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语摄白云禅师著述人的听觉分别,不可以说“不对”,但可以诚恳的告诉他“错在什么处”。常言道:“人,不一定喜欢戴高帽子,如果把话说得中听一些,总是令人舒畅的!”其实,话,好不好听,并不在乎言句的含意,却非常在乎说..
经得起考验白云禅师著述寺院庵堂,是僧伽生活的地方;当然,生活就有规范和法则。规范和法则是常住们共立的公约,于律仪中关系到止持与作持。时代虽然在不断地变迁;但是,僧伽总归是团体,团体少不了维护的法则,共处的规范..
行者的方向白云禅师著述学佛行者,为调适贪、瞋、痴,而修学戒、定、慧,有所谓“净业”与“修道”的事业;其实,净业也好,修道也好,无非是为个己的“生、死”大事,而为“了、脱”之行。了生之道,在于转业惑而成觉悟,知烦..
信仰的选择白云禅师著述宗教,少不了以“神”的偶像型态,夸张“信”的依赖,完成追求理想的意识,达到心理上“无奈”的满足感。因此,颇具迷信取胜之道。佛,虽然以“教”的姿态,建立“信”的宗旨;但是,具备了“法”智慧..
容忍和谦逊白云禅师著述虚荣和骄傲,是蚕食快乐的凶手。快乐的泉源,来自容忍和谦逊。学佛行者,讲求修养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无非是发挥生命的价值;以六波罗蜜法,增上菩萨入达“现实”行修中的力量。基于天人师的..
觉悟之道白云禅师著述人往高处爬,免不了越爬越辛苦。水往低处流,很容易愈流愈走样。辛苦也好,走样也好,止于行为现象;问题是为什么爬,爬的辛苦,目的何在?流,流得走样,又是为了什么?如果,说是“人”的“生”象,以之譬..
问题三十、一尼众问:阿弥陀佛,请师父慈悲开示,怎样忆佛?怎样忆佛?忆佛不是想佛。不是说脑子:“佛啊,阿弥陀佛啊,阿弥陀佛!”这不是叫忆佛。因为心里清净就叫忆佛,你不打妄想就叫忆佛,你不去求就是忆佛,你..
圈子之外白云禅师著述是,是圈子;非,同样是圈子。善与恶,美与丑,爱与恨,生与死,乐与苦等,举凡世间一切相对之法,都是一个个不同的圈子。佛陀说法,告诉世人,不要迷惑在圈子里;要认识圈子,要了解圈子。尤其,必须从圈子里..
怎么理解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六祖坛经》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们平时就是执着境,这个就是执着境,妄心执着境,因境起心,执境为实,这就是妄起无明,仁者动心就是妄起..
来去自如白云禅师著述千佛山有两句话,谓:“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意思是说:凡所有来者,一视同仁,无分门派;盖山门内,四事供养,来自虔信的在家菩萨;寺院是僧伽之家,任谁也可以挂搭,当无理由拒僧尼于山门之外。不过,挂..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