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梦参老和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是经的题目。这个经字不多,二百六十个字,义很广。般若经一共有八部:《大品般若》、《放光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小品般若》、《天王问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这八部经有六百多卷。
咱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二百六十个字,从“观自在菩萨”到“萨婆诃”的“诃”字,一共二百六十个字。但是它的意义,包括了我刚才念的八部般若经的意义。
大家可能对《心经》读诵得很多,都有一般的理解,理解得深或理解得浅,关系不大,只要能依照经的含意去修行去做,这个就很重要。
一般而言,我们都是从文字上起观照,从观照而证到般若的甚深智能。文字就是我们现在念的,这二百六十个字是文字;观照就是思惟,要思考它所说的含意与义理,从思考而能进入实相。实相,也叫真如,也叫法相,就是真正的明心见性,这是从修得的。
这部经本来是《大般若经》的一部分,所以没有开头的“序分”,后头也没有“流通分”,也没有说的时间、地点、条件、处所、听众,因为心经是《大般若经》中间的一部分,所以这些都没有。
“般若”是不翻的,为什么不翻呢?“尊贵不翻”。印度的佛经传到中国来之后,有五种不翻:一种是它含的义理很多,翻完了会把它的义理都移掉了不能翻全,这种多含义的不翻。第二种是我们念的咒语也不翻,叫做“秘密不翻”。“尊贵不翻”,尊重它不翻,因为翻出来,会产生混淆,般若翻智能,如此一来都是智能,聪明智能也叫做智能,但是这个智能跟那个智能完全不相同,因此尊重原意不翻。另外一种是“顺古不翻”,历来就不翻,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保存它的原意所以不翻。虽然不翻,我们有些人为了懂得它的义理,还是翻成“无上正等正觉”,那是讲解的时候翻,正式的时候不翻,这是顺古。还有“此度无不翻”,我们这里没有那个实物,像“南摩罗果”就不翻,为什么?因为没有那个果。这个“般若波罗蜜”的“般若”是“尊贵不翻”。
“般若”我们都知道是智能,这个字的含义很深,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是哪一个智呢?是一切种智,这是佛果上究竟的智能。为什么呢?因为下头有“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因这个智能而能达到究竟,究竟到了彼岸,到了彼岸就是成佛。这有两种,有一种像声闻二乘了脱生死、断了见之后,不是究竟到彼岸;他能够出了生死海,不随六道轮回转,这里所说的到彼岸是究竟到彼岸。
“心”字是比喻,本身就是法眼。《般若经》本来是很大份量很重,六百卷。《心经》二百六十个字,一卷都还不到,但是它含的义理很多。譬如一个人的身体,心脏为主,以心为主。虽然字少,但是含义非常的广,跟《大品般若》一切般若都一样的。因此“心”字是形容词,是比喻。
“经”是通题,什么叫通题呢?像“般若波罗蜜多”,只有此经叫“般若波罗蜜多”,其它的经就不叫“般若波罗蜜多”。但是“经”就不同了,一切都叫经,《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以及刚刚才说完的《佛说无量寿佛经》。“经”是通题,表示常义、不变义、贯穿义,含义很多。古代中国,儒教、道教所有的文字也叫“经”,那个是形容恒常不变的意思,亘古今而不变。佛经呢?佛教取这个“经”的意思,是尊重我们此方的意见,并且这个含义也是可以通的。在印度是讲贯穿义,贯穿义是把许多的义理,穿成一个像花鬘似的;许多杂散纷散的花,把它穿在一起,就成为花鬘。
这就是今天要跟大家说的题。我先简单这样说,如果深入的说,就是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我们做个比方。什么叫文字般若?就是我们念的这个文字。譬如我们驾驶的工具,或者行人的舟、过河的船,都可以,我们在此岸,它能帮忙渡到彼岸去。假如用这个文字般若,可以使我们理解它的义理,假文字来理解它的义理。理解它的义理,经过我们的思想,再加观照,把它运用一下,而后依它起行,去修行,这个观照般若就像船的驾驶一样,像我们开的车,虽然有功用,但得有一个驾驶员才能把它驶到啊!文字般若虽然想出一个道理了,你必须得去做,去行。
实相般若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比方说,我们要到哪里去,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要开车子去,这个车子工具就是文字般若。有一个好驾驶员,不会出车祸,那就是观照般若。而后,我们就能够达到目的。
这部经份量不大,要求我们能够真正的明白。大家天天诵啊,经过这么一讲,往后你坐那儿一念这部经,就知道它的意思了。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此方”是众生耳根特别利,一听,他就能记得到,看文字也许记不到,他听起来能够心领神会,是这样一个意思。
这个“般若”,刚才讲过了不翻,因为意思很多。可是我们如果为了解释方便起见,把它翻过来,那就是“智慧”。有几种的智能?如果是依照文字所产生的智能,就很肤浅了,你只是随着文字理解它的义理,那是经本上的义理,跟你自己的心,跟你的悟得,关系不太大,只能种个善根而已。如果经过你的思考,经过你去做,就是修行了,观照就是修行。为什么“色不异空”?为什么“空不异色”?经过思惟修,你就知道“色不异空”是这么一回事了;“空不异色”是反过来说。这就等于实相般若所起的用,由这个用而达到它的体,实相般若就是真空体,般若经就是显真空的。
在别的经上,“般若”的含义很多,有叫“真如”,有叫“实相”,有叫“法性”,有叫“性体”,经常讲的“自性清净心”,都是这个“般若”的含义。在《大乘起信论》专讲“如来藏性”,有的讲“如来”,如如不动的“如如”,也就是“般若”的含义。“实际”,实际理地;我们经常说“理性”啊,还讲“毕竟空”,也是这个含义。有时候讲“中道”、“中谛”,都是这个“般若”含义。对着那部经的意思来说的,同时还有个对机,哪些人听?对听的人说,使他能够明瞭。一切法都有种种的名词,因为地点的条件、时间的种种不同,经的名字也就有变化。那就是说,随着众生能够理解得到的来定个经名,有了名字才立个经文。
“波罗蜜”呢?应该说“波罗蜜多”。我们平常讲《金刚经》就说《金刚般若波罗蜜》,这部《心经》它加个“多”字。“波罗”两个字就是“彼岸”,“蜜多”是“到”,彼岸到。那么“此岸”是比喻什么呢?所谓“此岸”是我们在这生死当中,在这无常的生灭当中轮转。
我们经常说烦恼很重,那就是你想从此岸到达彼岸有些个烦恼障。譬如刚才咱们说的那个船,到了中流是一样的。“涅盘”不生不灭,就证到彼岸了。从此岸证到彼岸,有些个阶位,有些个次第。
像我们初信,信心坚定的,这属于十信位,但还没入位;必须到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叫三贤位。三贤位要修行一大阿僧祇劫,因为道力微弱,还降伏不住烦恼,这个烦恼是指着无明说的,尘沙无明还降伏不到,反而被烦恼降伏了,所以他离彼岸、离波罗蜜还很远,远波罗蜜。
从初地到七地菩萨,也要修一个阿僧祇劫,道力是增长很多了,这就能够降伏烦恼,连根本烦恼都能降伏,这就是近波罗蜜,跟到彼岸相近了。
从八地菩萨不动地到法云十地,还要修行一个阿僧祇劫。释迦牟尼佛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从三贤位到一至七地,完了,八地到十地,这三大阿僧祇劫的功行圆满了,还要百劫修相好,才能够成佛。到了八地以后,就是不动地了,他对烦恼不但降伏,都能断除,他的道力就增上了,把烦恼全部降伏,才能叫“大般若波罗蜜”,也还没达到“究竟波罗蜜”,直到成佛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
“心”字是譬喻的意思,“经”字是我们翻译的,顺我们此度的,大家容易懂。印度叫“修多罗”,它的含义就是“契机”、“契理”,跟“经”的意思相较,多出一种。能跟诸佛所说的道理相合,跟我们自己真心的心理能契合,说法能够契合一切众生,叫契机。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这叫修多罗,是“契机”的含义。
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过来的呢?《心经》一共有八种翻译本,我们现在说的这个本子,是唐三藏玄奘法师翻译的。他去北印度学了十七年,回国之后,翻译的经很多,这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一共翻了有七十三部经吧。
大家对玄奘法师的故事很清楚吧!他俗家姓陈,十三岁出家,出家后看到我们此处翻译出来的经书,很多经确定不了,他有怀疑,要亲自到印度留学,要亲自去学习。他在唐太宗贞观三年出国,一直到贞观十九年才回国,一共去了十七年。翻译的经典一共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心经》是这一千三百三十卷里头的一卷。
以下我们开始讲这个经的含义。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按照这部经的说法,从修观而得到自在,自在就得到解脱。这部经就讲到这个修行的功能,也就是般若的大用,般若的大用就是观照,从观照般若证到实相般若。观什么呢?观一切诸法,都是缘起的,没有性体的,照见诸法皆空。观照就得了成就,得了成就就自在了。我们经常讲什么事情看破了,看破了放下了,放下了就解脱了,解脱就自在了。怎么能看得破呢?经常想,观就是想,想就是思惟修。我们一般都把“观”字当“看”字讲,但这里的“观”当“心里想”讲,观就是思惟修。我们经常要看一看,看一看是用眼睛看,这里是用心里看。看什么呢?看一切的色法、心法是真的吗?这样来看。如果你看到是假的,证得了空性,你就自在了。自在是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成佛了,是这样一个含义。
“菩萨”呢?就是“菩提萨埵”,翻“觉有情”,让一切的众生觉悟。一切的众生不明白,不明白嘛,就帮助帮助他,那就是使一切众生都觉悟、都能明白。那么,这一位大菩萨是已经达到究竟了—观自在菩萨。他依着般若波罗蜜多怎么修行呢?怎么样到这彼岸呢?以下就讲他修行的过程。
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也就是他修行的时候,是深般若,不是浅般若。浅般若,如果是二乘人,他能见到空理了,能够得到一切智,也得到般若,这个般若是人我空,他只能够空人我执。他的空上面,真空之中见不到不空,他证到这空理就究竟了,但没有证到不空。他能破除我执,这也不容易了,断了八十八种的见惑,断了八十一品的思惑。但是,无论声闻、缘觉、全乘菩萨都共修的,所证的不同,都属于浅般若这个范畴,还不是深般若,这叫共般若,是三乘共修的。
深般若,不但见到人我空,见到空义,而且能见到假义,从空出假,能利益众生。他不但破了我执,把法执也破了,对一切法不执着,晓得一切法如梦幻泡影。这叫不共般若,跟前头三乘所学的般若不相同。
“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字就是深般若的智慧,智慧的光明照破了一切的黑暗。这“照”字含有三种智用,空观生了,破除我执上头所说的见思惑,断得干净,见到真谛;这个真谛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众生本具的本性、本体,他能彻底的了达。了达之后,从空出假,又能见到俗谛;这个俗谛,事有千差,理无二致,但是事实上很难。他修深般若波罗蜜的这个道,而能够得到道种智,以道种智观察,能够断掉尘沙惑,这是断俗谛。先入真,而后入俗,因为以俗谛观照,能度一切众生。
如想再进一步断无明惑,得须要一切种智,这就要不着二边了。“空”是对着“有”说的,但是菩萨这个“有”是假有,不是真有,是幻有,而众生不理解,众生因为有,就执持有。空是断有的,断了有而不执着,反而能利用这个有,但是必须得有善巧方便,断了尘沙惑才具足这种善巧方便。有了这种善巧方便了,就知道一切诸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金刚经》的般若义是这样说的。但是,从空出假,利益众生,不被一切的世法所挂碍,这样子,第三种的深般若就是实相般若,就达到实相义,破无明惑。
行观自在菩萨现在所行的深般若,断了无明惑,从深般若的智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是色法,受、想、行、识是心法。
“度一切苦厄”,包括分段生死跟变易生死两种。从断惑来说,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他都断除了。
这个身子的“色”是很多的微尘聚在一起的,叫“微尘聚”。怎么样聚的呢?缘起的,假因缘合成的。我们经常的讲“微尘”,对微尘有很多的分析。第一个微尘,例如羊毛尖上的微尘,把它剖成七份。羊毛的毛要比兔毛的粗,剖成七份的这一份,跟兔毛的微尘相等。再把兔子的毛分成七份,这叫水尘。水的微尘再分成七份,这叫做金刚尘(金的微尘)。再把它剖成七份,叫做析极微尘,等于是没有了,但是还有无表色的尘。再把这个尘剖七份,这个尘就叫做色聚尘,也叫做极微之尘,不能再分了;但这个微尘,天眼看不见了。咱们的肉眼,到兔毛之上的微尘就看不见了。咱们经常说入恒河沙的微尘,这“恒河沙微尘”就粗了,比羊毛的尘、兔毛的尘要粗了。
身的色是众微聚,这个“众微聚”指的是色聚微尘,属于色法,这个身是很多这样的微尘合成的肉体。
“心”是受、想、行、识四法。前五识是受,在后文的十八界里要详细再重讲的,叫眼、耳、鼻、舌、身,前五尘,这叫受。受以领纳为义,眼睛接受色,有的颜色你看得很舒适,有的颜色你心里头不太愿意接受,是以领纳为义。想是第六意识了,受是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想就是思惟,或者想得到,想里头就有忧、有愁、有烦恼。行是第七末那识,咱们在后头还要讲的,只是简单举一举这个五蕴,识就是第八阿赖耶识。
“照见五蕴皆空”,总说就是照见色法跟心法是空的,没有。为什么说空呢?没有实体,缘起的,缘起的就是性空,没有实体的东西就是空的,如果有实体就不空的,这个实体是指实相,这些个都是幻有的,幻有的就不是真有。
前头总说,观自在菩萨在他用功修行的时候,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他照见了五蕴都是空的,因为没有滞碍了。会苦厄是因为你执为境才受苦的,如果没有滞碍了、通达了,就不存在了。这是总说,前后总说,标一个标题而已。
我们先把色、受、想、行、识,略为解释一下。现象上如果不能理解它,空义没办法达到,就先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解释解释这个现象。
“色”就是种种的有形、有相、有言说,这些都是属于色。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言语属于色法,属于五表色。同时,凡是色都有造作义。色的造作就能领受,色里头就包着一个受,这个受不是后头的那个受,是牵涉着后头的那个受,受就入于色。外面客观的环境,色就是指着景色。因为色是对着心,心境是一对,但是心里头就包括受、想、行、识。
“受”有两种,有内受,有外受。外受就是后头的环境,外头的环境你领纳了之后,感觉到是苦,或者感觉到是乐。当眼对色的时候,如果你看见杀人的凶手,或者是你所不愿见的凶暴之人,或者看到虎狼,你生起恐怖感,这也是受,你感觉苦了,这是外受。内受呢?自己心里头的烦恼,产生的忧愁、欢喜、快乐、不快乐,心里的感受。
“想”是缘想,缘念过去的境界,有相的。有些个空想,无相的,自己在那儿琢磨,不合事实的,那叫做无相的想。这个想,也有一个有相的想。
“行”很复杂,行就是造业,有造善业,有造恶业。行在百法里头具足很多,徧行五、别计五、善法十一、烦恼二十六、不定四,一共五十一个,这五十一个一般说是属于心所有法。平常我们经常这样子通称,大家可能不能详细理解,五十一心所有法属于百法,如果想学这些名词,要学学百法,每一个每一个有它的作用。
先来讲讲徧行五。有五种是徧行的,哪五种呢?我们先讲名词,一个作意,一个触,一个受,一个想,一个识,就是作意、触、受、想、识五种,叫徧行五。
作意,它是以警觉为性的,心还没有生起的时候,它警觉了,一动念,一作意,它就想见一件事。能够心还未起的时候,令心起念。如果心一起了,已经起了念头了,就去对境了,就去现前的境界,这就作意。你想干个什么事,或今天你想来听经,心里起了念,你就要去做了,取现前的境界,就是作意。
触呢?已经对境了,接触了,到这儿来了,听经了,对境了,接触了。
受呢?听的时候高兴、不高兴,欢喜、不欢喜,你心里头就领受你现前的境界。
想,在境上你又去想象,又取相了。根据我的语言,你心里就想:“这是什么道理?”或是“什么意思?”或是“什么相状?”就取相了,取现前的境界相。
识呢?造作业了,闻到了之后,随着你所闻到的,你起了善念,然后发愿:“我要这么做,我也要成大菩萨。”或者发愿:“我要起修”。
这五种法分别讲解的时候,好像有前后次第似的,但它生起的时候同时并起,叫做徧行,同时生起。不是说,先作意,以后才有触,以后才有受,受完才有想,想完才有,不是这个次第的。“徧行”是一起俱起,一生这个念头,念头里头就含着触、受、想、识;一作意,里头就包含着触、受、想、识,是徧行,这是行。这个对以后讲十二因缘法关系很大。五蕴法是包括着后头的一切名相,都包含在这里头。
别计五,别计五就不同了:欲、胜解、无碍、念、等持、慧。
这五个,第一个是欲,欲含着希望,希望什么呢?希望事情好一点,希望境界快乐一点,不要来烦恼。好比我们希望住家的条件,或者自备行动的车,希望好一点。
胜解呢?能明了道理,对现前的境界相,我们能深入了解。胜解跟一般的了解不同,可以能解释成为很入理的明了,有智能了。
无碍,对这个境界,一切没有障碍,就是心灵通了,对境上通了。因为有了智能,合理合法。
念,就是思念的“念”、念佛的“念”。你过去对那个境界很熟悉,你就忆念得起。比如我们想台湾,这个境界大家都熟悉,我们台湾来的嘛,这叫忆前境,这是熟悉的境,忆念不忘,不会忘记的,这是念前境。
等持呢?没有昏沉,没有散乱。昏沉是心沉了,散乱是心浮躁。没有昏沉,没有掉举,就是等持,令这个心专注不散,就叫等持。
慧,慧是了别,了别这一法,拣择它,是善法呢?还是恶法呢?恶法能止,善法能增长,这就有慧了。
但是这五种境界,生起的时候是各个起的,不是相连的,所以是别计。但是它给你的心做境界相,使你的心攀缘的时候,攀缘这些境界相,这是有善有恶的,看你攀缘的是什么。
善法有十一。第一个信,信是什么呢?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换言之,你自己如果念佛,你很信,很高兴,很愉快,因为念佛,能够离苦得乐,而且得到究竟的乐,深信不疑,再不怀疑。咱们拜的地藏忏是坚净信菩萨所请的法,所谓“坚净信”就是对所做的事情,坚定信一定能够成功。
第二是惭,总感觉到自己不足,好像自己的道德不够,修行的功力不够,闻法的自信心没有,对佛法僧三宝常不生至诚恳切心,自己总感觉不足。或者你得了十信位,住了十住位,还是感觉不足,总是向上比,拿佛做比较;说佛是我们学习的标准,是我们的规范师,总是以佛为标准,那你自己总是惭愧的,比佛总是比不起的。乃至比大菩萨,比善知识也是比不起,最好你取与你相当的来比。
愧就是羞,羞愧,羞愧干什么呢?做一点点好事,自己很惭愧,很羞愧:“这个不该这么做,做错了。”因为这么一惭愧之后,你不会再继续做了,一是能断除。
第四种善法呢?无贪,五欲境心生厌离。财、色、名、食、睡,人家都贪求,你心里头对这个非常的厌离,你会说这是害自己的,生厌离心。要讲发菩提心的话,你要生起了出离心,对这个世间法才能不贪恋。
第五种,无瞋,不起瞋恨心。这一个很难了,必须慈悲观修得很好,不论谁怎么违逆你,怎么迫害你,或者非礼相加在你身上,都不起瞋念,心里头很平静,也不起怨恨心。
第六种,愚痴,没有愚痴心。在事理上你自己清清楚楚、明瞭,这是有智能。
第七勤精进,你已经相信了、不怀疑了,譬如说念佛,念佛不是现在就能够修成的,想生极乐世界也好,想现生离苦得乐也好,一定得精进修行。有时候从身修,有时候从心修,反正身心共修。如果读诵大乘经典,礼佛、拜佛,这不但是身修了,口也在修了,三业精进。
第八种,轻安,远离昏暗。你在静坐修禅定的时候,或者念佛的时候,永远在轻安之中,心态非常的平静、安静,不散不昏,散就是散乱,昏就是昏沉。得了轻安,不叫定,这是定前的现象。在你的行动当中,永远是站在轻安的境界当中,修一切善法都在轻安的境界当中,不昏暗。事理明了,精进不懈,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得到轻安的境界,能够远离昏暗。这轻安属于善法,具体来说,我们念佛的时候,有轻安境界;读经典的时候,你自己都可以体会到,这是你现前日常生活的事项;甚至包括做饭,带小孩子,因为你心里头很愉快,做这些事是在轻安当中做的。如果不是轻安,你烦躁做错事,或者生烦恼,或者对着小孩子没耐心;煮饭的时候心不在焉,把饭烧糊了,再不就是把饭煮生了。这是日常生活当中,你如果心情永远像止水那样子,平平静静的,这是你的修行,并不是说另外的。佛法不离世间法,你自己日常生活当中的,能够拿这个去对照,就是行,你所做的业都是善业,所以这十一法都是善法。
第九叫做不放逸,放逸就是懈怠。对于不善的法,你心不染着,不贪恋。特别是吃东西,好像你今天那个菜很可口,肚子已经饱了,还要挟几块吃,这就是贪着。睡眠已经睡到八小时以上了,还不愿意起来,躺在那儿很舒服,已经醒了,眼睛睁很大,躺在床上就是不起来;一般小孩子还可以啦,大人的这种现象就是放逸。
第十行舍,舍就是掉举一定要制止,制止就是舍的含义。舍掉这个前境,这个境界不好,什么不好呢?掉举。掉举心散了,一定要制心一处,这是意掉举。口掉举则是随便乱说,胡作意的乱说,没有考虑考虑这句话该不该说,往往祸从口出。身掉举呢,不该做的去做,要舍它。
十一善法,叫不害,对一切有情不伤害他们。夏天蚊子咬、叮你的,家里头脏了,看见老鼠是烦恼,用善法来遣除,念经啊,发愿啦,超度它们啦,堕到小动物的时候最苦了,如此一来,就不加害于它们。
这十一种法都是善法,这叫徧行五、别计五、善法十一。
烦恼二十六。根本烦恼有六,其它叫随烦恼,随烦恼有二十。这些都是恶的,烦恼就不好了,使你的心不安定,跟轻安恰恰相反。
六个根本烦恼是什么呢?贪、瞋、慢、无明(就是痴)、见、疑。
贪,凡是渴欲的境,心里高兴的,愿它永远不离开,贪得无厌的,特别是钱。这都不用讲了,大家都很明白。
慢,这慢包含很多,我们就讲两种吧。第一种是自己骄傲,比别人强,慢就是骄傲。第二种,本来不及人家,他也感觉比别人强,这都是属于慢。还有一种是悲怜,感觉到事事都不如人家,自己畏缩,什么都不敢向前,如此一来,自己一生都不能做什么事情,他自己特别畏缩,过慢了。
愚痴,这个大家都很了解,遇到什么事理,不能决断,定不下来,没有智能,没有智能就是愚痴,连个聪明也没有,聪明是智能很浅显的意思。
见,这个见是指邪见说的,知见不正,不是正见,他对问题的看法总是跟人家不相符合,因为他了不起,慢心也在里头,这都是连着的。
第六种是怀疑,不只好事怀疑,不好的事也怀疑,什么事都怀疑,就是疑,有疑惑之心。这是六个根本烦恼。
二十个随烦恼,我念一念就行了。忿、恨、覆过,自己做错事了还不承认,还把它掩饰,还怕人家知道。第四恼,就是纷烦恼乱。第五种是嫉,嫉妒自己得不到,别人得到了,心里放不下,还要破坏人家,忌妒会产生很多的过患。第六种是悭,悭贪不肯舍。第七种诳,欺诈诳骗。第八种是谄曲,这谄曲的现象大家都看得到,随时都看得到,讨人家喜欢,但是得有钱或是有势的,他才谄曲;不如他的,凡谄必骄,谄曲的人,见上者谄,见下者就骄,这两个是相连着的。第九是害,经常生害人家的心,这个是烦恼啊,不见得害到人家,但是他自己总放不下,总想害别人,这里当然夹着有忿或者有其它的原因,总是想害人家。第十种就是骄慢,如果自个儿有能力、有学问,或者有财富,他骄慢还有可说;他事事不如人了,还说:“你有什么了不起啊,我将来也会达到那样子。”将来再说吧,这些都是骄慢,还有一种骄气。十一呢,咱们前头讲的有惭,这个讲的是无惭。十二种是无愧。十三种是掉举,掉举是心散乱,胡思乱想。十四种是昏沉。十五种是不信,没有信心,对好事他都不信,对坏事他就要干,全是相反的。十六种是懈怠。十七种是放逸。十八种是失念,这个很重要,如果能把这个保持了,好多事情都能成功。咱们玩得很快乐,在玩得很快乐时,你注意一下,这个时候有没有缘念佛、法、僧三宝的思想?失念是把正念失掉了,还在念佛没有?你想生极乐世界,你又不时时的念念,反而经常的失念。有时候一天睁开眼睛,正念完全失掉了;我们自己要回光返照,个人知道自己最清楚,有没有对待,要收复回来。十九种是散乱。二十种是不正知,所知道的不正确,就是邪智。
这二十法都是根据前六个根本烦恼生起的,所以叫随烦恼,随着烦恼而生起的小烦恼。一个瞋恨心,忿啊、恨啊、恼啊,都出自瞋恨心。
最后,有不定法四。“不定”的意思,不定善、不定恶。这四个,一恶作,二睡眠,三寻,四伺。
睡眠的时候,恶作,没有什么安心想做个什么大的坏事,就是有些个小动作,害人也不见得害得成,语言上说个俏皮话,或者挖苦人家,这属于恶作里头。或是在身体,人家在那边走路,你把脚往外一伸,使人绊一下子,这都叫恶作,例子很多,举不胜举。还有心里头作意,想恶作,一想恶作都算事儿,但是这还没作成。善还是恶呢?不定啊,所以叫不定。
睡眠,那是五欲境界之一,睡觉做梦所犯的一切事情不负责任的,睡觉做梦要是犯了戒,或者要是做了恶,睡觉做梦杀人,那他是做梦杀人,法律不会制裁的;说做梦杀了人,你怎么知道他做梦杀了人?睡眠里头所包含的所有一切梦境,都不定善恶,梦幻嘛,是不是?
寻,就是思、想,就是他心中所想,心中打了些妄想,想善念,也定不出它的善恶,回头打恶念,恶念没成事实,没做,没做不能算犯,必须得做。
伺呢?寻的那个心是粗的、是浮的,这个“伺”就细了,它是筹划,也是没成事实,但比前的那个细了;虽然细了,没有做,他在心里头打主意,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心里打主意。前头“寻”,完了是后头这个“伺”,是打主意、想方,想方打跳,怎么样搭个跳板去做那个事的意思。
因为这些都在受、想、行、识的“行”里头,咱们一天的一切动作,这五十一个心所有法都包括了。如果大家想知道的详细,可以看《百法明门论》,一看就详细了,有一本小册子,专讲百法的。
识,识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第六是意,第七是末那,第八阿赖耶。
这是说如果把识翻过来就是般若智能,这是妙用。把前五识一转,是成所作智,看一切法。第六意识转就是妙观察智,第七识转就是平等性智,第八识转过来就是大圆镜智。这是转八识成四智,都是般若智能。
这些都是属于法性名词,讲一讲,对所谓照见五蕴皆空,能够明了,有好处的。五蕴讲完了,现在讲空。
空,这个“空”字,跟空间的这个“空”、虚空的那个“空”不一样的。这个“空”,各个经都有解释,各个经解释得不同,有的用一种,有的用两种,有的用多种,最多用到二十种。为什么有这么多种?契合当时的机会、当时的情况,对着一般的听众、或者学习的人,所发的语言就不同了;讲某种意义的空,他就领会到了。
现在我们讲般若智、讲智空。空是什么?有一种意思是没有,空了嘛,空了就是没有。为什么没有啊?因缘所生法,自体不真实的,所以就没有,这是第一个意思。还有一种,虚空是指没有粗相。这个身体,我们看到它空了,粗相观空了,细相还有啊。有一种微妙色,像佛的色身,他是微妙色,我们是粗重的色。这个空,说空了,身体空了,不空,还有个微妙色,这个空还有这么一种含义。这是就身来说。心呢?还有心空义。心空,怎么空呢?心不执着了,心不着一切界,一切能舍。《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皆不可得,你还怎么生心呢!体会到这个意思,这就心空,心不着一物。
菩萨看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他度一切众生,没有众生可度,也没有佛道可成。他懂得空义了,就是心不执着,一切能舍。我们讲空,往往把意思错会了,以为必须把物质消灭掉了才叫空,这个空义是错的,是断灭空。菩萨在物质上不执着,就没有了;心里没有了,不给我作障碍了,它就没有了。我不执着,心不着物,一切都能舍,舍的意思就是空义。
还有说法空义,我们经常讲法身,法身是空的。这个空义是什么呢?这是诸法的实相体,这个空是真空。诸法是妙有,给诸法作有,这个诸法的有不是实有的,是依着空而有的,这就叫实际、实相。诸法本无体,但是诸法皆有依,依着什么呢?空就是给诸法作实相。实相是无所不相,怎么能够无所不相,空故。如果有一相,有花就不是桌子,有桌子就不是这个表、不是钟,它是空的,也不是桌子,也不是花,都没有实体,空就是遍一切相,遍一切法,一切法的空义是这样空的。法身得嘛,法身没有,是得,得什么呢?得无所得,无智亦无得。
因为要契合一切众生的机,所以说一切法,众生机则不能达到,这个就是般若的空义。这样的空,才能够度一切苦厄,本来也没有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有几种含义,你观过你这个身心,但见五蕴假法,也没有身,也没有心。这五蕴假法是因缘所合成的,五蕴有那么多的含义合成在一起的,分开了就什么也没有了。所以三界微尘聚,极细的微尘聚。
把这个道理懂了,把你的身心好好观照一下,五蕴非身非心。这样子我执不执了,不执着那个末那识,知道以末那识的八识的相分没有我,这就是我执,这叫烦恼障。烦恼障了,你法身不得显现。如果你把这个苦度了,度了,就是分段生死了了,这是照见五蕴皆空,不过,这个五蕴还没完全空,但见五蕴,不见身心,很微妙的,这个空了,就度了一半了。
一切五蕴从缘生的,五蕴法是从缘生的,缘是一切诸法生一切物,缘起法生一切物。缘起法都没得自体,所以说缘起性空。你对一切法还执着吗?生灭、垢净,都没有了,也没什么苦,也没什么集,无苦、集、灭、道,或者一无到底了。这就把法执断了,跟上头谛观身心但见五蕴,你能够断烦恼障,断烦恼障就能够度分段生死。要是知道一切五蕴是从缘生的,都没得自体,就达到自性,达到法性了,那你的法执就空了;法执一空,所知障灭了。能知之知,所观之见,一切如如,这就变易生死一切都灭尽的,就是了二死、证涅盘。
观自在菩萨在用功的时候,用深般若波罗蜜照一切法的时候,一切法不出五蕴,就是三心二法,照着空的。所谓空义,就是一切法宛然存在的,而且是观自在菩萨的深般若空的,他照一切法,一切法也空了,一切法都变成深般若,法法皆如。他不再执着一切法,就不再受一切法的束缚,不但没有苦,也没有乐,苦是对着乐说的。你想得一切乐,度一切苦才得一切乐,但是一切苦没有了,乐也不存在了。对着空才说有,对着有才说空,空不异有,有也不异空。下头再重复一下子,空即是有,有即是空;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两种意思,下文还会讲的。这样子才度得一切苦厄。
咱们今天就讲这么一段四句话。现在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你们有什么意见没有?因为《心经》不是大经,文字不是很多,但是义理很深,大家经常念,你们也有悟的地方啊,也许比我了解的还多,你们可以谈一谈你们学习《心经》的方法。
问:先请教一个问题,可不可以站起来问问题?
答:站起来问好了。我征求一下意见,我们共同学习嘛,一个人的智能所知者有限,众人的智能就大了。或从另一方面说,你平常念《心经》、念《金刚经》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难没有?你都懂吗?不懂是怎么不懂的?有什么障碍吗?想懂不想懂呢?想懂,我们就共同的学习学习?这个很开智能啊!你不想求智能吗?真正没明瞭,如果能够念念“嗡阿惹巴扎那的的” (文殊心咒)文殊菩萨智能,入般若智能!
问:空有无碍是何义?
答:空有无碍是你自性本具有的性体。咱们在“有”上头,有碍没碍啊?都有障碍。因为在“有”有障碍,你就空不了;空不了,你在“空”也有障碍。我们认为空没障碍,你空也有障碍,为什么有障碍?你不能达到真空。你说的空是这个顽空,你的空义是没有了才叫空,就是这样子,你就必须得没有了才叫空;没有了,空还说什么呢?没有了也不叫空了,没有就叫没有啦,非空非有。等我们把《心经》学完了,你也差不多瞭解这个意思。咱们刚才讲的就是空、有、无碍,因为“有”让你执着就“碍”,碍就是障碍,出不去。前几天我讲《佛说无量寿经》,我举那个董老师的例子,因为有是实有的,实有就障碍了,出不去了,他一念相应,他就出去了,没有了,他都忘了。
哈啾!(法师打了一个喷嚏)这是有啊?还是没有啊?(众笑)
我这么样说,你也不见得能明白,要明白就开悟了,真的哟,明白就开悟了。空有无碍这个问题,佛所说的法就是这么一个法,都是空有无碍。咱们讲极乐世界、讲《佛说无量寿经》是有、是空啊?有,你去不了啊!十万亿佛国土啊!有,你怎么去啊?说空的,那有极乐世界啊?我还要生啊?生了我还要享受啊?还有那些楼台殿阁啊,是有是空?空有无碍,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这个道理得要多参一参,这就叫观照般若。
多用这个智能思考,为什么要用智能呢?观自在菩萨用的是行深般若,我们用个浅般若,先观一观。我们用文字般若,从文字上我们产生问号,多问一问吧!
问:师父啊!我们每天都要诵经,比如每天在诵《心经》,不一定所有经的意思都懂啊,这样子诵经有没有用呢?是不是一定要明白它的意思?
答:你明白着诵,跟你不明白着诵,两个的效果相当不同。完全明瞭了,明瞭了还要诵吗?明瞭要诵,要诵就要证得,这就叫“行”。我们虽然明瞭了,我们是从文字明瞭的,从语言上大家明瞭的,真正实在的意思你没有懂。譬如我说:“这杯水是热的。”你说:“对!这杯水是热的,刚烧开的。”其实这杯水是冷的,你得喝一喝才真正知道是冷、是热。我说是冷、是热,你都不能知道。我说空跟有是无碍的,我是说无碍的。假使说我理解无碍了,你还没理解啊,我怎么说,你还没有明白;我证得了,那你更不见得证得了。所以咱们诵的时候是假明白,你诵久了,真正明白了,那就真明白。
问:她的意思是说,经典的意思不懂,那么诵有没有用?
答:有用啊,一样的。好比我完全都不懂,我诵它,诵一诵,你自己就会懂了。
问:不懂啊,我诵很久了都不懂。
答:诵很久?你诵得还少呢!你诵几年了?我诵《金刚经》六十多年了,你没我这诵经的年岁大啊(众笑)!但是,你到一定时候,你可能浅显的懂一点了,你承认这个道理是对的,这个承认就不容易了,信而不疑,你渐渐就能入进去了。
般若的本身,就是非空非有啊!智能是光明的,是有吗?你把你的智能拿出来给我们大家看一看,谁也拿不出来啊!谁拿得出来啊?你说没有,但你很明瞭啊!你用什么来听啊?那就是智能啊!这个有跟没有,你说不出来。是不是?要多读啊!好多经我也不懂,像《华严经》很多懂也不懂的。像华严三品,我从一当小和尚,一入佛学院,就是学《华严经》,到现在六十四年了,我还不大懂啊(众笑)!还不大懂啊!我以前念的就是念三品,《华严经》我也讲了几遍,讲一次得好几年,得四年差不多。不懂你怎么讲呢?文字懂啊,证得了不容易啊,证得就了脱了。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金刚经》上的话。《金刚经》是这么说,这就是般若义。“音声求我”,音声是我们的说话,说求佛、求地藏菩萨,我们现在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念《地藏经》,不是求菩萨念吗?这就是识啊。如果不用音声求,怎么能跟佛连系上呢?这是叫你不执着而已。你不从十二身见,你又怎么能见呢?或有人想见梦参,你不要用色身见,没有我啊,我不是啊,那他去见谁去?这该有初步,有事有理,先得了解事,后头懂得理,理事无碍了,你才说:“以音声求我不可以,离开音声求我也不可以。”得翻过一下子,我离开音声求了,可以不可以?说我要实相般若了,那我要文字般若干什么?你没有文字般若,没有观照般若,你怎么能证得实相般若?
不以色身见我,要以什么见呢?你见即不见嘛!我以色身见你,我没见到,我见到的不是真理,我见到的是假的。你看到的这个身体,有一个问题,你想想看,你说你照的相片是真的、是假的?你身体是真的,还是相片是真的?没有一个人说相片是真的,当然是我的身体是真的,一百年后你死了,相片还保存得很好,子孙后代一看:“这是我的老祖父。”他们能见到。你说,相片是真的?还是你的身体是真的?这两个都是假的(众笑)。但是,他可能用它来做媒介,他一见到就说:“这是我祖父。”音声是假的,如果是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的二十五圆通里头,他是反闻闻自性,闻到自性时,声音是假的,没有闻到自性时声音还是真的啊,知道吗!这个道理就在这里翻过来说啊。
可是,如果音声是假的,我一念地藏菩萨、念观世音菩萨,那我这声音达到了,是我求的就好一点,我就愉快了,就好一点。那是假的,以假得真啊,以假作真。因为假的里头含着真,真的就是假的,真的也是假的。说真如,真如是个名词,口里说真如、说佛性,就是佛性啊?那不是名词吗?还是音啊!假的,都是假的;但,以假修真。
身体是假的,是假的不错,你说它造罪,你别让它造罪嘛,你让它修福不是一样的吗?你说身体本来是假的,修的福也是假的。修的福也是假的,比你让身体造罪的那个假的不是好得多吗?你说享受是假的,吃苦也是假的啊!两个你都得到,为什么你要好的,不要坏的?这要看是在迷,还是在悟。在悟,音声是假的,色身是假的,这个人要入音声、要见身形,是行邪道,心外求啊。音声是你自心,色身也是你自心。《楞严经》不是谴责这些个,是让我们反闻闻自性,别去外头追求音声,要是这样去见了,你永远见不着如来。
中卷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我们上面讲的是五蕴皆空的道理,现在讲真空,真空就是般若空。怎么来显示般若的空义?刚才念的这几句经文就是显示般若的空义。
知道色空了,五蕴法分析色空为什么是空。现在就讲般若空义。这个五蕴的空,是因为有般若观,五蕴才空的。这么一照就有智能了,“照”的意义就是智能。“蕴”,五蕴法是幻化的,是因缘生的,没有真实的。以下就讲讲般若的意思,讲般若真实的空义。
这段文很简单,但是义很深,就这几句话。
“舍利子”,是观世音菩萨跟舍利弗说的。舍利子是一个大阿罗汉,证得了无生,是佛的弟子。“舍利”翻作“秋露”,是秋露鸟的眼睛。因为舍利弗的母亲的眼睛像秋露鸟的眼睛一样,按照印度的意思就是美丽眼睛的女人。舍利弗是她生的,美丽眼睛的儿子。“弗”字就翻“子”,就是舍利子。印度人取名字,就跟我们南方有的叫阿猫、阿狗的,什么名字都有,含义是没有什么,什么因缘就取什么名字。舍利子是这一会般若义的当机众。
以下解释这段文。先讲这一句“色不异空”。
一切的色法,凡是世间万法,只要有形有相的,都是幻有的,就是说因缘所生的法,没有实性的。因缘生的是幻有,幻有的就不是真实的,但是它又确确实实,咱们看到,一切万法确实是有的,但是这个有是没有自性。因为没自性,本身就是空的,幻有就是不实的。同时,这个色本身并不能表现,色是无色,无色就是一切法本身不存在。为什么呢?性空故,没有实体,一切都可坏性,都是坏的。但怎么又有呢?性随缘故,真如随缘而有万法,所以万法没有自性,因为色法的性没有实体,所以是空的。
就像是海水,或什么水都可以,风一吹就起波浪,这个波不是水,却是从水而起的,又不能离开水,离开水还有波吗?是不是?这个“波”就喻着一切色法。水的性体是湿性,以湿为性,那么水的湿是空的。从水而起的这个波,就是色法的意思。离开水还有没有波?离开水没有波了,波即是水。所以波跟水不两样,也就是色跟空义是不两样。
“异”就是不同,“不异”就是同的意思,色跟空是同的,一切色法跟空是同的。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