跟你讲原理。“凝神”最厉害了,好像冻结不动,凝结拢来,“凝神以成躯”,把这个功能凝结拢来,慢慢构成一个身外之身,在生命之内或之外成就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