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这一切,并非偶然
MORI STYLE
人到中年
面临着各种焦虑
能够得到的支持几乎是最少
[编者按】
艰难的中年
前几天,我高中同学告诉我,最近他身边接连几个人都“出事”了。
有的人被查出恶性肿瘤,有的人工作压力大导致抑郁,有的人面临着婚姻困境无所适从。
事实上,最近跟我有谈到类似话题的,有很多。
上个周末,我和一位在金融行业工作的朋友相约逛街,开车在路上时,她告诉我,每次公司的年度体检报告出来,都会人心惶惶,大病小病,似乎无人幸免。
而另一位在大型通信设备公司的朋友也经常跟我表达这样的焦虑:
因为工作压力大,他某个同事,忽然就倒在了工作岗位上,这也让他非常紧张。
这些人,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然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三四十岁。
这并非偶然。
2020,我们当然都过得并不容易。而人到中年,更是难上加难。
在这个阶段,我们的人生角色最多、责任最重,能够得到的支持却几乎是一生中最少。
这个阶段,往往是许多人身心问题的爆发期。
但同时,也可能我们是探索人生新阶段的一个起点。
以上文字选自网络
每一刹那的变化
堪钦慈诚罗珠仁波切在《慧灯之光》系列中讲到:
无常可分为宏观的无常和微观的无常。
宏观的无常,是指我们都能感受到的无常;微观的无常,是指所有的东西每一刹那都在变化。
虽然释迦牟尼佛在很早以前,就宣说了微观的无常。但很多人却不相信,而只相信自己的肉眼,因为我们的肉眼看不到微观的变化,只能看到固体类的大多数物质一直都保持着同一种姿势或者状态,所以被自己的感官愚弄、欺骗了很长时间,心里始终留存着常住不灭的错误观念。
但现在我们都知道,实际上佛说的完全正确,每一个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生灭、不断地运动,世上没有一个静止的东西,这叫做布朗运动。
无法控制变化的方向
其实,无论是生活、婚姻、感情、生命、财产、地位、名声等现实生活中的所有变化,都源于微观的变化。
如果微观不变,宏观是无法变化的,但我们却只能感觉到粗大的、宏观的变化。同时,所有的变化,都是随着因缘的变化而变化的。
其中有些因缘是长期累积下来的,有些因缘是突然间产生的,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控制因缘,所以也没有办法控制或了知变化以及变化的方向。
释迦牟尼佛还告诉我们,人类是不知餍足的。人的审美会有疲劳,兴趣再高也会慢慢减弱、淡化直至最后消失,甚至还会变得厌烦、反感,代之以新的兴趣。
慢慢淡化了
有人说:一年学佛,佛在眼前;三年学佛,佛在天边。第一年学佛的时候,很兴奋、很积极、很精进、很想修行、很想解脱,但如果没有不断的闻思修,只是依靠最早的信心,就很难维持原状,这种积极心态过一段时间就会下降。
时间长了,就慢慢淡化了。再过一段时间,刚开始的兴奋,就已经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开始是一个对三宝很有信心的佛教徒,但有一天邪恶念头冒出来以后,就会不想闻思修行,这样我们就离佛越来越远,甚至有可能彻底退出佛教徒的行列。这就是审美疲劳的典型特征,也是我们的心理规律。
我们要掌握好自己的心态,要让它不断进步,就需要不断地闻思修,当不断地感觉到有新的成就时,就不会审美疲劳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学佛三年,佛也在眼前”。
佛经里讲,在证得一地菩萨的时候,才能确定我们的身份,才能永不退转。在此之前,所谓的修行人、佛教徒,都是暂时的,以后可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会往不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务必要去创造好的因素,要不断地闻思修。
无数事例证明,我们的内心变幻不定,我们的身体日趋衰老,直至死亡。如果天葬被鸟吃了,就会变成鸟粪;如果土葬装在棺材里,就会慢慢变成泥土;如果水葬扔进河里,就有可能被其他鱼类吃掉,最后变成这些动物的身体……任何事物都不可靠,唯有学会通过修行,去控制自己的内心,才是最有价值的。
真正的骗子,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现实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变化无常,都是内心的反映。我们一定要珍惜学佛的缘分,在因缘具足,自己身体比较健康的时候,尽快、尽量地完成解脱大业。
如果哪一天身体不好了,或者出国、移民了,在基督徒的环境中生活,闻思修的很多因缘都不具备了,就会慢慢脱离闻思修,对佛的信心,对因果轮回的概念也会慢慢消失。
佛教徒的活在当下,就是在自己心理状态比较好,身体也比较健康的情况下,努力创造好的因素,不受无常的支配。当从根本上解决了一切烦恼,当所有的无为法、有为法都不复存在的时候,就是四谛当中的灭谛。在没有达到灭谛的时候,一切都是无常的,都是靠不住的。
修行的动力
无常是修行的动力,修无常的人一定会好好修行。佛经里面讲,虽然烧香拜佛也有功德,但这些功德不如修一分钟、五分钟无常的功德。哪怕修一分钟的无常,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佛经里面把无常归纳为四种:
一,生必有死。所有的生命,凡是有生,最后都会死,这个大家都知道。
二,有聚必有散。虽然感情深厚的父母、儿女,都希望永远不分散,一直在一起,但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释迦牟尼佛圆寂的时候,五百阿罗汉没有一个人流一滴眼泪,只有阿难在哭。
释迦牟尼佛告诉他,你不能哭,我很早以前就跟你说过,所有最喜欢的东西、最疼自己的人、最美的事物都会失去,你没有必要为此伤感。
佛这样说就是在提醒阿难,有聚有散,是自然规律。我们不能逃避现实,只能更坚强地面对现实。去到安静的地方,对我们的修行会有一些帮助,但也并不意味着一切都解决了,即使逃脱了恶劣的人事纷扰,却逃不过自己的烦恼,嗔心、自私、贪欲依然如故,所以,学会面对现实尤为重要。佛教徒与世间人面对现实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因为面对的方法不一样,导致面对的结果也不一样。
比如说,世间的孝顺儿女会认为,如果父母有一天不在了,自己就没有办法活下去了,对父母的感情越深厚,父母离开时的打击越严重,这在佛经里面,叫变苦。
但佛教徒却懂得修无常,在父母离世之前,就学会了有所准备,所以在面对父母离世的现实时,就能想得通——世界就是这样,人固有一死,这是自然的规律,有聚就有散,再痛苦也没用。
佛教徒的儿女都懂得,父母在世的时候要孝顺、要惜缘,不能跟父母吵架顶嘴,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时候,一切都晚了。如果父母在世时不懂得孝顺,以后一定会后悔的。
懂得无常的人,会活得自由一点。无论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会有一旦失去就没法活下去的念头。哪怕遭遇再大的不幸,也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创伤。
无常修得好,临终的时候就不会过分留恋这个世界,更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净土。假如对金钱、人事太执着,就会变成往生的障碍,甚至根本没有办法往生。
更严重的,还可能会变成自己执着的人或事物上面的一个寄生虫或昆虫,这是多么可怕啊!
修无常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但难度再大,也要去克服,要抓紧一切机会训练自己的内心,以求无常光临的时候能平稳过渡,临时抱佛脚,是不可能起作用的。很多学佛的人学了很多年,却仍然脾气暴躁、尖酸刻薄、斤斤计较,这都是学了理论却没有修的结果。
三,逢高必堕落。比如说,投生人天,是比较高层次的生命。如果今生不修行,死后一定会堕落。哪怕在今生今世,也会因为各种因缘而衰落。
高官落马、富豪破产,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这个大家都很明白。世上没有永不堕落的事物,唯有超离世间的佛的智慧,才没有高低之分,所以不会堕落。
四,聚集必灭尽。所有聚集的东西,财富、金钱、福报,最后都会用完。钱财就是这样,有可能是自己用完,也有可能在自己根本没有来得及享用时,便撒手人寰,最后由别人来帮我们用完。
福报别人抢不走,但最后还是会用完。以上四种无常,佛教也称为四边、四际、四终。所有有为法,都在这四个框架当中,没有一个可以超越。
世界无常,人生短暂。我们目前的状况应该是比较理想的,身体健康,至少可以站起来走路。
精神也比较健康,至少可以正常思维,学佛、修行的条件都比较理想。
我们必须珍惜这一切,万事说变就变,世界本身就是这样,这就叫做无常。
文字:来自于《慧灯之光》系列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