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世间禅与出世间禅 内容: 欲界的福报分两种,一种就是行善积德的福报。 行善积德就是做好事,改变自我。 第二种的福报就是安定。 一个人如果不稳定,他享受不了福报。 所以欲界天享受福报的时候,实际上是粗心住了,细心也住了,然后持身住。 欲界定是四禅八定的一个前期准备。 因为我们是欲界众生,如果把欲界定修好了,再来修色界定,一步步、一级级地往上走就变得很容易了。 如果我们欲界定都没有,修上面的定,难度就更大。 无色界的四空定都有具体的修法。 (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出世间禅包括灭尽定,九次第定里面前八个定属于四禅八定,九次第定是要了生死解脱烦恼的(四禅+四空定+灭尽定)。 智者大师讲,出世间定,从有入空观,这种观法像修四谛法,修十二因缘,从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缘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然后顺观和逆观这两种境界都可以达到解脱,这就是修出世间的从有入空。 亦世间亦出世间的修法,像六妙门,像止观,还有大小乘经典里面提到的百八三昧、各种三昧的修法,都是开始修的时候是以世间的禅定为出发点,修到最后就能得解脱,所以它叫亦世间亦是出世间定。 修数息观的时候,我们数自己的呼吸,这就是凡夫的状态、世间的状态。 修到最后身心整个寂静下来,入息没有入息的感觉,出息没有出息的感觉,从数息到随息,然后到止,止了以后修观。 观慧有了以后,又能观察到一切法无我,然后变成出世间的禅法。 所以世间禅和出世间禅是同一个方法,在我们开始修的阶段是世间的,修到最后修到出世间,这样的修法也很多。 还有一种出世间上上禅,特指像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圆顿止观,那不是我们世间的凡夫能够理解、证悟的禅定状态。 禅宗直指见性的法门,就是性起修,非常殊胜,也不是世间禅法,是出世间的上上禅。 欲界的福报分两种,一种就是行善积德的福报。 行善积德就是做好事,改变自我。 我们如果把五戒持好,儒家讲的就仁义礼智信,这还仅仅是人间的,如果再按照道家的修为,让身心安定下来,那得到的是地居天。 四天王天是须弥山的半山腰,忉利天是须弥山的顶上,这两层天是地居天。 地居天的意思,就是内心还没有真正达到禅定空灵的境界,还是有执着的东西,所以还生活在地上。 如果按我们说地心吸引力的话,就是还是被吸引住的。 那做善事的人,就不自觉地会被善事吸引住。 如果是堕落三恶道的人,会不自觉地被恶业吸引住,被痛苦吸引住。 四天王天和忉利天是被善行、助人为乐的行为吸引住了。 第二种的福报就是安定。 一个人如果不稳定,他享受不了福报。 所以欲界天享受福报的时候,实际上是粗心住了,细心也住了,然后持身住。 特别是大家坐在那里,也可以享受一下欲界天人的福报,就当你坐在这里,明确地发现自己没有粗重的妄想,然后也没有细的妄想,因为细的妄想也没有,所以身体一点小小的动作都不会再有,持身住,好像自然会有一股气把自己吸引住、摄持住,身体四周有四边的力量驱使自己直直地坐在这里,不会想歪,也不会东倒西歪,身体不动,心也不想动,这时候享受的是欲界天人的福报,这就是定境相对应的状况。 从八正道的定境来说,最低的定,就是欲界的定。 身心稳定,就是最吉祥。 置身于正道,当你走路的时候,走得很有威严,腰板很直,脊梁也挺得挺直,那走路的时候也是很安详地在走,站在那里也不东倒西歪,或者不威仪、不规矩。 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个时候内心的恐惧、失落、忧虑都不会有。 不要小看肢体,如果肢体训练好了,它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肢体的背后是我们的心灵,所以先要从粗心住、细心住开始,然后身体自然会表现出来。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非常宁静,一段时间以后,就能够从他的行为上慢慢地表现出来,你就能看见这个人内心是很清静的。 如果内心很肮脏、很乱,你也能看到,他所有的动作都是不稳定的,身心不安定。 欲界的定是享受欲界福报的基本要求。 色界定有四禅,这个四禅在这里也不多讲。 欲界定离我们最近,其实我们随时都可以进入,因为我们现在就有这个条件。 第一我们有条件随时可以做好事,帮助别人一下或者赞美别人一下。 第二个就是让自己的粗重妄想停下来,细的妄想也别想,让自己休息。 身心处在休息的状态,冬眠的状态,这时候整个身体就会感觉到非常宁静,享受欲界的定力,这种是一种吉祥的状态。 所以如果大家在房间里面,有空的时候,静下来稍事休息,也可以随时进入这种状态。 在这个状态不会出差错,生命的源头会逐渐开始清净起来。 接下来就是无色界,无色界的四空定都有具体的修法,安住在三界九地的定中,这是在六道里面吉祥的保障,如果没有在这个禅定当中,那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吉祥的征兆。 出世间禅包括灭尽定,九次第定里面前八个定属于四禅八定,九次第定是要了生死解脱烦恼的。 欲界定是四禅八定的一个前期准备。 因为我们是欲界众生,如果把欲界定修好了,再来修色界定,一步步、一级级地往上走就变得很容易了。 如果我们欲界定都没有,修上面的定,难度就更大。 智者大师讲,出世间定,从有入空观,这种观法像修四谛法,修十二因缘,从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缘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然后顺观和逆观这两种境界都可以达到解脱,这就是修出世间的从有入空。 感觉到一切法缘起的背后没有自性,本质就是空的,然后安住在这个无自性的空当中,这个是修出世间法的禅定修法。 还有亦世间亦出世间的修法,像六妙门,像止观,还有大小乘经典里面提到的百八三昧、各种三昧的修法,都是开始修的时候是以世间的禅定为出发点,修到最后就能得解脱,所以它叫亦世间亦是出世间定。 修世间的禅法,比如修数息观。 修数息观的时候,我们数自己的呼吸,这就是凡夫的状态、世间的状态。 修到最后身心整个寂静下来,入息没有入息的感觉,出息没有出息的感觉,从数息到随息,然后到止,止了以后修观。 观慧有了以后,又能观察到一切法无我,然后变成出世间的禅法。 所以世间禅和出世间禅是同一个方法,在我们开始修的阶段是世间的,修到最后修到出世间,那这样的修法也很多。 如果放宽一点说,其实念佛法门也是一样,一开始什么道理都不懂,就是念句阿弥陀佛,念多了以后心就比较安定、比较舒适;念着念着能所双亡了,内心中不再呈现世间轮回的幻觉和人我是非,就能所双亡,顿入如来大光明藏,证得念佛三昧,变成出世间法。 那么亦世间亦出世间法还有很多基础,根扎在世间,但是等它在空中开花结果了,就是出世间了。 还有一种出世间上上禅,特指像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圆顿止观,那不是我们世间的凡夫能够理解、证悟的禅定状态;另外一个像禅宗直指见性的法门,就是性起修,非常殊胜,也不是世间禅法,是出世间的上上禅。 这些都是属于这个定学的范围。 发布时间:2024-07-12 11:13:5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8284