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为何佛教会产生大小乘? 内容: 佛教作为一门以哲学为理论依据,心理学实证为手段的无神论宗教,最初只在上层社会传播。 说是众生平等,实际上最初基本都是在王公贵族和商人中间传播。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也只有一个出身比较低,是个剃头的。 叫优什么什么? 古代男尊女卑,释迦牟尼也不收女弟子,后来收了,但是在僧团中地位也比男弟子低很多。 好了,这就是原始佛教。 释迦牟尼示现灭度以后,佛教就产生了分裂,因为当时佛陀的说法,没有文字,口口相传,所以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分歧,一边是只在上层社会传播的僧人,他们有贵族给吃穿用度,所以每天只研究哲学,一边是向底层传播的僧人,他们需要穿衣吃饭,生活很苦,所以这两边对戒律,特别是,是否接受金银等十条戒律有很大分歧。 分裂后前者叫做上座部,就是现在的小乘佛教,后者叫做大众部,是后来的大乘佛教。 那什么叫乘? 就是船的意思。 大乘就是能坐得下很多人的大船。 小乘就是只能坐一个人的小船。 所以小乘佛教,就是只顾自己解脱的。 大乘佛教就是让众生都解脱的。 这是从定义上的区别。 从佛教的教义来说,必须自己先解脱了,才能度别人解脱,就像自己都没下过水,怎么指导别人游泳呢? 而实际上,自己解脱了,就不被世间的事牵绊了,所以传不传法什么的,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了。 解脱后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去了,十个解脱的人,有三两个继续传教的就不错了。 大乘的管小乘的,叫自了汉。 大众部在传播过程中,教义就发生了变化,大众部僧人,要遵守释迦牟尼的戒律,不能劳动,但是还要吃饭,怎么办,就必须有信众去布施财物,供养他们,最少得让僧人们活下去。 而底层群众,能拿出供养僧人的财物又很少。 所以就必须多多的吸引信众。 大众部,在低层社会传播的过程中,逐渐放下了哲学和心理学,拿起了神学和鸡汤学。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很多哲学上的东西,吃不饱穿不暖的底层群众是不买账的,他们只想要现实一点的东西,比如保佑他升官发财,告诉他今生多做好事,来生可以有好报。 所以,大众部的僧人,就告诉底层的信众,你们要让大家都成佛,言外之意,是让大家都信教。 而今生是否解脱涅槃,已经不重要了,就交给来世吧。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样子也跟印度差不多,是皇上开始接触,然后在士大夫和读书人之间传播,大家研究的多是佛教的哲学部分。 这样作为一个宗教是没办法发展的。 传到底层之后,同样是神学和鸡汤学大范围兴起。 另一方面,往生极乐,解脱涅槃的方法也越来越简单。 看现在,净土宗人数应该是最多了吧,一句佛号得往生,劝人信佛功德大。 甚至连念佛为了止,念佛也要观,都不需要知道。 总的来说,都是传播发展的必然。 发布时间:2024-08-06 12:43:13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