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附录|六祖大师缘记外记


附录:六祖大师缘记外记

门人法海等集

大师名惠能,父卢氏,讳行瑫,唐武德三年九月,左官新州。母李氏,先梦庭前白华竞发,白鹤双飞,异香满室,觉而有娠。遂洁诚斋戒,怀姙六年师乃生焉,唐贞观十二年戊戌岁二月八日子时也。时毫光腾空,香气芬馥。黎明有二僧造谒,谓师之父曰:“夜来生儿,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济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言毕而出,不知所之。师不饮母乳,遇夜神人灌以甘露。三岁父丧,葬于宅畔。母守志鞠养,既长鬻薪供母。年二十有四,闻经有省。往黄梅参礼,五祖器之,付衣法,令嗣祖位,时龙朔元年辛酉岁也。

南归隐遁,至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会印宗法师诘论玄奥,印宗悟契师旨。是月十五日,普会四众为师薙发。二月八日,集诸名德授具足戒。西京智光律师为授戒师,苏州慧静律师为羯磨,荆州通应律师为教授,中天耆多罗律师为说戒,西国蜜多三藏为证戒。其戒坛乃宋朝求那跋陀罗三藏创建,立碑曰:“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授戒。”又梁天监元年,智药三藏自西竺国航海而来,将彼土菩提树一株植此坛畔,亦预志曰:“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真传佛心印之法主也。”师至是祝发受戒,及与四众开示单传之旨,一如昔谶(梁天监元年壬午岁,至唐仪凤元年丙子,得一百七十五年)

次年春,师辞众归宝林,印宗与缁白送者千余人,直至曹溪。时荆州通应律师,与学者数百人依师而住。师至曹溪宝林,睹堂宇湫隘,不足容众,欲广之。遂谒里人陈亚仙曰:“老僧欲就檀越求坐具地,得不?”仙曰:“和尚坐具几许阔?”祖出坐具示之,亚仙唯然。祖以坐具一展,尽罩曹溪四境,四天王现身坐镇四方。今寺境有天王岭,因兹而名。仙曰:“知和尚法力广大,但吾高祖坟墓并在此地,他日造塔,幸望存留,余愿尽舍永为宝坊。然此地乃生龙白象来脉,只可平天,不可平地。”寺后营建,一依其言。师游境内山水胜处,辄憩止,遂成兰若一十三所。今曰华果院,隶籍寺门。其宝林道场,亦先是西国智药三藏自南海经曹溪口,掬水而饮,香美,异之。谓其徒曰:“此水与西天之水无别,溪源上必有胜地,堪为兰若。”随流至源上,四顾山水回环,峰峦奇秀,叹曰:“宛如西天宝林山也。”乃谓曹侯村居民曰:“可于此山建一梵刹,一百七十年后,当有无上法宝于此演化,得道者如林,宜号宝林。”时韶州牧侯敬中,以其言具表闻奏,上可其请,赐宝林为额,遂成梵宫,落成于梁天监三年。寺殿前有潭一所,龙常出没其间,触桡林木。一日现形甚巨,波浪汹涌,云雾阴翳,徒众皆惧。师叱之曰:“尔只能现大身,不能现小身,若为神龙,当能变化以小现大、以大现小也。”其龙忽没,俄顷复现小身跃出潭面,师展钵试之曰:“尔且不敢入老僧钵盂里。”龙乃游扬至前,师以钵舀之,龙不能动。师持钵堂上,与龙说法,龙遂蜕骨而去。其骨长可七寸,首尾角足皆具,留传寺门。师后以土石堙其潭,今殿前左侧有铁塔镇处是也。

师坠腰石镌龙朔元年卢居士志八字,此石今存黄梅东禅。又唐王维右丞,为神会大师作《祖师记》云:“师混劳侣积十六载,会印宗讲经,因为削发。”又柳宗元刺史,作祖师谥号碑云:“师受信具,遁隐南海上十六年。度其可行,乃居曹溪为人师。”又张商英丞相,作《五祖记》云:“五祖演化于黄梅县之东禅院,盖其便于将母。龙朔元年,以衣法付六祖已,散众入东山结庵。有居人凭茂,以山施师为道场焉。”以此考之,则师至黄梅传受五祖衣法,实龙朔元年辛酉岁。至仪凤丙子,得一十六年,师方至法性祝发。他本或作师咸亨中至黄梅,恐非。

历朝崇奉事迹

唐宪宗皇帝,谥大师曰大鉴禅师。

宋太宗皇帝,加谥大鉴真空禅师,诏新师塔曰太平兴国之塔。

宋仁宗皇帝,天圣十年迎师真身及衣钵入大内供养,加谥大鉴真空普觉禅师。

宋神宗皇帝,加谥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具见晏元献公碑记。

赐谥大鉴禅师碑(柳宗元撰)

扶风公廉,问岭南三年,以佛氏第六祖,未有称号,疏闻于上。诏谥大鉴禅师,塔曰灵照之塔。元和十年十月十三日,下尚书祠部符到都府,公命部吏洎州司功掾告于其祠。幢盖钟鼓增山盈谷,万人咸会,若闻鬼神。其时学者千有余人,莫不欣踊奋厉,如师复生;则又感悼涕慕,如师始亡。因言曰:

自有生物,则好斗夺相贼杀,丧其本实,悖乖淫流,莫克返于初。孔子无大位,没以余言持世,更杨、墨、黄老益杂,其术分裂。而吾浮图说后出,推离还源,合所谓生而静者。梁氏好作有为,师达磨讥之,空术益显。六传至大鉴。大鉴始以能劳苦服役,一听其言,言希以究。师用感动,遂受信具。遁隐南海上,人无闻知,又十六年。度其可行,乃居曹溪为人师。会学者来,尝数千人。其道以无为为有,以空洞为寔,以广大不荡为归。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静矣。中宗闻名,使幸臣再征,不能致,取其言以为心术。其说具在。今布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大鉴去世百有六年,凡治广部,而以名闻者以十数,莫能揭其号。乃今始告天子,得大谥。丰佐吾道,其可无辞?公始立朝,以儒重剌虔州、都护安南,由海中大蛮夷,连身毒之西,浮舶听命,咸被公德,受旗纛节戟,来莅南海,属国如林,不杀不怒,人畏无噩,允克光于有仁,昭列大鉴莫如公,宜其徒之老。乃易石于宇下,使来谒辞。其辞曰:

达摩乾乾,传佛语心,六承其授,大鉴是临。劳勤专默,终挹于深,抱其信器,行海之阴。其道爰施,在溪之曹,厖合猥附,不夷其高。传告咸陈,惟道之褒,生而性善,在物而具。荒流奔轶,乃万其趣,匪思愈乱,匪觉滋误。由师内鉴,咸获于素,不植乎根,不耘乎苗。中一外融,有粹孔昭,在帝中宗,聘言于朝。阴翊王度,俾人逍遥,越百有六祀,号谥不纪。由扶风公,告今天子,尚书既复大行,乃诔光于南土。其法再起,厥徒万亿,同悼齐喜。惟师化所被洎,扶风公所履,咸戴天子。天子休命,嘉公德美,溢于海夷,浮图是视。师以仁传,公以仁理,谒辞图坚,永胤不已。

大鉴禅师碑(并《佛衣铭》,俱刘禹锡撰)

元和十年某月日,诏书追褒曹溪第六祖能公,谥曰大鉴。寔广州牧马总以疏闻,繇是可其奏,尚道以尊名,同归善善,不隔异教。一字之褒,华夷孔怀,得其所故也。马公敬其事且谨,始以垂后,遂咨于文雄。今柳州刺史河东柳君为前碑,后三年有僧道琳,率其徒由曹溪来,且曰:“愿立第二碑,学者志也。”维如来灭后,中五百岁,而摩腾、竺法兰,以经来华,人始闻其言,犹夫重昏之见曶爽。后五百岁,而达摩以法来华,人始传其心,犹夫昧旦之睹白日。自达摩六传至大鉴,如贯意珠,有先后而无同异。世之言真宗者,所谓顿门。初达摩与佛衣俱来,得道传付以为真印。至大鉴置而不传,岂以是为筌蹄邪?芻狗邪?将人人之莫已若而不若置之邪?吾不得而知也。

按大鉴生新州,三十出家,四十七年而没,百有六年而谥。始自蕲之东山,从第五师得授记以归。中宗使中贵人再征,不奉诏。第以言为贡,上敬行之。铭曰:

至人之生,无有种类,同人者形,出人者智。蠢蠢南裔,降生杰异,父乾母坤,独肖元气。一言顿悟,不践初地,五师相承,授以宝器。宴坐曹溪,世号南宗,学徒爰来,如水之东。饮以妙药,差其瘖聋,诏不能致,许为法雄。去佛日远,群言积亿,着空执有,各走其域。我立真筌,揭起南国,无修而修,无得而得。能使学者,还其天识,如黑而迷,仰目斗极。得之自然,竟不可传,口传手付,则碍于有。留衣空堂,得者天授。

佛衣铭(并引)

吾既为僧琳撰曹溪第二碑,且思所以辩六祖置衣不传之旨,作佛衣铭曰:

佛言不行,佛衣乃争,忽近贵远,古今常情。尼父之生,土无一里,梦奠之后,履存千祀。惟昔有梁,如象之狂,达摩救世,来为医王。以言不痊,因物乃迁,如执符节,行乎复关。民不知官,望车而畏,俗不知佛,得衣为贵。坏色之衣,道不在兹,由之信道,所以为宝。六祖未彰,其出也微,既还狼荒,憬俗蚩蚩。不有信器,众生曷归,是开便门,非止传衣。初必有终,传岂无已,物必归尽,衣胡久恃。先终知终,用乃不穷。我道不朽,衣于何有,其用已陈,孰非芻狗。

师入塔后,至开元十年壬戌八月三日,夜半忽闻塔中如拽铁索声。众僧惊起,见一孝子从塔中走出,寻见师颈有伤,具以贼事闻于州县。县令杨侃、刺史柳无忝,得牒切加擒捉。五日于石角村捕得贼人,送韶州鞠问。云:“姓张名净满,汝州梁县人。于洪州开元寺,受新罗僧金大悲钱二十千,令取六祖大师首,归海东供养。”柳守闻状,未即加刑,乃躬至曹溪,问师上足令韬曰:“如何处断?”韬曰:“若以国法论,理须诛夷。但以佛教慈悲冤亲平等,况彼求欲供养,罪可恕矣。”柳守加叹曰:“始知佛门广大。”遂赦之。

上元元年,肃宗遣使,就请师衣钵归内供养。至永泰元年五月五日,代宗梦六祖大师请衣钵,七日勅刺史杨缄云:“朕梦感能禅师请传衣袈裟却归曹溪,今遣镇国大将军刘崇景,顶戴而送。朕谓之国宝,卿可于本寺如法安置,专令僧众亲承宗旨者严加守护,勿令遗坠。”后或为人偷窃,皆不远而获。如是者数四。宪宗谥大鉴禅师,塔曰元和灵照。其余事迹,系载唐尚书王维、刺史柳宗元、刺史刘禹锡等碑。

守塔沙门令韬录。

六祖大师平昔所说之法。皆大乘圆顿之旨。故目之曰经。其言近指远。词坦义明。诵者各有所获。明教嵩公常赞云。天机利者得其深。天机钝者得其浅。诚哉言也。余初入道。有感于斯。续见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灭。因取其本校雠。讹者正之。略者详之。复增入弟子请益机缘。庶几学者得尽曹溪之旨。按察使云公从龙。深造此道。一日过山房睹余所编。谓得坛经之大全。慨然命工锓梓。颛为流通。使曹溪一派不至断绝。或曰。达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卢祖六叶正传。又安用是文字哉。余曰。此经非文字也。达磨单传直指之指也。南岳青原诸大老。尝因是指以明其心。复以之明马祖石头诸子之心。今之禅宗流布天下。皆本是指。而今而后。岂无因是指。而明心见性者耶。问者唯唯再拜谢曰。予不敏。请并书于经末以诏来者。

至元辛卯夏。南海释宗宝跋。

附录

按:根据《大正新修大正藏经》第48册,诸宗部,第2008部,风旛报恩光孝禅寺住持嗣祖比丘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校对。
点赞推荐

特别提示:本文节选自《现代因果实录》一、二合集本。胎儿临产因脐绕颈而死,原来有特殊的前世因缘胎儿听经,释怨归去居士孟伟、钟红是一对年轻人,由于他们对佛教有着共同的信仰,组成了一个令同修们羡慕的佛化家..

赶快长按二维码,加素食小编微信 更多素食资讯,身心健康与养生,正能量信息要分享给你近年来,社会掀起茹素风,除了是宗教理由外,健康亦是主要原因。我们且从健康角度,说说素食的好处。我们访问了一位从事体健和..

这是一个将近200人的案例,他们都是口服糖尿病药的患者,他们医生没有让他们吃药,相反给他们进行低脂纯素,再加上每天一点点的锻炼。结果,经过了大约26天,需要口服糖尿病的患者下降到57个人,短短的26天,逆转率..

紫苏的历史紫苏(拉丁学名:Perillafrutescens(L.)Britt.),别名:桂荏、白苏、赤苏等;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两面紫色或上面绿色。紫苏与众不同,有特异的芳香,气质很高雅。紫苏是一种香料,不遭蚊虫叮咬,不..

您有否曾经问过以下问题?「为何已经吃得很' 清淡 '却依然 每天病态累累?」「为何已经吃得很' 清淡 '却依然肥胖?」「为何总是满面暗疮、面色难看?」「为何成日感冒、喉咙痛、咳嗽、流鼻水、皮肤敏感?」「为何总..

百里柳江 百里画廊艺霏:“百里柳江,百里画廊,尤其是到了紫荆花盛开的季节,咱们柳州的夜景可以用浓妆淡抹两相宜来形容了,随着百里柳江百里画廊的建设,柳州夜景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朋友所喜爱,平时您都是怎么去..

梁武帝萧衍一生嗜佛,他不但奉佛教为国教,广建寺庙;还身体力行,坚持素食,早晚礼佛诵经。最令人啧啧称奇的则是他不顾皇帝身份,不顾群臣反对,四次舍身同泰寺。这固然令人匪夷所思,却可见梁武帝是很有礼佛之心的..

不要私存,放到圈子里,让更多人知道吧!

人生病,就是业障和鬼神在作怪(宣化上人)无明是根本的罪魁祸首无常鬼不是只有一种,最低限度有五种:青、黄、赤、白、黑。根据中医的理论,五行配合人身体内的五脏,也和五色、五季、五方等相应。简略列出如下,如..

切记!不要讲这些话,会有境界来考验你!宣化上人谈到“真正的定力”,你若想有真正的定力,一定还有魔的。方才不是说有种种的魔吗?这都是外来的魔,还有自心魔;从外边来的魔,容易降伏;从你自心里生出来的魔,那..

点击"天祥宝光园"关注我们天祥宝光园公众号:txpt123共享生命之美,一探灵性究竟,传递健康知识,佛医养生(公开许多不为人知的偏方、土方)两性、亲子、人际关系、冥想、内观、觉悟、职场、风水、改运、运势。关注..

江西青原山,有一位隐居的老人。他一生修头陀行,不张扬,不攀缘,也不爱谈自己的事,穿一件破旧的粪扫衣、头带济公帽,深居简出,异行颇多。外界对他的认识不多。唯有禅宗的真修行人知道,老人是当代的禅门大德。这..

点上方绿标收听主播百合诵读美文 生病是修行的机会,是修自他相换、自轻他重菩提心的机会,把众生所有的病苦都拿到自己身上来,自己替众生受苦受累。通过这样的修法,能消业积福,能还债,身体能很..

苏州市吴趋坊有位施翁,年过四十,方得一子。施翁生平喜欢布施财物, 有一次,他怀揣着几百两银子,到虎丘修建观音大殿时,偶遇了正在剑池旁边哭泣的故人——他小时候 念私塾时的同桌桂迁。桂迁告诉他:“我家贫,欠..

《雁南渡》巫娜演奏健康是单行线,每一个人都要认真对待。养生从30岁左右就该开始。健康第一是要活得长,第二是要活得好。活得长不长,活得质量高不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己对健康的看法,以及你自己生活的方式。..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有种人一生在世,昼夜奔忙,痴想丰衣足食,贪图歌台舞榭,唯愿子孙发富发贵,万世的荣华,到了一气不来,做了一个死鬼,还要想保佑他的儿女,人财兴旺。这种人真是愚痴已极。还有一种..

有户人家有三个人,也是三代人。一天,父亲对儿子说:“你爷爷年老体弱,活在世上毫无用处,不如抛弃于深山算了。”半夜,父子俩用一箩筐抬着老人到了溪边,正准备往下抛时,儿子说:“爸爸,我们只要把人掷掉就可以..

现在近视的特别多,尤其是小孩近视,从小就顶着眼镜。这个问题很大。近视的人一般肝气不足,但肝气不足的人,却不一定近视。所以一部分近视是因果病了,比如现在网络到处传播内容很露骨的,很让人想入非非的,这个因..

这种衣袍,你穿一次就要消你一次的罪业节选自《占察善恶业报经浅释》◎宣化上人 讲述你们受戒的人,最好每一逢拜佛时候,都穿上衣袍(受戒的在家人搭缦衣);不要图省事,或者懒惰,就不穿衣袍。拜佛、念佛、听经,..

真学佛,海贤老和尚是最好的榜样,千万不要以为他只一句佛号,其他的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学他,有他的心量吗?有他那么老实吗?待人谦卑,对人都恭敬,生活,一生守着清苦,以苦为师,他讲他的小庙,要能持戒、要能吃..

    《仁慧草堂》感恩您转发支持仁慧草堂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仁慧草堂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category/1845/
    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32405/
    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txt/32405.txt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