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20岁当校长,他在喜马拉雅山脚下办了一所免费私立学校! 内容: 喜马拉雅山脚下,一片开阔的湿地,一顶歪歪斜斜的帐篷,再加上一个竖着的大牌子,写着尼泊尔语和英语的“免费招生”,就成了一所学校。 免费私立学校正是这样一所简陋的“学校”,竟然成了全尼泊尔免费教育的开端。 2011年,刚满20岁的尼泊尔小伙苏亚·卡基,和4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在距首都加德满都8小时车程,名叫东加的小村子里,办了一所名叫“玛雅”的学校。 “玛雅”在尼泊尔语里,是“爱”的意思。 苏亚·卡基这所以“爱”命名的学校,最大的特点,却不只是开启了尼泊尔的免费私立教育,而是将农业和教育结合起来,以农养学。 这个模式非常简单,就是用一块地养活一所学校。 苏亚等人在创办学校的同时,也开辟了“玛雅农场”。 孩子们在玛雅农场玩耍每名学生家长,每月到农场劳动两天,就可以换取孩子的免费教育。 学生家长在农场里劳动而学校的中学生,每周也至少要上一节农场培训课。 种出来的农作物会被统一售卖,所得收入用来买书本、食物、校服等,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营。 在志愿者老师指导下,农场里劳动的孩子们教学生和家长种地,可不只是抵学费这么简单。 因为,农业培训课的老师,除了学校的几位创始人,还有懂得先进技术的外国志愿者。 他们不仅把技术教给学生和家长,还为当地的农民组织了培训,教给他们新型的种植技术和灌溉技术。 志愿者和当地居民在一起这样一来,农场就身兼多职。 它既是学生的学习场所,又成了社区农民学习技术的场所,还能够为学校提供经济支撑。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就在农场里学习志愿者和孩子们、家长在一起,准备开始劳动尤其是当地农民从中学到的先进技术,帮助农作物取得了更好的收成,加工后的农产品,附加值更大、利润也更多,这带来的,是当地农业的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在树荫下乘凉的当地居民玛雅学校的诞生,跟苏亚的个人经历,以及尼泊尔的教育现状,有着紧密的关联。 苏亚·卡基1991年,尼泊尔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男孩儿苏亚·苏亚出生了。 偏僻的小山村里,8岁那年,为了去首都加德满都求学,小苏亚光着脚走了7个小时,才搭上去加德满都的长途车。 在首都,他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双鞋,还得到了一笔不菲的奖学金。 他在这笔奖学金资助下读完高中,又远赴委内瑞拉和美国深造。 苏亚·卡基飞得更高更远的苏亚,却始终牵挂着自己的故乡。 苏亚也曾几度辍学在家务农,若不是得到了奖学金,可能永远走不出那个山村。 他记得,离家求学前妈妈对他说,“有很多孩子本应和你一样去学校念书,只不过你比他们幸运。 ”苏亚·卡基除了乡愁的羁绊,尼泊尔的农村教育和农业发展,更让苏亚深深地揪心。 在英语通用的尼泊尔,城里人都能用英语熟练交流,而在东加这样的小山村里,人们则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 尼泊尔农村,渴望学习的孩子距离村子最近的公立学校,都在20公里外的镇中心,而且“只有最差的老师才会被派到这里。 ”教学质量之差,只有不到一半的小学毕业生,能够考上中学继续学习。 而私立学校的学费,也和中国一样,高昂得让农村家庭不得不望而却步。 囿于大山里的孩子们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农村家长,会把孩子们留在家里务农,从此,于他们而言,走出大山更加无望。 而另一方面,山村闭塞、交通不便,他们也难靠销售农产品获得收入,顶多只能自给自足。 这种种原因,促使远在大洋彼岸求学的苏亚,立志要回到家乡,创办免费的私立学校。 而且,是这样一所以爱之名,让教育和农业双赢的学校。 苏亚在玛雅学院给孩子们上课如今,苏亚和他的小伙伴们,已经在尼泊尔的农村地区,开办了3所玛雅全球学院,共有142名4岁到14岁的在读学生,学校也早就从帐篷变成了固定砖房。 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和欧洲等地的数百名志愿者也纷纷来玛雅学院担任老师。 有的人本来只打算住上三四天,却被当地孩子们质朴的求知欲深深打动,一下子住了两个月。 志愿者和孩子们在一起2013年,玛雅学院获得了戴尔、联合利华等公司的创新大奖,社会企业家培育组织Ashoka基金会,也为其提供了20%的运营资金。 全校师生在校舍前苏亚的愿望是,在2020年前,在尼泊尔山区建立75个玛雅学院,让以农养学的模式在尼泊尔普及开来。 “我想把玛雅模式推广到世界各地。 农民和孩子一样,有受教育的权利。 ”在农场劳动的苏亚·卡基帮助农村的孩子们,走出大山、实现理想 ,原来只需要一个如此草根的办学模式,一个如此简单的有机循环。 发布时间:2016-08-18 12:40:11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sushi/13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