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如果把全部佛法的修行简化 其实就是四个字 内容: 我们坚持初发心特别是坚持发菩提心是非常不容易的。 佛法里有许多故事讲到坚持菩提心不退的不易,其中,有一个故事讲,释迦牟尼佛座下的比丘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在很久以前就发菩提心、修菩萨行。 要修菩萨行就要修六度,六度的第一度是布施。 布施分外布施、内布施,最初菩萨修外布施,当他的修行到达一定境界的时候就要修内布施。 内布施首先指身体,包括头目、髓脑、眼珠等。 当众生有需要,来向你乞讨你的眼珠子时,刚刚发菩提心、修行还未到一定境界的人不要去布施,但修行到一定高度的菩萨没有问题。 舍利弗发了菩提心后,修行到了比较高的境界时,有一天碰到有个人对他说,自己生了重病,只有修行人的眼珠子做药方才可以治好,所以他向舍利弗乞讨眼睛。 舍利弗对色身不像我们那么执著,就顺手把自己的眼珠子抠出来了。 这人得到眼珠子后,说:“哎呀,对不起,我忘了,医生说必须是左眼,你挖给我右眼没用。 ”舍利弗又毫不犹疑把左眼珠子抠出来给他。 这人把左眼珠子闻了一下说:“哎呀,真臭! ”就扔到地上了。 舍利弗并不吝啬两个眼珠子,但是这个人说了“真臭”并扔到地上时,舍利弗的心就动了。 他就觉得,众生真难度啊,行菩萨道真难! 就在这个动念之后,他就退转了菩提心。 当然,《妙法莲华经》里讲到,释迦牟尼佛有授记,所有在会罗汉弟子们最终都能成佛,其中舍利弗是第一个被授记的阿罗汉。 我们听到的这个故事,既是舍利弗过去生修行的真实经历,也是启发我们要坚持菩提心不退的教材。 坚持发心是修行的第一个要点,但仅有这一个要点是不够的,还必须要随顺因缘。 “随顺因缘”这四个字,在汉语里面后来被简化成了两个字—“随缘”。 因为用得太多了,很多人错误地把随缘理解成不努力、完全跟着外界的环境跑。 其实真正的随缘是随顺因缘,但内在宗旨不变。 发心只是我们在主观层面上确定的一个目标和方向。 在向这个目标方向努力前进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和环境。 面对千差万别的情况和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取舍,怎么判断,怎么做决定,这是一个大问题。 在落实发心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仅仅只有发心不动摇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观察因缘做出正确取舍判断的智慧。 如果把全部佛法的修行简化,可以说就是这四个字:发心、随缘。 关于随缘,是要随顺因缘。 发心是始终贯穿不变的,但我们面对的外在因缘却往往千变万化、纷繁复杂。 怎么在变动不居、纷繁复杂的因缘里落实我们不变的发心,蕴含着我们工作、生活及修行的规律。 所以说全部佛法的修行可以简化为这两点。 随顺因缘并不是不作为,并不是被动和放弃努力。 随顺因缘的背后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叫做观察因缘。 如果你不懂得观察因缘,你怎么能随顺因缘呢? 你的面前有很多因缘,就像走进一个超市,那里面有很多选择,即便你冲着想要的某一样商品时,可能也有很多品牌,这时你就要观察。 观察因缘需要什么? 需要智慧。 智慧从哪里来? 智慧就从禅修中来。 禅修修的是什么呢? 禅修修的是止观,止观是术语,止是定,观是智慧。 禅修的目的是慧,但是没有定也就没有慧。 智慧有两个重要的作用,第一个作用是明白,明白事情的本来面目,不被它迷惑,叫断惑;第二个作用是取舍,即了解事物因缘果报的规律,在具体的环境和因缘中做正确的判断和取舍。 其实这两样东西也是一个,就是“断”,文殊菩萨手里拿的宝剑就是表达“断”的意思。 智慧的这两个作用对应两方面的明白:第一个方面是对事物因缘普遍规律的明白,第二个方面是对事物因缘差别规律的明白。 修禅是要修定慧、修止观,但是修定慧止观的前提是要持戒。 佛法的戒定慧三学要最终落实到止观,落实到智慧,戒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础。 按照戒律去生活是符合智慧生起的缘起规律的,它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安定和智慧增长。 在家人如果能把居士五戒持好,会比较容易人相具足、有智慧,但真正与佛教解脱智慧最相应的生活方式是出家持守比丘戒,这个在佛教里叫别解脱戒。 在有出离心的基础上受持的居士五戒,也属于别解脱戒。 别解脱戒是般若智慧现前的缘起和近因。 当我们通过修学戒定慧,现前了缘起智慧,我们就能够正确地观察因缘。 也许现在我们都还没有真正现前这种缘起智慧,这里我指的是实相智慧,即心性本具的智慧。 但我们仍然有闻思的智慧,即通过学习佛法懂得了缘起的道理,这种道理又在我们内心成为一种正确看待事物、判断事物的方法。 尽管闻思慧可能只是在观念层面、在看待事物的方式层面,但是这个智慧也很有用。 智慧并不神秘啊! 不是说非要大彻大悟了,见诸法实相了,才有智慧。 我们闻思修学一点佛法,懂得一点缘起的道理,懂得用这种道理看待事物跟事物之间的关联,并依照闻思的智慧去判断去取舍,就会少犯很多错误,就能对因缘做出正确的观察,知道哪一个因缘是自己要随顺的。 因此,发心以后观察时节因缘、随顺时节因缘,可以说就是我们修行的全部了。 发布时间:2024-07-15 11:00:0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8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