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他带36个孩子,建2座自然之城,蝉联世界建筑奖,又用一亩布震惊法国 内容: 做自然的孩子不做城市的囚徒来源:侣行记艺lvxing-jiyi文/雷虎 摄影/龙爸“我们的孩子们,在应试教育中变成了城市的囚徒,我们想唤醒他们的野性,让他们重新成为自然的孩子。 ”眼前这位中年大叔的话,让我想起杰克·伦敦小说《野性的呼唤》中的画面:家犬巴克仰天长啸后,化身森林狼,消失在北美荒原。 城市化的生活,应试化的教育,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也把我们磨成了螺丝钉。 当个性化人格丧失殆尽,生活也就没了想象空间。 有这样一群人,试图反抗这种盖棺定论的教育模式。 从未振臂高呼“革命”,他们只想携手同心、身体力行,温和地做社会改良。 他们曾经带着一群孩子,建造了两座“会呼吸的建筑”,蝉联2014、2015年底“世界建筑奖”;这个夏天,他又带着15个孩子,带着一亩布远赴法国,用“亩”这个中国古老的度量衡震惊了法国。 故事的主人公叫王晨峰:这些成果只是他带领家长们,在自己孩子身上推行,“自然教育”实验的冰山一角。 “在德国出生的女儿和在国内出生的儿子,让我认识到中德两国在教育上的巨大差异。 走上自然教育这条路,只是一个父亲的自然选择。 ”国外尊重孩子的天性,强调要孩子在自然中成长,国内却是应试教育,一切都要为考分让步! 这让身为父亲的王晨峰很不爽。 2008年,王晨峰在武汉成立“拉图尔自然社区”,开始推行自然教育。 每一个社区的形成,共同的理念都是看不见的引力线,而“拉图尔自然社区”的万有引力,只有六个字:真实、真食、珍食。 真实,是真实不伪装的社区关系;真食,是真材实料的食物;珍食,是珍惜土地的馈赠。 这与海子的诗一脉相承: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但海子诗中的简单生活,对城里人们来说却可遇不可求。 粮食已经从田间地头的辛勤汗水,变成了超市中的货币交换。 “ 我决定带孩子们去原野时,给他们带去一亩布。 一亩布在大地徐徐展开,只需一秒钟就能让孩子们认知,这承载五千年农耕文明和生命的基本单位。 当一亩地产的粮食放在一亩布上时,孩子们会刻骨铭心;大人们也会重新,用已经被遗忘的尺度去丈量世界。 ”王晨峰和拉图尔自然社区的孩子们,带着这一亩代表乡村记忆的布,开始了穿越中国的四季奇幻漂流。 春暖花开,小朋友们在布上画上鲜花和秧苗;夏天炎炎,布匹上开始出现映日荷花;秋风渐起,画布上涌动着金色的稻浪;冬日肃杀,万物萧条,但田园四时之景却在画布上永保留。 “一亩布飘流”,不仅仅是对孩子们的一次自然教育,更是对成人世界的一次自然洗礼。 孩子们在一亩布上作画,在展示自己对自然的理解的同时,也唤醒了“久在樊笼中”的父母们,心中“复得返自然”的渴望。 更多父母参与到自然教育中来: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教育,不仅仅是孩子们在自然中的一场奇幻漂流,更是父母们在现实世界中的一次真心话大冒险。 自然教育,是带着孩子体验传统婚礼,在隆重的婚礼中体会家庭的含义;自然教育,是让孩子们和触自然亲密接触,从小培养一颗敬畏自然的心。 自然教育,是让孩子们听一场流传千年的皮影,懂得文明的起源和流变。 ……仅在户外让孩子认知自然,在乡村让孩子继承传统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城市已经变成了人类生活的自然。 自然教育最紧迫的,是在城市中设计出一种模型,让父母和孩子互动,彼此教学相长。 现在的城市已经被钢筋混凝土占据,王晨峰希望拉图尔的孩子长大后,能够创造一片天人合一,创造属于自己的“天空之城”。 他成立了“拉图尔创造社”,开始用建造来开发孩子创造性。 王晨峰说:“没有建造的童年,是有缺陷的童年! ”孩子们天生亲近自然,不拘泥于懂得钢筋混凝土之外的建造方式,选择了活竹做为原料;他们更不安于现实的世界,希望把建筑撑起来,远离地面,创造了一个脱离现实的环境,完全属于他们的世界……36位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决定用三个月时间一起来“浇灌”,把这座“天空之城”从梦想照进现实。 建筑主体完全不用钢筋混凝土,而是用的代表中国人风骨的竹。 2013年植树节那天,竹子种下,“天空之城”开始筑城。 用原竹作为建筑的主体结构,建筑被拆分成8个3米*3米的原竹结构单元,通过3平米的基础面积获得90平米的建筑面积。 底层倒金字塔形的结构,让孩子们的房子悬浮在空中,两个种植的建筑成为城市向上的空间原型。 20个3米*3米的房子,通过横向构件固定在一起,作为空中露台和儿童活动室,竹子也成为整个建筑最灵动的景观。 每个孩子都建造自己的小木屋,20个房子在一起,经营出带有邻里关系的城市空间形态。 “天空之城”以建筑为主题,通过让孩子亲自参与建造,让孩子们更真切地了解,自然、工具、建造甚至生活本身。 “在我们三十岁时,想尝试用这样的一次建造来探索建筑的边界在何处。 ”年轻的设计师穆威一直希望,能设计一座“长在竹林”上的自然建筑。 孩子们用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法,帮穆威完成了他的构想。 “天空之城”打开了父母和孩子门的脑洞。 2014年建造,40个6~12岁的孩子和家庭,共同用钢丝和49公里的白色麻绳建造了一个“绑在树上的房子”——丝房。 如果单纯从建筑的实用性来讲,无论是“天空之城”还是“丝房”,都完全不是一个好项目。 它们花费了每个家庭3000元钱,整整三个月周末的时间,建出来的建筑却不能住人。 但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得到了建筑学启蒙体会到伙伴们一起分工协作的精神。 整个过程是轻松愉快的,而这正是被传统的中国式应试教育剥夺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全程父母陪伴,上阵父子兵。 “天空之城”和“丝房”分别获得2014年、2015年世界建筑中国建筑大奖。 它们打破了建筑学的边界,代表了社会对自然教育模式的认同。 我想到两年前第一次和王晨峰见面:在一场为了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举办的名为“未来水世界”的水上建筑设计大赛上。 一帮身着比基尼的法国学生,架着自己设计的船在水上开演唱会,所有的中国学生都成了观众。 王晨峰撑着一只竹竿,载着“拉图尔自然社区”的孩子们,闯入被法国学生垄断的“演唱会”上。 他突然拆下一只水桶和法国学生唱起了擂台,满船的小朋友看着晨峰叔叔唱得这么嗨,也都跟着嗨了起来。 “我们中国学生做的水上建筑,稳定性和创造性都不比法国学生差,但在’未来水世界’上的生活,为什么就这么蹑手蹑脚呢? ”王晨峰一边捏衣襟上的水,一面看着水面上和法国学生一起戏水的“拉图尔自然社区”中的孩子们:“中国学生被应试教育束缚住了手脚! ”两年后,王晨峰被受邀请特别嘉宾参加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宣讲拉图尔的自然教育理念。 一亩布的奇幻漂流,也从中国开始漂到西方。 当年面对法国学生蹑手蹑脚的中国孩子们,也成长为“自然的孩子”。 在法国古堡前和法国的孩子同场竞技,甚至自信地教法国孩子们建造。 表面上看,是自然教育激发了孩子们的自然天性。 其实,自然的孩子是来自自然的馈赠,让固化的成人世界重新变得无限可能。 作者:雷虎/阮传菊,行走江湖的夫妻档,一人文字,一人图片,寻访手艺,关注乡村,记录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尝试格式化生活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微博@青鸟天际,公众号:侣行记艺(ID:lvxing-jiyi) 发布时间:2016-08-31 15:33:4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sushi/13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