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比熄灯一小时更重要的是什么 内容: 摘要 : 英国着名学者吉登斯就指出过关于环保的悖论:全球变暖带来的危险,尽管看起来很可怕,但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它们不是有形的、可见的,因此,许多人会袖手旁观,不会对它们有任何实际的举动。 今天参与熄灯的人,明天他可能就会做出伤害环境的事情。 马立明昨天,“地球一小时”迎来了在中国的第6个年头,包括深圳在内全世界数百个城市通过熄灯一小时参与了这一活动。 这个活动的初衷在于号召大家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倡导绿色理念、低碳生活。 这些理念无疑符合时代精神。 不过,活动之后,我们怎么办? 有人之所以批评“地球一小时”流于形式,是因为在亮灯之后,生活照旧。 “地球一小时”除了宣传作用之外,并没有拿出有实质作用的解决方案。 有评论指出,比起宣扬理念更重要的,是要明白“怎么做”。 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期间,英国着名学者吉登斯就指出过关于环保的悖论:全球变暖带来的危险,尽管看起来很可怕,但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它们不是有形的、可见的,因此,许多人会袖手旁观,不会对它们有任何实际的举动。 通俗地讲,大家都知道环境被破坏不好,可是谁也不愿改变自己破坏环境的行动。 今天参与熄灯的人,明天他可能就会做出伤害环境的事情。 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人只是知道保护环境是“应该做的”,却不知道“怎么做”。 因此,比参与“地球一小时”更能紧迫的,是要尽快破解吉登斯悖论,让环保不仅限于公共领域,而成为每个人的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的生活,本身充斥着各种不利于环保的做法。 比如,私家车出行,这就很不环保:以一辆私家车年均行驶1. 2万公里计,一辆车一年消耗汽油1. 2吨,排放污染物98. 4千克差不多等于两个女人的体重! 比如,很多人为了方便用一次性饭盒、纸杯,殊不知这些产品都无法降解,最后无法处理,是环境的“杀手”。 又比如,我们在夏天总习惯于将空调开得很低很低,这里浪费了多少电量,又向城市排放了多少热量。 如何减少个人日常行为中的能源消耗? 如何减低个人对环境的伤害? 这个解决方案关乎到每一个人。 一位学者说过,任何对抗欲望的行为,都比顺从欲望的行为难得多。 像保护环境这种要抑制民众欲望的公共事务,不妨考虑由政府用法律等手段进行适度的强制。 如果缺少外部约束,缺少利益导向,公众未必愿意付诸行动。 一些城市之前曾经提出过将绿色出行(非机动车出行)制度化、常态化,如果真的有志于保护环境、真的有意愿造福后代,就应当将这种尝试坚持下去。 否则,人类只能天天号召、倡导,这就显得“矫情”了。 “地球一小时”的口号之一,是“地球累了,让她歇一歇”。 较真问一句,歇一个小时够吗? 真的保护地球,我们要做出更多。 因此,多个城市熄灯只是环保之路的一小步,要破解“吉登斯悖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号召到行动,必须迈出关键的一步。 发布时间:2014-03-31 22:10:2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sushi/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