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6
佛教五戒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应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等,而不乐作,是名优婆塞戒具足。可见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
2022-10-03
善学於戒律戒的性质「有人以守纪律为苦,我以守纪律为常,盖非如此不能畅所欲为。」-朱丽安得烈斯欲持戒者必须先了解戒律的性质,方能如法的受持,那才不致於盲从瞎跟,把自己修到四不像,怪理怪气的,让人指责,造..
2022-10-06
巴利语汇解三、戒律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有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见怖畏等义。即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子。在《律藏巴拉基咖》中解释:乞讨者(bhikkhakoti)为比库,遵从于行乞者(bhikkhcariyaajjh..
2022-10-24
第二十二课七众与戒律佛门行者,不出七众,所谓七众者:即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式叉摩那,四、沙弥,五、沙弥尼,六、优婆塞,七、优婆夷。比丘为出家男子受具足戒(1)者之称。含有三义:一、乞士义、谓上从..
2022-10-25
读《普门品》十多年,从未想到其中偈语会跟“戒律”有关。看弘化社出版的《信心扎根》(道证法师讲述),道..
2022-11-01
32:从佛门的戒律说起一般人一听说佛门的戒律,就觉得不可思议,且颇有微辞。认为人应该顺其自然,痛快淋漓,尽情地生活才对。其实所谓这样的顺其自然,不过是攀缘外境,心灵随境升灭,想怎样便怎样,纵容自己造业的..
2022-11-23
第五课戒律一、戒的类别有那些?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受戒犹如学生遵守校规,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
2022-11-30
一、去恶行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去恶行善,对于任何一种细微的恶行,都不能轻忽,以..
2022-11-30
一个国家法制不健全,国家必乱;佛教内僧团倘若没有戒律,僧团同样也乱。中国佛教自唐宋禅宗盛行,清规取代..
2022-12-06
学佛修行我们应该持守以下戒律:一、持戒的第一要是禁止恶行戒,也称做摄律仪戒。就是约束自己身体的行为、..
2022-12-13
离我家150华里的镇上,有一座福寿寺,寺庙很小,香火不旺,“硬件设施”偏于简陋。为了节省费用,僧众做饭..
2023-01-01
佛涅槃后佛法还能够继续传播吗?怎样才能对佛法生起信心呢?在佛陀涅槃后,仍会有人听到佛经后生起对佛法的..
2023-01-02
道济和尚(济公)名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后两句是“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问:禅宗在佛教历..
2023-01-05
当比丘出现某种不如法行为,佛陀便会根据所犯制定戒条。佛陀每次宣说戒条前,首先要阐述制戒的十种利益,然..
2023-01-08
持戒的目的是在改过迁善。改过为不造一切恶业,可得离苦的果报;迁善为努力一切善业,可得幸福的果报。如果..
2023-01-08
中国佛教自唐代禅宗盛行以来,清规几乎取代了戒律。宋元明清的佛教每况愈下,时至今日,清规也有名无实了。..
2023-01-17
忙碌了一天,你是否渴望睡眠能够安详自在?怎样才能减少烦恼和忧愁?持戒是学佛、修行的底线和根基,佛陀在..
2023-01-20
编者按:对释教有一定了解的人,大约都会听到过午不食或日中一食这两个说法,不过对于日中一食真正意图,也..
2023-01-28
假定你问一些人:你信佛吗?他们会信口开河:信佛!假定再问:你皈依了吗?他们要么直说:没有!要么反问:..
2023-02-27
僧团的健全,须赖规矩秩序的建立,戒律是维系佛教于不坠的纲常。《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