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南山律在家备览-入寺法式》(四)既然你是来学法的,一定要遮止懈怠和骄慢,也就是一定要精进谦虚。
本文恭摘弘一大师遗著《南山律在家备览》第四篇“别行篇”
第二章 入寺法式
太姥山平兴寺 法耀法师讲解
其实在这个娑婆世界,这个寺院就是极乐世界——是在这个娑婆世界的极乐世界。所以一个想求生净土的人,如果对在这个娑婆世界的这个极乐世界不认识、发不起恭敬的话,想往生极乐世界,可能吗?不可能。大家可以想。所以呢,对于进入这样一种殊胜的境界,我们当然要特别注意。
我们刚才读的这一段,大师分了两小科:
第一科就是讲所应为的——你进入这样的一个殊胜场所,进入寺院,所应该做的是什么,也就是把持的原则;
第二小科呢,是在讲不应该做的——这些事你不应该。从这两方面来讲。
第一方面就是所应该做的。这个文说“且心栖相表,形异世仪”。“心栖”就是心已经静下来,安住在正法,和善根相应。善根是什么?无贪无嗔无痴,这是三善根。这贪嗔痴的心息下来以后,自然呢就会在外形上显现出来。
在寺院里面住的人,这个相貌是什么相貌呢?就是剃发染衣。把我们在家里整天地洗啊、梳啊、装饰啊,每天花很多的时间来关注的这个头发剃掉了,这是一个特质;再有一个,衣服穿的是染衣、坏色衣。什么叫坏色衣啊?就是在家人不喜欢的。所以以这样的剃发染衣,这样的形象显现出。表示内心的寂静与清净。就是心栖相表。
既然有这样的形象,当然呢,他的威仪、身口的威仪,当然就和世间的不一样。对这样的一个对境呢,我们去“归奉凭趣。理存规则”,我们去皈依。进入寺院要成为佛弟子,在家的佛弟子,第一步就是皈依了。
皈依是什么内涵?全身心的依靠。在家我们一般说都是靠父母,出门说靠朋友,这是在家的一说话了。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也就是说,我们在家的时候皈依的是父母和一些眷属,就是依靠他们;那进入寺院,皈依以后,你一定要认识到,在家的父母和眷属是靠不住的。为什么?因为他们不了解离苦得乐之法,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为了离苦得乐的话,当然要全身心的来归奉。到寺院里面来要归奉,皈依、供奉,是这样的意思。大家可以想想,这个皈依和供奉是一种什么心态。
“凭趣”就是接近,接近他。接近就依凭他,凭借他。就像我们在家里亲近自己的父母长辈一样“归奉凭趣”。在家里边我们的一些做法,亲近你父母、亲近原来学校的老师师长也有一套方法,但在寺院里边,这个方法有一些不共的地方,这要特别注意。为什么?因为这些师父——三宝的代表——僧宝,他有他特定的内涵:他传播的法是不共世间的,极为珍贵,所以亲近的时候当然理存规则——按道理来讲当然有他不共的规则。
接下来“故应其俯仰,识其履行”。所以呢,要对师父他们的仪貌、对他们的行止,你要怎么样呢?——你要和他们相应,就是要随顺他们。如何随顺?听他们的安排,是这样子。这通俗呢就是这样的一个解释。为什么?你是跟他们来学习的,你是来归奉和凭趣的,当然你要听他们的。“识其履行”是敬事仪式,“如法亲觐”。
所以这个法度就变得很重要了。你要想得到好处,首先你要做得如法。如果不如法,尽管你做了,也得不到好处,甚至呢还造了很多过失。所以大师慈悲告诉我们,要“如法亲觐”。
这是一个总则。接下来第二小科,就是讲我们不应该做的。就是“岂可足蹈净刹,心形懈慢”。南山大师真是大慈悲,又用这个反问句来提醒我们“岂可足蹈净刹,心形懈慢”——这是一个清净的场所啊,你不能懈怠和骄慢。
大师为什么用反问句来嘱咐我们呢?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个时代肯定是“心形懈慢,足蹈净刹”。为什么呢?
有人说“我就来给你们送供养的,如果不来的话,你们吃什么?!
所以我来给你们送供养的,你得对我们恭敬才对,否则我们不给你们送!”
我想肯定是有相当一部分在家众,或多或少的,可能存在这种心态。尤其像是在世间显现着有一点钱的人,有一点势力的人,搞不好呢更严重。
所以大师才慈悲叮咛我们在家众,用反问句“岂可足蹈净刹,心形懈慢”,要我们特别注意:你进入寺院以后千万不能懈怠和骄慢,一定要头低下去、腰弯下去。
大家可以体会体会啊:当一个人头低着、腰弯着,那个心态他自然就高昂不起来。你可以试一试,如果你头仰的高高的,看着天,腰呢也直直的——自然那个心呢,就很高昂,就看不起别人了。大家可以体会体会啊。
尤其在这个时代,再接下来“非唯善法无染,故得翻流苦业,可不诫哉!”
前面大师用反问句来提醒我们,进入寺院你千万不能懈怠和骄慢。尽管大师这样的提醒我们,但是呢,因为我们习气太重了,所以还要骄慢,还要懈怠。那会怎么样呢?你就会不仅“善法无染”
——你说我想来寺院里是培培福的,然后呢,积点功德,求求平安……如果你不能遮止懈怠和骄慢的话,你这个善法就染不上。就染不上,也就是得不到。而且还会怎么样——不光光不单单是得不到这个善法,而且还会“翻流苦业”。
为什么翻流苦业啊?因为你染不上善法的原因。就是因为你有懈怠和骄慢,你就造了恶业:因为你造恶业的对境是三宝的对境,非常强,三宝属于福田,世间的福田。你在这样一个很强的对境下,你起懈怠和骄慢,当然就制造了很强的恶业。
这个恶业就是堕下去到三恶道里,所以呢,大师告诉我们、警示我们:你这样做就会“流苦业”——造这个堕到三恶道去受苦的这个业。
所以怎么样呢?“可不诫哉”!我们一定要小心,要遮止。
这前面这一段,是一个序,《入寺法式》的一个序。也就是一个总则啦。接下来呢,就是分章。分了两大章,就是“中国旧法”和“今师要术”。我们明天再学习详细的。
今天总结一下这个内容:首先,寺院是干什么的呢?是修行的场所,是传法的场所,是轨度在家人的场所。也就是说,在家人来到寺院是学法的,是跟师父来学法的,这个要明确。这是第一点。再有一点就是,既然你是来学法的,一定要遮止懈怠和骄慢,也就是一定要精进谦虚。
【按】继续转载中······
欢迎转载 自利利他
点击 :“阅读原文”可请弘一大师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