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速看!“鬼节七月半”即将到来,再不看就晚了? 内容: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佛教又将之称为“孟兰盆节”,佛教和道教都对这个节日如此重视,可见中元节对我们汉民族的重要意义。 据古书载,“道经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上元乃庆元宵,中元祭祀先人,下元纪念贤人。 中元节即将来临,就是我们民间俗称的“七月半”,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焚烧纸钱来祭拜祖先,这已经成为我们汉民族的一种风俗习惯。 如今,我们越来越多的年轻世代继承了这一习惯,但却对中元节的来历和意义始终迷茫。 依照佛家的说法,阴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众生,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据《佛说盂兰盆经》的记载,“盂兰盆(ullambana)”是梵语,“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 释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唤目犍连(简称目连),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称,相传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以神通看到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饭菜拿给母亲食用,可是饭一到母亲口边就化为焰灰,目连大声向释迦牟尼佛哭救。 佛陀告诉他,必须集合众僧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济度。 目连依佛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 这种仪式最早从南北朝时代目连救母的作功德法会中开始流行,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 自此往后,历代帝王人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中元节习俗中元普渡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 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 祭祖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 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 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 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祭祀土地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 将供品撒进田地。 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 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 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放河灯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 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送羊节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 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 ”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 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 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 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请大家在这一天要戒杀,食素,放生,多多为逝去的亲人诵经祈福,愿离苦得乐! 发布时间:2024-07-20 11:23:5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8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