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你修的是功德还是福德? 内容: 什么是功德呢? 这里讲的功德,真实功德。 祖师说了,真实的功德,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 这话其实很通俗了,简单翻译一下,就是真正的功德,就是清净自性,你无法从世俗果报中求到。 什么意思啊? 功德是本具的,如果误以为是从外面得到的,这样想,这样做,那都不叫功德了。 那是不是白做了呢? 不会,那是福德。 但因为这样执著的缘故,福德也有限。 为什么呢? 格局不大。 祖师还用了个比喻,说这就像人的影子一样,看起来有,其实没有。 影子没有,没有实体,但是影子是从身体而来的。 就是种种果报不能执著,这一执著就忽略本性。 这个话应该是进一步的启发,就是像梁武帝这样发心、这样付出的一个人,祖师是希望进一步提升他的境界。 这下拉太高了,理解不到,梁武帝听不懂,这是历史上比较遗憾的因缘。 那梁武帝要听懂了,后话就不一样了。 听不懂,话不投机,再聊几句,居然把祖师赶走了。 话不投机,送客! 于是才有祖师一苇渡江,北上少林寺,面壁的后话。 后来,梁武帝把这个话说给宝志公禅师。 志公禅师,梁武帝的国师,梁武帝就把刚才这番话向志公禅师说了一遍。 原因是这样的,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其实呢,山上,慢慢引起大众关注,知道的人越来越多了。 于是名声外传,又传到梁朝这边。 当时少林寺属于北魏之地,话传过来,这天聊天的时候就说到,说北方有一位大修行人,听说他在某个山洞里面,已经九年入定一动不动了,太稀有了。 如果有机缘请到这位大修行人的话,那真是莫大的福报,梁武帝这么表示他的心愿。 志公禅师一听,说,我倒是听说陛下之前就跟这位大德有过一面之缘。 啊? 有过? 我怎么可能放过他呢? 然后志公禅师就问了,几年前是不是接见过这么一位修行人,菩提达摩大师。 哦,是他呀! 我认为浪得虚名。 何以见得呢? 我向他请教了几个很常识性的问题,他都答不对。 你看,梁武帝自己有标准的,也把刚才这话说了,这个是他最在意的心结。 我做了这么多事情,他居然说我没有功德。 他只记得没功德了,祖师怎么启发他的,估计早忘光了,说心结一直在。 志公禅师就善巧地为他说法,说陛下原本是有功德的,因为执著的缘故,到处炫耀就没功德了,人家达摩祖师说得没错的。 经过这么解释嘛,梁武帝毕竟是对佛法有大信心的人,知道反省。 一念反省认识到,看来是我没理解到位,错怪达摩大师了。 这段因缘后人经常提起,但是我们在理解的时候,不要错中继续错。 你看,那梁武帝做了那么多的护法的事情都没有功德,大家都不要做了,因为做那些没功德。 这就是错上加错了。 梁武帝是住相行于布施,尚有福德,只是福德有限。 并无功德,是因为他执著于所做。 假如我们根本就不做,福德也无,那就可怜了,所以理解不能够偏在一边。 要不要做呢? 明明说行于布施,就是要去做。 发菩提心就是要去付出的,这没得商量。 没有说我发菩提心不付出,这个心从何发起啊? 既然发心,那就要付出得爽快、不落痕迹。 所以,菩萨于法应无所住,付出而不执著。 发布时间:2024-08-02 12:10:51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9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