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原来“玄奘法师”并非“西天取经”第一人? 内容: 一直以来,《西游记》里的唐僧(玄奘)取经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自然是借助了文学作品《西游记》的神力;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真实的历史里,比唐僧取经还早二百多年、行程远于唐僧的晋僧法显取经的事,却很少有人知晓。 唐僧取经为人们留下了一部《大唐西域记》,带回并翻译了许多佛教经典;而法显大师同样带回了不少佛教典籍,为后世留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描述游历西域、天竺的游记《佛国记》。 法显,俗姓龚,平阳(今山西临汾)人。 东晋高僧、旅行家、翻译家。 除了取经第一人之外,他也堪称是我国留学史上空前的第一人。 公元399年,法显大师以65岁高龄,历时15年,穿过雪山,越过沙漠,渡过惊涛骇浪的大海……在穷游了近30个国家后,这场求法之旅最终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觅得真经戒律。 法显所在的时代,佛教主要是没有统一的戒律,佛教没有更好的得到传播,反而与战乱杀戮相关联。 法显看到这点,才下了决心想要找到真正能让佛学有更好的戒律可遵循的经卷,于是开始漫长的寻找佛经的过程。 法显西行印度,历经许多国家。 学习了梵文和梵语,带回来了以戒律为主的经卷,法显翻译出来的经卷,传播中原,使得他之后的佛学僧侣群体有了可以遵照的戒律,主要解决了僧侣们学习佛教的约束和教义条律。 玄奘所在时代的佛教情况是,很多不同的派别对佛经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理解,这个争议还是比较激烈的。 玄奘为了解答这些争论,寻找能正确解读佛经的知识,获得更多的佛教理论,开始向西取经。 玄奘一路远行,也是经历许多磨难,到达佛教圣地,获得了许多真正的教义经卷。 回来后,他通过学习和翻译经卷,创立了新的法相宗派,还把翻译的经文提高给各派修行者参阅,让他们通过经文得到更好的指导。 为什么后来法显大师的名气没有玄奘大师的高? 归国后,法显和玄奘的机遇也十分不同。 玄奘返唐正值贞观清明之世,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隆重迎接,为其提供优越的译经条件,成就弘扬佛法的伟大事业。 法显归国,则在东晋南朝战乱频仍之时,地方官的接待也十分有限,他仅仅靠个人之力、信众支持,苦心孤诣地完成了几部重要戒律的翻译工作。 法显一生没有获得什么政治荣耀的光环,只有对信仰的默默坚守,对事业的顽强坚持。 与玄奘西行经历中广结众缘、交好贵族并获得丰厚支持的做法相比,法显的成就殊为不易。 玄奘西行壮举,无论在佛教史还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都是一盏明灯,他的事迹和精神千百年来广为传颂。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充满敬意地缅怀像法显这样,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先驱性伟大人物,给予他更多的礼赞、更多的关注! 发布时间:2024-07-19 10:41:24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8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